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语言目标:不同朗读,读准语言,多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2. 思维目标:聚焦山水,发展思维,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3. 价值目标:品赏诗情,探究价值,诗意之下的诗歌气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培养对古代散文的语感;把握文章的多维脉络。

2.教学难点:品味并欣赏欧阳修散文语言之中诗意醇浓的诗歌气质。

三、课时安排预测:(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点确定课时数)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

据说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成文之后,“远近争传”。

曾先后三次刻石,一举确立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

由此得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风行天下。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散文的文言词汇积累和课文翻译。

今天,让我们品味这篇千古名文到底好在哪里,一起来探究这个秘密吧。

(二)学习活动
1.师生共读,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和学生随机接龙朗读,注意舒缓自如地朗读,在这过程中及时纠误。

特别提到的是,已经是第二课时的学习了,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读的过程中,要有外在体现——声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标点的体味,和内在体验——内容的理解,思想的领会,情感的体悟。

(1)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这个字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
(2)醉翁,醉情于山水,再尝试用“醉”这个字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错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
(3)同学们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情感抒写、事件记叙、画面描写等,可以按照文章的不同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参考示例,不拘于此:
情感抒写:
起名的眉飞色舞——赏景的怡然自得——游宴的兴高采烈——醉归的其乐融融
事件记叙:
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为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簇拥回
画面描写:
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
2.选点精读,从字里行间欣赏诗歌气质
文中有一句经典话语,也是一个成语,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在没学这篇文章之前,你也可能经常听到它,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醉翁之意在哪里呢?“在乎山水之间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聚焦文中让醉翁心动的山水,欣赏那字里行间的诗歌气质。

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来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例句:
他并不是为吃鱼而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

坐在这里,沉浸在轻柔的钢琴声中,不禁令人有那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觉,根本忘了是来喝酒的。

(1)醉翁亭地理环境之诗意美
*朗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空间构图之美。

预设:空间的金字塔。

“环滁皆山也”,塔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层层堆叠,“醉翁亭”即是
塔尖,立体构图感极强。

以游踪为线索:自远至近,由外而内,从大到小。

*通过品赏描写琅琊山深秀景象的语言,描绘远景近景之美。

预设:在学生的描绘中,随文学言,强调“其”“尤”“而”“于”“翼然”“临”等文言词汇,积累成语“峰回路转”,轮流造句,学以致用。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例句: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满怀信心,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在每一处峰回路转之处,人们都可以看见花园中不同的景色。

(2)琅琊山朝暮四季之美
*朗读第二自然段,发现时间构图之美。

预设:朝往暮归,四季轮回,日月风云,花草树木,山水变化。

欧阳修散文以凝练的文字,对时间进行巧妙的排列组合。

自朝暮落笔,概括描绘四时之景,尽展山水之美,一吐品赏之乐。

既留给读者广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又在形式上与空间描写保持一致,堪称典范。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朝暮四时之景。

注意:合理适度,多用雅词,诗情画意。

小结:
交流分享,点拨评价,纠偏修误。

关注游踪,朝暮四季,力求成诵。

附: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空间:醉翁亭地理环境之诗意美
品赏散文语言之美构图之美
时间:琅琊山朝暮四季之诗意美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三)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徜徉于琅琊山的美景,通过欧阳修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般的语言,感
受了山水之趣,自然之美。

请将你最喜欢的美景以散文的形式和雅致的文笔描绘出来,可文白夹杂,可引经据典,亦可夹叙夹议。

五、设计反思
新颖求异,激发兴趣。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回想以前,按部就班地进行读、译、析、默,就像输入电脑程序的生产线一般,毫无新意。

其实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积极性并不难激发,关键是教师要学会多元化教学,适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保持新鲜感和艺术性。

因此我设计本课,就是从此文的趣事背景导入,让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因为这是有效的助读资料,使学生的思想与精神能够走出课堂,进入自然,融入到欧阳修散文诗情画意的魅力之中去。

有的语文老师就是诗意生活的之中的性情中人,难免会做一些性情中事。

我在有光的课堂中,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与欧阳修一同“做”一些性情中事:引导学生从空间和时间上描绘欧阳修散文语言的诗意山水之美,品文学言,审美创造。

