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联会时期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重组
B.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
C.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有时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进而确诊
D.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一种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零
2.下列有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S期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B.G2期核内染色体数量加倍
C.分裂前期同源染色联会形成四分体D.分裂末期细胞板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
3.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转录时各种细胞所需的RNA聚合酶是相同的
B.翻译时所需的各种遗传密码在生物界均是统一的
C.mR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决定了tRNA的核苷酸序列
D.mRNA的形成过程中有碱基间氢键的破坏和形成
4.下列各曲线图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V)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A.B.
C.D.
5.下图为某种人类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6.自由基的产生可引起细胞衰老。

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和蛋白质分子而损伤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

某小组分别在正常温度、中度高温和极端高温条件下处理组织细胞,这三组细胞内的自由基产生速率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引起细胞损伤的过程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B.在处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三组中极端高温组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最强
C.正常温度下细胞也会产生自由基,说明正常温度下细胞也会衰老
D.该实验结果可说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细胞衰老的速率会加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实验者分别用4 种不同浓度的CO2(Ⅰ0.03%;Ⅱ0.05%;Ⅲ0.07%;Ⅳ0.09%)对黄瓜幼苗进行处理,探究CO2浓度对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实验15 天后每隔7 天测量一次,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幼苗固定CO2 的速率不能随CO2 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从代谢角度分析,其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15〜29 天中,Ⅱ、Ⅲ、Ⅳ的净光合速率都呈现___________趋势;在第29 天,各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随后各组净光合速率下降,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

(3)实验结果中,Ⅳ的胞间CO2 浓度大于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8.(10分)某科研小组尝试从光合细菌中提取类胡萝卜素,流程如图:
(1)将少量污泥样品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2)图中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该小组进行过程②操作时,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右图所示,推测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

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

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浸提离心干燥后的菌体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萃取法,萃取剂应该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鉴定萃取样品时,若标准样品点样偏少,则其扩散的最终位置距点样处会___________________(偏远、不变、偏近)。

9.(10分)某种细菌可以分解石油残存物(含有C、H、O元素),现要分离、培养该细菌,操作步骤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样品到培养基→选择菌落。

请据此回答:
(1)细菌与真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油残存物可以为该种细菌提供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分离该细菌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叫做
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取样时用到的一切工具均需要__________________。

梯度稀释、涂布样品到培养基则必须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场所)进行。

(4)若需要对细菌计数,常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_______,该方法测得的数目往往比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10.(10分)为了增加菊花花色类型,研究者从其他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图1),拟将其与Ti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回答下列问题:
(1)PCR技术所用到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其目的是__________。

(2)图1是花色基因C两侧被EcoR I酶切后所形成的末端结构,请写出EcoR I酶识别序列并标出切点:__________(用“↓”表示切点位置)。

图2中EcoRI酶所识别的位点应在Ti质粒的__________片段上。

(3)将导人目的基因的菊花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__________技术,其原理是__________。

(4)在个体生物学水平上,如何鉴定转基因菊花培育是否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
11.(15分)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小动物的生活。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的影响,4月中旬,内蒙古研究人员将一块试验田平均分成4份,埋入不同质量的玉米秸秆,分别于6月~9月调查4个秸秆量不同的农田中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结果如下图。

请分析回答:
(1)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
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法。

(2)据图分析,本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一是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二是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_____。

(3)调查中还发现,某种以农作物根茎为食的蟋蟀,在6月~8月的数量变化趋势与上图中12000kg/hm2的曲线趋势相近。

据此可判断,此蟋蟀种群在7月份时的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型,为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上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和诱捕雄性个体,使蟋蟀种群的_____________下降,从而降低种群数量,这属于
_____________防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A
【解析】
1、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2、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3、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DNA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详解】
A、减数分裂联会时期的交叉互换实现了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A错误;
B、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伴X隐性遗传方式,但人群中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当,B正确;
C、镰刀形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发的疾病,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确诊,C正确;
D、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断淘汰部分基因,所以可能使某种基因的频率降为零,D正确。

故选A。

2、D
【解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基因在G1期就开始表达,核糖体数量大大增加,A错误;间期染色体复制,但数目不变,B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此不会形成四分体,C错误;分裂末期细胞板形成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3、D
【解析】
1、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基因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密码子: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
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不同,起催化形成的产物也不同,A错误;
B、遗传密码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同的mRNA翻译时遗传密码并不完全相同,但遗传密码字典在生物界是统一的,B错误;
C、翻译时,mRNA分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但不能决定了tRNA的核苷酸序列,C 错误;
D、mRNA的形成过程中DNA双链存在解璇和恢复的过程,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D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生物,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果酒制作时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产生酒精的原理。

如果溶氧量越大,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只产生CO2和H2O,不产生C2H5OH,A错误;由于pH可以影响酶
活性,每种酶有一个最适PH,高于或低于该PH,酶活性下降,所以B中曲线应该先上升,再下降,B错误;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对酶活性有提高作用,超过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C正确;酵母菌酿酒初期,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后代,然后进行无氧呼吸,发酵后期由于产物积累,影响酒精发酵,所以曲线是先从0点开始上升,再下降,D错误。

5、C
【解析】
设A、a基因控制该病,可根据每个选项中的假设,确认患者或者隐性个体的基因型,依据该个体的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进行演绎法确认个体的基因型。

