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第一编 专题整合突破 专题5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人体的稳态与免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 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1.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答案 B
解析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pH,A 项错误。

只有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项正确。

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项错误。

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答案 C
解析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发挥作用时,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项错误。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项错误。

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浆细胞,通过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 细胞,C项正确。

记忆细胞接受再次入侵的病原体刺激后,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才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项错误。

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保障。

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内环境温度和渗透压的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D.内环境稳态包括成分稳态和理化性质稳态
答案 A
解析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A错误;内环境发生变化后,机体自身会通过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来维持自身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4.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由于感染HTLV­Ⅰ引起的,HTLV­Ⅰ的HBZ基因通过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形成有利于病毒生存的环境,并促使T细胞恶性增殖。

以下分析完全错误的组合是( )
①成人T细胞白血病属于自身免疫病②HBZ是一种原癌基因③去除HBZ基因的HTLV­Ⅰ将失去对人体的侵染能力④HBZ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可以间接影响体液免疫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成人T细胞白血病是感染病毒引起的,并非自身免疫病。

原癌基因是位于正常人体细胞内的基因,HBZ基因来自病毒。

去除HBZ基因的病毒不再抑制T细胞的免疫功能,但仍可以侵染人体细胞。

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故HBZ基因在人体内表达可间接影响体液免疫。

5.如图表示HIV侵染人体T细胞的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分别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B.③、④过程分别需要逆转录酶和RNA聚合酶
C.⑤过程需要T细胞自身的mRNA、核糖体等参与
D.分子a和分子b分别有3种和2种碱基配对类型
答案 D
解析①、②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③为逆转录形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上,不需要逆转录酶参与,④过程为转录过程,需RNA聚合酶参与;⑤过程合成HIV的蛋白质,需要转录形成的HIV的mRNA作为模板,而不是T细胞自身的mRNA;分子a 中有一条RNA单链和一条DNA单链,碱基配对类型为U—A、A—T、C—G,分子b为双链DNA,碱基配对类型为A—T、C—G。

6.如图表示分布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某组织局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与③处血浆所含的CO2浓度相等
B.结构②内溶液中蛋白质含量低于③处
C.④处进出血管的物质可能分别是废物和营养
D.若结构②管道阻塞,则⑤处溶液含量将增多
答案 A
解析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③处的血流流向①处,则③处的CO2浓度可能低于①处,也可能③处高于①处,如肺泡周围;②处为淋巴,③处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淋巴;
④处组织液和血浆发生物质交换,进出血管的物质可能分别为营养物质和废物;结构②为淋巴管,⑤为组织液,淋巴管阻塞,组织液进入淋巴受阻,会造成组织液增多。

7.下列有关T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中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答案 C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形成T细胞,T细胞形成后分布在血液和淋巴中;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T细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B细胞的帮助,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的帮助;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发挥作用,因此,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8.Graves病发病原因如图所示,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Y激素受体结合,使甲状腺细胞持续激发,产生高水平X激素。

研究发现寡核苷酸(UDP)能够减弱Graves病症状。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Graves病是自身免疫病
B.患者代谢减弱、产热减少,兴奋性低
C.X是甲状腺激素、Y是促甲状腺激素
D.UDP的作用可能是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
答案 B
解析Graves病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作用于自身细胞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X
激素为甲状腺激素,患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同时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故Y表示促甲状腺激素;Graves病是由抗体引起的,UDP能够减弱Graves病症状,故可推测UDP的作用可能是抑制浆细胞分泌该种抗体。

9.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②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③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④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⑤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需要吞噬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⑥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⑦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⑧吞噬细胞仅在特异性免疫的抗原摄取和处理过程中起作用
A.一项B.两项
C.三项D.四项
答案 B
解析①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能力低下;
②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③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即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④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细胞免疫中T细胞起主要作用,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切除胸腺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影响;
⑤B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⑥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⑦过敏反应是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⑧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10.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
答案 B
解析当组织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渗透压时,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血浆中的HCO-3是缓冲物质,能调节血浆pH使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

1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PM2.5进入人体后,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同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细胞的途径: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
D.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答案 C
解析PM2.5进入不同细胞所经途径不完全相同,如进入吞噬细胞途径为血浆→吞噬细胞,进入组织细胞途径为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A错误;血液中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C正确;吞噬细胞吞噬PM2.5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12.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答案 B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A项正确。

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直接分泌到消化腔中,不经过B液运输,B项错误。

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浓度下降,同时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弥散到血浆中,血浆中CO2浓度升高,C项正确。