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从散文语言品味艺术特色,从字里行间欣赏诗歌气质。

最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整个课堂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所以,我会继续加强在课堂之前预设的同时,注重学生精彩的生成,师生互动,师生一体,师生共赢。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壶口瀑布》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壶口瀑布》独具特色,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

作者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

同时通过壶口瀑布透视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雄壮之美,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的由衷赞美。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及其基本要素;了解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理清作者的游踪。

2、整体感知壶口瀑布的气势特点。

3、细读,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涵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4、理解作者蕴含文中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细读,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涵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2、理解作者蕴含文中的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字词
1、读一读字音
铸zhù 告诫jiè 推搡sǎng 霎时shà驰骋chíchéng
寒噤jìn 迂回yū汩汩gǔ湿漉漉lù 漩涡xuán wō
出轧zhá潺潺chán 震耳欲聋zhèn 怒不可遏è
2、记一记词义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

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怒不可遏:遏:止。

愤怒地难以抑制。

形容十分愤怒。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欲:快要,就要。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向前进。

推搡:使劲推。

二、教师点拨游记知识点、理清作者游踪+预习思考
1、何为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专门记写游历山川,观赏风物的文章,是作者以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描绘山水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及抒发内心情怀的一种文章。

2、游记的基本要素及特点。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骨骼)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

(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灵魂)
3、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

(1)移步换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如:《小石潭记》,由小丘到篁竹,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注意】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

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最后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2)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描写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人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觉。

(可先让学生们自行判断本课是属于哪种写作手法)(如:《壶口瀑布》,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


【注意】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

其次,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4、理清作者的游踪。

师明确:
雨季:半山腰—到了河滩,便匆匆离去。

枯水季节:沟底—河心(定点绘景,立足点是河心,描绘水和石):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先俯视龙槽,名“壶口”之来历;再仰观河面,看巨瀑之源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继而又随水雾由上而下,直抵青山;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最后,视角转换,收回脚下,描写常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

4、在作者的笔下,壶口瀑布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5、作者写了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要先写雨季,再写枯水季节?
6、作者写了壶口瀑布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三、细节批注
感受感受作者畅达、凝练的语言,批注你觉得精彩的细节,提前做点赏析。

第二课时
一、热场
非常开心,今天的这堂语文课,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

自我介绍一下,我的名字,杨旭,一个非常普通而平凡的名字,全国大概有五六万人叫杨旭,男女皆有,不管有多少人叫杨旭,而我想说,我就是我!我也希望,在这堂课上,你们能全程开挂,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好!上课!
二、回顾游踪,明确“所至”
师过度:谢谢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第一课时的学习。

我们先通过大屏幕快速回顾作者的游踪。

(稍微停留,看游踪)了解作者的游踪是我们更快走进一篇游记的基本方法。

通过作者对游览中景物事物的细致描写,如身临其境般,作者在游览,就好像自己在游览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要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2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将预习和本节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由老师的引导,自然过渡到本课具体内容的学习。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大声并且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4分钟)
二、整体感知,壶口印象
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壶口瀑布”,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

(2-3分钟)学生活动:全班自由朗读课文后,合上书,闭上眼,思考片刻,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大概就是一竖排的同学)
教师活动: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将学生所说到词语用“奇”、“雄”、“险”三个精炼的词语进行概括,教师在学生说到相关词语的时候,从学生提到的词语顺势进行总结,写到板书“黄河特点”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景色奇异、壮丽、雄壮、浑厚、气势磅礴、惊心动魄、雄浑壮阔、多姿多彩、震撼、陡峭奇绝、波澜壮阔、汹涌奔腾······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呈现出对壶口瀑布的最初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把握。

师总结: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当作者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当作者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当作者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总结,顺势板书在“黄河特点”处,此处只是教师的总结)三、细读“所见”,品味语言
师过渡:我们常说人的个性往往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黄河的个性特点也就在壶口瀑布这个地方得到集中呈现。

接下来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具体的语句中,看看是哪些字词句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和感受。

鉴于之前我们在品析句子的时候,多用修辞手法,因此今天我们的品析均不用修辞手法,这就是让我们除了抓修辞手法以外,一定要学会多角度赏析句子。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动词、叠词、短句)的角度进行品析。