据此答题:
【详解】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Ⅰ1的基因型为aa,会提供a给Ⅱ3,且Ⅱ3表现患病,有显性基因,因此Ⅱ3为Aa,故A项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会父病女必病,而系谱图中Ⅱ3的女儿必须患病,但实际上Ⅲ2却没有患病,因此该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B错误;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者Ⅰ2、Ⅱ2、Ⅱ3、Ⅲ1均为aa,Ⅲ2表现正常,即有显性基因,又因为Ⅱ3为aa,必然会给Ⅲ2一个隐性基因a,因此Ⅲ2为杂合子,故C 正确;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2的基因型为X a X a,必会提供X a给Ⅱ1,而Ⅱ2是正常的,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X A X a,是杂合子,故D项错误。

6、B
【解析】
1、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是机体在退化时期生理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不可逆的生命过程。

人体是由细胞组织起来的,组成细胞的化学物质在运动中不断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损伤,造成功能退行性下降而老化。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是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

2、细胞衰老的原因探究
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

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实验证据。

【详解】
A、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和蛋白质分子而损伤细胞,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这体现了正反馈调节,A正确;
B、从图中结果可以看出,处理1~11d,三组中极端高温组细胞内自由基产生速率最大,其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受破坏最严重,B错误。

C、正常温度下细胞也会产生自由基,说明正常温度下细胞也会衰老,C正确;
D、高温诱导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使蛋白质的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加快,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物质运输和衰老等,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光合作用酶的含量和活性、C5的含量等限制CO2的固定升高长期使用高浓度CO2会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Ⅳ的胞外CO2 浓度高,利于CO2由外界进入叶肉间隙;Ⅳ的净光合速率低,叶肉细胞对CO2的固定慢
【解析】
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因变量有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由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都增大。

【详解】
(1)从代谢角度分析,幼苗的光合作用酶的含量和活性以及C5的含量等限制了CO2的固定等因素,导致幼苗固定CO2的速率不能随CO2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

(2)由图可知,在15〜29天中,Ⅱ、Ⅲ、Ⅳ的净光合速率都呈现升高趋势;在第29天,各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随后各组净光合速率下降,该现象说明长期施用高浓度CO2会降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3)由实验结果可知:IV的胞外CO2浓度高,利于CO2由外界进入叶肉间隙以及IV的净光合速率低,叶肉细胞对CO2的固定慢等原因导致Ⅳ的胞间CO2浓度大于Ⅲ。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根据图形判断光合作用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

8、氮源选择分离得到光合细菌的纯净培养物涂布不均匀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的溶氧量,同时可以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胡萝卜素的提取。

基本属于识记的内容,要求学生熟知胡萝卜素的提取方法、流程及鉴定过程。

(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氮源;由于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分离得到光合细菌的纯净培养物。

右图体现平板上菌落并非“均匀分布”而是相对集中于左侧,这可能是由于制作平板时“涂布不均匀”所致
(3)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是需氧菌。

由于振荡培养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故振荡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更快。

(4)萃取剂应该具有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等特点。

鉴定胡萝卜素萃取样品时,可采用纸层析法,扩散的最终位置距点样处距离取决于溶解度,与含量无关,因此在鉴定萃取样品时,若标准样品点样偏少,则其扩散的最终位置距点样处会不变。

9、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碳源选择灭菌酒精灯火焰旁稀释涂布平板法小
【解析】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微生物的分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第一步,也是微生物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微生物很多,要从土壤中获得分解石油的细菌,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由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用途: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稀释平板计数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单个菌落,即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而成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即一个菌落代表一个单细胞,计数时,首先将待测样品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使成单个细胞存在(否则一个菌落就不只是代表一个细胞),再取一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详解】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与真菌相比的区别在于细菌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石油可为该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碳源。

分离细菌的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

(3)微生物培养需要无菌环境,因此取样时用到的一切工具需要进行灭菌处理,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时,梯度稀释、涂布样品到培养基等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4)对细菌计数,常用的简便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有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统计到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值偏小。

【点睛】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简单的计算。

10、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要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G↓AATTC T-DNA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察转基因菊花是否表现出基因C所控制的花色
【解析】
PCR是应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断地加以复制,使其数量呈指数方式增加,而这一技术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系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一般需要进行植物
组织培养。

【详解】
(1)由于PCR技术应用了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高温情况下进行,该过程需要的关键酶是热稳定DNA聚合酶;该过程中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系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
(2)根据酶切后形成的序列,可以推测出EcoR I酶识别的序列为GAATTC,且在酶切以后单独形成一个G,所以酶切位点为G↓AATTC;由于后续需要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所以会将目的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T-DNA片段上;
(3)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从而培育出新的植一般都需要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协助;该过程应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目的基因的检测在个体水平上需要观察到明显的性状变化或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该过程需要观察转基因菊花是否表现出基因C所控制的花色。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基因工程的过程,包含了目的基因的获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目的基因的检测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其中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是难点,需要考虑目的基因的正常使用和运载体正常行使功能,因此酶切位点的选择一般是保证运载体上相关基因的完整性,且可以实现转运,所以一般会将目的基因导入T-DNA片段中。

11、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目测估计秸秆添加量越多动物数量越多增长出生率生物
【解析】
本题研究的是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数量的影响,图中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中节肢动物数量越多,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

【详解】
(1)土壤中节肢动物的身体微小、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调查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据图可知,本实验所能得出的结论有:按时间变化分析,农田土壤节肢动物在6月~9月内的数量变化规律为6月~8月初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逐渐增多,8月初之后逐渐下降;四条曲线对比,在一定范围内秸秆添加量越多动物数量越多。
(3)某种以农作物根茎为食的蟋蟀,在6月~8月的数量变化趋势与图中12000kg/hm2的曲线趋势相近。据此可判断,此蟋蟀种群在7月份时的种群数量正在上升,所以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为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生产上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吸引和诱捕雄性个体,改变了蟋蟀的性别比例,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而降低种群数量,这属于生物防治。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以及生态系统的生物防治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