课题研究论文: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论文
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措施
白血病属于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是导致白血病患者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的患者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多采用肝素来治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具有良好的疗效。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小剂量肝素对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xx年9月~20xx年9月来我院接受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按照英、美、法协作组1976年制定的FAB分类法,48例患者中L1型患者15例,L2型患者26例,L3性患者7例。
将所有患者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每组患者24例。
实验组患者年龄在11~64岁之间,平均年龄(37.5±8.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3~62岁之间,平均年龄(35.4±9.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FAB分型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并配合小剂量的肝素治疗,于患者腹部或上臂内侧皮下每日静脉滴注750~3125U肝素,分2~3次进行,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化疗方法。
1.3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在相应的治疗后的出血和凝血试验情况,出血完全停止,所有凝血试验均得到改善则表示病情缓解;出血基本停止,有两项以上凝血试验改善,表示病情有一定改善;出血不止,凝血试验无变化或比原来更差则表示无效[1]。
1.4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和情况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患者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
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后,在临床效果上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实验组患者中病情得到很大程度缓解的有24例,得到有效改善的有9例,1例无效,总体的治疗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患者病情缓解的有10例,改善的有7例,7例治疗后无效,总体有效率为70.83%。
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缓解改善无效有效率
实验组 24 14 9 1 95.83%
对照组 24 10 7 7 70.83%
X? 5.416667
P <0.05
3讨论
由白血病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并发症病情较为严重,采用小剂量的肝素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具有较好的疗
效。
病情给患者带来的影响较大,出血、化疗后的毒副反应等都会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化疗后,也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首先需要注意对患者心理的护理。
一般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由于病情表现得较为严重,加上对自身病情不够了解,所以往往表现出恐惧、悲观、焦虑等负面心理。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应该时刻注意患者在情绪上的变化,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对患者作相应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传递病情知识,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
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部位遍布全身。
在对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注意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习惯,避免接触硬性尖锐物体,加强口腔护理,保持鼻腔湿润度,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同时对患者临床症状也应高度重视,一旦发现呕吐、头痛、肢体感觉异常等症状,考虑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应立即将患者去枕平躺,保持呼吸顺畅,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配合医生积极抢救[2]。
对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日常护理还需要注意预防感染。
患者在经过长期化疗后,免疫力严重下
降,体内粒细胞减少,再加上全身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极易造成感染。
所以,应尽量保持患者病室的干净,定时消毒;患者尽量带上口罩;减少对患者的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也要指导患者保持自身的清洁,尤其是口腔的清洁,多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理,口腔溃疡患者还应喷涂西瓜霜等。
通过临床的调查显示,小剂量的肝素对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对患者的治疗后护理也应注意多方面结合,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减轻治疗负担,增强信心,提高治疗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