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01 是用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心理学》2010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题)复习指导 (1)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11)
✧简答题复习指导 (12)
✧论述题复习指导 (13)
✧案例分析复习指导 (15)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120分钟。

试卷结构: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
单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题为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名词解释题为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为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论述题为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案例分析为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

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极易混淆。

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

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

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与上述单项选择题相似,其特点是,在给定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选对的得分,少选、多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多项选择题的难度大于单项选择题,难就难在在备选答案中到底有几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稍有疏忽就会选择失误,回答错误。

这种题型增加了选择的迷惑性,减少了考生猜题的可能性,能测试出考生的真正水平。

为了提高选择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考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推理法对备选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外,关键还在于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内容,扎实地掌握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正确界定问题的界限,理解问题的精神实质。

(三)判断题答题技巧
判断题往往是考学生对一个概念、理论或者具体研究的认识,要求学生对一句话中所阐述的事件或意思作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判断题考的是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1)哲学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灵魂、认识论、人性
(2)西方哲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On the Soul),伊壁鸠鲁的幸福哲学,犬儒主义,皮浪的怀疑论(Skepticism),斯多噶主义(Stoicism),基督教的产生和中世纪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9世纪的心理学发展
2.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三个主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人本主义:马思洛的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罗洛梅关于人格的四个要素
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从问题的角度看可以分为8个方面:
心理的生理基础个别差异研究
感觉与知觉问题动机与情绪
学习心理研究社会心理学
身心发展问题异常行为与治疗
从门类来分包括:
基础心理学类: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生理心理学
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类: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一个样本的研究
调查法:大样本的调查
实验法:严格限制条件的研究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
1.人格的定义
(1)[美]奥尔伯特(G.Allport):“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包含了人格的整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和独特性四个方面的论点。

(2)[中]陈仲庚:“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
的身心组织。


2.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内容:
①基本观点:②局限性:
(2)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①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
枢纽特质(Cardinal traits),核心特质(Central traits),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少的人格特质。

②研究方法:书信分析,③应用:编制问卷来测量个人的六种价值观取向:理论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①研究方法②用两个维度来划分人格
(5)大五人格理论:
①大五人格结构是universal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人格框架。

②五大维度
③应用:人格测量量表(NEO PI-R)
(6)中国人的大七人格
杨国枢、王登峰、崔红等人对大五人格结构的文化适应性提出了批评,他们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大七因素结构。

第三章社会认知
1.个人知觉
(1)个人知觉的定义
(2)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第一印象及其三个重要的维度
形成整体印象的几种模型: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平均加权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负性效应慈悲效应
(4)个人知觉的线索:情绪线索非语言和超语言线索
2.自我知觉
(1)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差异理论,“The Twenty Statement Test”
(2)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自尊,Baumeister总结出的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4)自我提升,自我确认,自我表演,自我障碍策略,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
3.社会认知
(1)分类与图式的定义
(2)图式的种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剧本)(3)图式化处理的利弊
(4)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寂寞焦虑生理疾病
4.归因理论
(1)归因的概念
(2)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外因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3)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的两个维度四个方面的具体归因
(4)Lyn 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
(5)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三种归因和三种信息
(6)Jones和Davis 的对应推论理论:何种情况下归于内在配置
(7)Bem的自我知觉理论:怎样对自己的行为归因
(8)归因过程中的偏误:基本归因错误和自利偏差
第四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1.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功利主义经济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能够成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对他们的继承与修改。

(1)社会交换理论的心理学思路:
酬赏与成本的概念,结果评价的方式与原则,如何做到公平交换?
2.社会影响
(1)社会影响的含义,(2)社会力量的几种来源(3)文化的影响:自我概念社会关系孩子养育人际沟通
3.从众、顺从与服从
(1)从众行为定义
(2)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3)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的结论
(4)影响从众的因素:
情境因素:团体的规模、团体的凝聚力、团体的社会支持
个人因素:自我、保持自身独特性需求、控制愿望、社会地位、承诺和性别(5)顺从与服从的定义
影响他人顺从的因素:积极的情绪互惠性合理原因
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门前技巧”“折扣技巧”“滚雪球”
Milgram对服从的研究:服从是人的天性
(6)社会影响理论的思路
4.团体的社会影响
(1)社会促进的定义及其原因:他人的存在评价恐惧理论分心冲突理论
(2)社会懈怠的概念与原因
(3)去个体化与社会传染的定义
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
第五章人类的社会行为
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1)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
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Scarr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概率渐成论
2.人类的侵犯行为
(1)侵犯行为概述:
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三个特征
愤怒及其原因
对侵犯行为的学习过程及机制
(2)与侵犯有关的因素:
温度与侵犯行为
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
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
饮酒与侵犯行为
(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1)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人类的利他与助人行为
(1)利他行为的概念
(2)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
社会进化论: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学习理论的观点强化、模仿、父母的教养
(3)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和时间压力
助人者的特点: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求助者的特点:性别
第六章态度与偏见问题
1.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Allport、Krech和Freedman的定义
(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3)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时间因素、自我意识、态度强度、态度的可接近性
(4)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5)态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

