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由文化到社会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认识。
2 掌握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出现的"诗圣""书圣
""画圣"等杰出人物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思想领域儒佛道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
难点:三国至隋唐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和表现;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具体表现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汉代儒学正统儒学呈繁盛之势
魏晋南
北朝三教融合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
“三教合
归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中期复兴儒学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
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文学艺术
文学魏晋南
北朝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书法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⑦为代表。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
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⑧等。
3.科技
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⑨》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⑩,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唐朝天文学家,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医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东传
高僧来
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
成汉文
西行取
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西行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佛教
外传
鉴真东
渡
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
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是
其中的代表
其他
文化
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知识拓展
中外文化交流的条件及特点
(1)条件
政治:国家的统一强盛,政局稳定。
经济: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大。
政策:开明的对外政策,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市舶司等。
交通:海陆交通发达。
思想: 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2)特点
范围广——以长安为中心,横贯东西。
领域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
形式多样——宗教、艺术、使节、留学、贸易、技术。
海陆并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双向交流——传出的以制度、文化、技术为主,传入的以特产、艺术为主。
答案①家世②进士和明经③审核诏令④政事堂⑤人丁和资产⑥以人丁为主⑦顾恺之⑧莫高窟⑨齐民要术⑩赵州桥僧一行千金方玄奘空海
习题巩固
1.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并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
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此可知,唐代“诗谏”的盛行()
A.深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B.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C.使讽喻诗成为诗歌的主流D.反映了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先秦时期端午主要是通过沐浴等辟除毒气、邪气。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恐怖的气氛有所减弱。
“踏百草”、“竞渡”、“教鸲鹆作人语”等习俗已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
这一变化反映了魏晋南北朝()
A.社会稳定和经济富足B.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
C.门阀士族制度盛行阻碍社会发展和国家的统一D.苦难深重的人们通过节日的欢娱求得心理慰藉
3.皇权虽然推动了佛教在南朝时期走向鼎盛期,然而皇权的强大使得佛教丧失了士大夫佛教时期的那种相对独立性,佛教在南朝时期越来越处于皇权的从属地位。
这反映了()A.魏晋时期三教相互借鉴和融合B.佛教传播主导南朝政治的走向
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本土化趋势D.皇权专制对佛教影响的两面性
4.有学者指出:“(唐朝)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
”
下列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④高僧法显前往天竺收集梵文经典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5.有人评论魏晋以来山水画:“或水不容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或人大于山。
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
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
”该评论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A.幼稚古朴的艺术风格B.豪迈进取的文化气度
C.以形传神的创作理念D.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6.陈寅恪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钱穆更是强调,“(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
”两人均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A.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B.儒家思想因学校废弛而动摇
C.家族社会文化功能突出D.延续了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
7.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
”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