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A液增多,D项正确。

13.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降低
C.①中含有的成分有血浆蛋白、抗体、乙酰胆碱、水、无机盐等
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
答案 C
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确定①②③分别为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渗透进入组织液中,从而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也下降;血浆中不含有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存在于组织液中;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后,由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3)中和,维持pH相对稳定。

14.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B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答案 C
解析由于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的抗体,所以甲组小鼠存活,A错误;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甲组小鼠体内的外毒素结合,外毒素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B错误;给乙组小鼠注射类毒素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二次免疫中抗原作用于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D错误。

15.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甲为B细胞,其与细胞乙、丙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B.有细胞丙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C.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D.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核利用
答案 D
解析分析过程图可知:细胞甲是B细胞或者记忆细胞、细胞乙是浆细胞、细胞丙是吞噬细胞。

细胞乙(浆细胞)没有识别作用,不能接受抗原刺激;吞噬细胞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乙分泌抗体,比细胞丙的高尔基体发达,细胞丙的溶酶体比细胞乙发达;细胞丙消化抗原—抗体得到的部分产物如氨基酸等可被细胞核利用。

16.某同学每次参加打扫卫生活动,就会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离开现场后症状很快就会消失。

请回答:
(1)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

打喷嚏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人体若要有意识地抑制打喷嚏必须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2)鼻腔中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即产生了______________,其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延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一段时间。

(3)该同学的表现叫做过敏反应。

从免疫学原理来看,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从题干分析,过敏反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

答案(1)脑干大脑皮层
(2)兴奋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的扩散/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信号的转换
(3)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反应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解析(1)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人体要有意识地抑制打喷嚏,需要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调控。

(2)动物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一定的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这是兴奋的产生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均需要时间,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有一个短暂的延迟。

(3)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17.[2015·杭州模拟]Ⅰ.回答以下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组分。

(2)人体对“非己”成分进行对抗及清除,有两大类型,即_____、_______;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人体的第________道和第________道防线。

(3)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体内T细胞的免疫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调节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图3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其中①~⑤表示物质转移路径,M、N、P、Q表示成分或指标。

①~⑤所示物质转移路径,具有单向性的有_____。

如图中P表示渗透压,则人体内维持渗透压相对稳定的重要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是否也会发生溶血呢?请根据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人红细胞稀释液(红细胞形态正常);与人红细胞稀释液等渗的NaCl、NH4Cl、NH4Ac(醋酸氨)、NaNO3溶液;蒸馏水;试管等。

(1)实验思路:①取试管若干分5组,每组设置若干个________。

②在蒸馏水和4种等渗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红细胞稀释液,观察计时从加入人红细胞稀释液开始到________为止,或10分钟后停止实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
物质蒸馏水等渗
溶液
NaCl NH4Cl NH4Ac NaNO3
溶血时间
1.00 不溶血9.67 7.65 不溶血
/min
①实验表明,人红细胞对NH+4的通透性________对Na+的通透性。

②在含NH+4的等渗溶液中,发生溶血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Ⅰ.(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2)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一二(3)接受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4)②③ 抗利尿激素
Ⅱ.(1)①重复样品②试管液体透明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3)①大于②NH+4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涨破
解析Ⅰ.(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三大组分。

(2)人体的免疫类型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图1所示免疫反应属于第一道防线,图2的含义是内环境中的杀菌物质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

(3)在免疫调节过程中,T细胞可接受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

(4)图中M 指的是组织液,N指的是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和细胞内液的物质转移路径均为双向,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转移路径也是双向的,而淋巴与组织液、淋巴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转移路径是单向的。

Ⅱ.依据表中数据等信息推知,红细胞在蒸馏水中很快发生溶血,在NaCl、NaNO3等渗溶液中不溶血,但在NH4Cl、NH4Ac等渗溶液中可发生溶血,发生溶血的原因是NH+4进入红细胞引起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细胞涨破。

18.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其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毒素经甲醛作用4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________,而乙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________。

(3)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过_______过程,形成大量的______________,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4)如图(Ⅰ)和(Ⅱ)表示人体两种类型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请据图回答:
图中b是____________细胞,d表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体液 B淋巴细胞浆细胞 (2)抗原抗体 (3)增殖、分化浆细胞 (4)效应T 抗体
解析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能结合破伤风毒素并形成沉淀而使其丧失毒性。

因为甲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所以其体内含有记忆细胞,可以通过再次注射疫苗的方法激发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而乙未接种过疫苗,此时接种疫苗已太迟,因为主动免疫产生抗体较慢,所以此时应该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