间接测量:包括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和反应时测量等。

2.态度的形成
(1)学习观点: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曝光效应: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性
(3)认知理论:有计划行为理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与现象
(1)海德的平衡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3)与认知失调有关的其它现象:不当理由与认知失调,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努力与认知失调,决策后失调
4.说服模型
(1)模型的构成以及影响说服的几类因素
说服者因素:专家资格(睡眠效应)可靠性受欢迎程度
说服信息因素:态度差距恐惧感呈现方式
被说服者方面的因素:人格、心情、心情、免疫、个体差异
5.社会生活中的偏见
1)偏见的定义
(2)有关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心理动力理论(3)偏见的影响:对知觉的影响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4)消除偏见的方法:社会化受教育水平直接接触自我检控
(5)两种主要的偏见: 性别偏见种族偏见
第七章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1.人际吸引
(1)亲和需求的作用:依附的含义
(2)寂寞及其影响,寂寞的定义与分类,情绪性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影响寂寞的因素:婚姻与经济状况年龄因素人格因素社交技巧
(3)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强化原则联结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相似性与人际吸引:人口特征的相似性态度的相似性
互补性与人际吸引:相貌换地位
熟悉性与人际吸引:进化论的观点
接近性与人际吸引
2.亲密关系
(1)亲密关系的定义,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亲密关系中的依附,友谊关系:表面朋友深层朋友
(2)自我展露:发展亲密关系的途径
自我展露的定义
社会渗透理论对自我展露的解释
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3.爱情与婚姻问题
(1)爱情的定义
(2)Sternberg关于爱情的理论观点
(3)Lasswell等人关于爱情的观点
(4)爱情行为与感受
(5)爱情与婚姻的维持:平等归因沟通
(6)亲密关系的终结:
对待不满的策略:真诚忽视退出表达
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痛
(7)社会支持:如何利用社会支持缓解我们所遇到的生活压力?
4.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杨国枢先生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表现的分析
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
1.团体的定义与功能:归属感、认同感和社会支持
团体规范与团体规范的作用:一致性认知标准惰性作用
团体凝聚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参与决策的有效性,凝聚力的作用:成员的稳定性、从众、自尊,凝聚力的测量: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法
2.团体领导者的定义与类型:任务型的领导和社会情绪型的领导
Gibb的特质理论, Stogdill的特质理论,Burns、House魅力理论,McClelland的特质理
论,Hollander的个人特异学分理论, Fred Fiedler权变理论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它因素:性别与领导方式文化与领导方式
3.团体内部沟通的特性
(1)团体沟通的特性: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领导的主导作用
(2)沟通网络:圆型、链型、Y型、轮型
(3)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
(4)人际冲突的定义与分类: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5)人们对待冲突的方式:Thomas提出的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
(6)协商策略:最初立场,如何让步,逐渐回报策略,利用中间人进行沟通
4.团体决策
(1)两类决策问题
(2)多数人与少数人的影响
(3)中国人的团体决策
(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多数取胜
(5)团体极化:团体极化与“风险转移”的定义,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
(6)团体思维的定义,产生的条件,症状,后果,方法
(7)团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德尔菲法具名群体技术阶梯技术
第九章健康心理学
1.健康,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心身疾病的定义
2.压力与健康: 生活事件,应激,控制感,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习得性的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3.对压力的应对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4.健康预防之道
5.HAPA模型,改变健康行为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风险意识(risk awareness),行为信念,自我效能
第十章文化心理学
1.文化的心理学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以及文化影响的三个层次
2.中国文化意义,特征,“近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文化与思维特型与中国人心理
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L.Ross称之为()。

A.自利偏差
B.印象管理
C.自我知觉
D.基本归因错误
2.Franzoi认为媒体暴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原因有很多,下列不属于其中原因的一项是()。