师过度:现在我们就开始小组活动,去品味品味梁衡的《壶口瀑布》,感受黄河独有的个性与气势。

小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5-7分钟)
小组活动:1、小组成员找好需要品析的句子,用你所知道的方法进行品析,并且在品的时候体现所用方法。

2、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1-2人负责品,1-2人负责补充,1人负责读。

3、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可对小组发言进行评价,若有不同意见可提出。

······(1-2组发言后,若学生回答的不好,教师出示例子,给品析的方法;若学生回答得好,示例就作为方法来总结。


师示范:例: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赏析步骤:(6-8分钟)
1、抓住动词“剁”,整体感知词意。

(体验法)
大家试试“剁”这是个什么动作?体会一下“剁”这动作有何特点?同学们用手试试“剁”这个动作。

师明确:“剁”:用刀向下砍。

特点:首先动作非常快,要用力砍,有力,并且还是直力;其次用刀砍,说明刀一定是很锋利,这样才能砍下去。

2、细处涵泳“剁”之精妙。

(替换法+朗读法+比较法)
将“剁”换成“砍”,可以吗?
原句: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换句: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砍去。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试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并分析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师明确:“砍”:用刀斧等猛力剁,用力劈。

同样也有用力的意思,但是和“剁”字相对比,“剁”的有些意思是“砍”字无法做到的。

体现作者用词特别精准凝练。

(顺势在黑板上板书“语言特点”:凝练。


3、局部品味,抓矛盾之处。

(矛盾分析法)
水这么柔的,怎么就与“剁”联系起来了呢?这不是相矛盾的吗?
追问:水是如何“剁”石的?
师明确:水的特点是流动的,而且非常柔;但是有这样一个词语大家都知道,就是“滴水穿石”,说
明在长期的过程中,水又是坚韧的,这就是以柔克刚。

水通过长期的积淀,在这一秒、这一瞬间将它积淀的精神爆发出来,把石头剁下去。

看似矛盾,实则精准;看似柔和,实则有力,这体现了时间的韧性,水顽强的毅力。

4、再读,体会“剁”之精妙所在。

(朗读法)
师明确:读的时候尽量读缓慢一点,读出水在经过长期的积淀,慢慢地,慢慢地,终于在一刻爆发出来的感觉。

可以让学生试试,教师也可范读。

······(学生们发言,2-3组即可。

学生在品析的时候,教师要顺势将总结到的语言特点“凝练”和“畅达”板书在“语言”处。

)(8-10分钟)
师总结: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叠词、动词、短句的作用。

叠词:既摹状又可摹色,增加语言的韵律,升华作者的情感。

动词: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形象具体;适当的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短句:铿锵有力,节奏性强,利于情感表达。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在品读课文时用到了体验法、替换法、朗读法、删除法、比较法、矛盾分析法。

我们用这些方法来品读课文,目的不是仅仅去学习涵泳的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多种方法渠道,更透彻更有效地去品味文章的美,感受黄河的宏伟。

四、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呢?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了什么?作者想借壶口瀑布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
学生活动: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我突然陷入沉思”到文章最后,并思考。

师总结: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5-7分钟)
1、想到个人:“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由黄河想到个人的理解。

师明确:作者看到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是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的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2、想到民族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教师板书民族精神)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由个人想到民族精神的理解。

师明确: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再次描写了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浩荡广阔,至亲至和,但她遇到壶口这样的险阻,却毫不屈服,奋力抗争,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这是黄河伟大的性格。

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教师将“勇往直前”、“坚韧顽强”板书在“民族精神”处。


黄河的特点正是通过作者凝练、畅达的语言,在作者的笔端奔涌而下,形成了壶口瀑布。

(完善板书壶口瀑布,图形画完整)
五、结束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个性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个性。

愿我们的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拥有这种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精神,努力做一个强者!
六、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郁达夫《西溪的晴雨》
徐迟《黄山记》
王充闾《读三峡》
师总结:这堂课的结束,并代表我们游记学习的结束,老师把这些比较优秀的游记推荐给同学们,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游记的阅读。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下课!
七、板书设计
黄河
黄河精神 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