A.去抑制
B.形成侵犯剧本
C.认知启动
D.同伴效应
3.下列属于遗传构建环境观点中唤起型构建方式的是()。

A.父母的艺术修养对子女的影响
B.遗传身体素质好的子女主动选择难度较大的运动
C.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
D.内向的孩子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较少,这强化了其安静、内向的性格特征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高认知需求的人对说服往往采取深层的处理方式
B.高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更为关注
C.硬销售强调产品在广告中的视觉效果,不太注意产品本身的成分
D.低自我检控的人易受到软销售策略的影响
5.下列有关侵犯行为影响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不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上来
B.情景中与侵犯有关的线索能够使得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但不会引发侵犯C.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即"去抑制"
D.大的噪声、暴力与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会增加人们的侵犯性,这是一种"武器效应"
6.社会生物学认为利他行为是由于()。

A.儿童模仿了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
B.助人与利他行为是社会进化的结果
C.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
D.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7.最早对文化感兴趣的学科是()。

A.文化心理学
B.跨文化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文化人类学
8.Bandura的假人实验说明()。

A.交互报复使得家庭暴力酝酿更多的家庭暴力
B.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会影响到自身是否会愤怒以及处理愤怒的方式
C.儿童的侵犯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后学会
D.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行为
9.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是()。

A.人本主义
B.迷信主义
C.家族主义
D.专制主义
参考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态度的心理功能有()。

A.效用功能
B.知识功能
C.自我保护功能
D.价值表达功能
E.平衡功能
2.心理学诞生以后的50年中,心理学家们建构了(),即“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心理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构造主义学派
E.人本主义学派
3.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决定于()。

A.说服者的外表
B.是否可爱
C.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
D.说服者的专家资格
E.说服者的可靠性
4.公平理论的假设有()。

A.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收益最大
B.假设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配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
C.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
D.假设人们总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
E.假设人们总是能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
5.对于不同的信息策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强调损失的信息策略有助于人们的检查行为
B.强调损失的信息策略有助于人们的预防行为
C.强调获利的信息策略有助于人们的检查行为
D.强调获利的信息策略有助于人们的预防行为
E.设计公益广告时要考虑信息策略的选择
6.对有计划行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A.人类的行为有时候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B.人们不一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大小
C.习惯性行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D.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生变化
E.主观规范是因人而异的
7.健康预防的方法有()。

A.利用信息包装
B.通过立法禁烟、酒
C.利用经济杠杆
D.利用认知失调理论
E.增加医疗机构数量
8.Zimbado认为与去个体化行为有关的因素有()。

A.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
B.群体引起的直接的生化刺激
C.团体活动引起的个体行为的"去抑制"
D.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匿名性
E.群体极化现象
参考答案:
(三)判断题
1.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的过程称为对他人的知觉。

2.有选择时认知失调低,态度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无选择时人们体验到的失调高,态度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自由,而接受来自他人的帮助会威胁到自己的这种自由。

3.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4.Janis认为,团体思维比较容易发生在由强有力的领导带领的团体和凝聚力极高的团体中。

5.Kelman和Hovland发现,态度改变的持续时间并不依赖于对该论点细节的记忆,而与说服者的可信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6.人的宗教价值观取向可以用奥尔波特的人格问卷来测量。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课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出解释,目的在于考核考生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的准确性。

这些名词在“课程讲解”和“概念解释”中都有明确的定义或简明的概括。

这种题型的难度在于要点的把握,而且内容广泛,覆盖面大。

答题时要简明扼要,不要求展开论述。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陈仲庚的人格定义
第四章从众
第四章服从
第四章酬赏
第五章侵犯行为
第五章挫折—侵犯理论
第五章社会生物学
第六章曝光效应
第六章敏感期假设
第七章亲密关系
第七章相貌换地位
第八章人际冲突
第八章权变模型
第十章文化人类学
三、练习题
1.陈仲庚的人格定义
2.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3.侵犯行为
4.权变模型
5.文化人类学
6.挫折侵犯理论
7.相貌换地位
8.敏感期假设
参考答案:
1. 陈仲庚的人格定义
解答:
在奥尔伯特人格概念基础上,我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陈仲庚教授进一步发展了人格的定义,并且把它和自我和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联系起来,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
2.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解答: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3. 侵犯行为
解答:
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

4. 权变模型
解答:
Fiedler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5. 文化人类学
解答:
主要研究文化影响的第一个层次,即文化对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

关注的是社会文化的特征及运作方式,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并不重视。

6. 挫折—侵犯理论
解答:
把挫折和侵犯看成是互为因果,即挫折必然导致侵犯,侵犯也必然以挫折为前提,并且认为宣泄是减少侵犯的有效方法。

7. 相貌换地位
解答: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比如Buss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

Davis 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

8. 敏感期假设
解答:
这一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对他人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简答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这类题型一般是根据课程中的有关理论、观点、方法原理等,直接提出问题,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回答。

所提问题在“课程讲解”中大多有现成答案。

回答这种试题,一定要抓住要点,观点明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