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内容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
是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民族特点统一新医药学的过程(王振瑞)
是研究中、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其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
(李恩)
中西医学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相互配合,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
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陈士奎)
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方针
“团结中西医”(1954年)和“系统学习、全面接受、整理提高”(1955年)。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8年)。
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1976- 1985年)
重申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明确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的工作方针(1980年)。
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列为“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1996年)。
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
(从法律上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方针,鼓励中西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
首次从法规层面明确了中西医结合的地位、目标以及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三、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
1、中西结合的渗入萌芽阶段(明.万历年间-1905)
2、中西医结合的汇通互参阶段(1884-1949 )
代表医家:
1)唐容川(1862-1918)代表作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提出中西医应取长补短,“折衷归一”的论点,有革新但是片面。
)
2)张锡纯(1860-1933)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以衷中参西为指导思想,注重实践,倡导中西医汇通教育)
3)恽铁樵(1875-1935)代表作为《群经见智录》
(主张“改进中医。
整理学术”、“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
4)陆彭年:主张中医科学化
3、发展队伍、广泛的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阶段(1950-1976)
4、孕育着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研究的发展时期(1977-)
四、西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关键点:向微观纵深方向发展、整体性;缺点:模糊)
现代医学在西方唯物主义原子论哲学思想基础上起源和发展起来,采取逻辑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为打开黑箱,还原分析,严格遵循对应的因果决定论原则。
自19世纪显微镜发现生物最基本的单元—细胞以后,现代医学发展特别迅速,生理、病理、病因、临床治疗和药理学等都相继扎实建立在人体细
胞、微生物细胞及药物分子的深入研究上,为医学研究开创了崭新的细胞水平阶段;且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而进一步跨进亚细胞和分子水平。
这样一来,也就对人体内每个细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不过,随着医学向微观纵深方向不断发展,人体被分剖得越来越细,整体联系容易在人的视野里变得模糊,作为整体功能共同体现出来的生命奥秘也仍然难于认识。
五、中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关键点:从整体把握,缺点:细节上不清楚)
中医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元气论哲学思想上起源和发展起来,认为元气是充塞乎宇宙,构成一切事物的本原;聚则成形、散则无象,流动有序,连续不断;很难用解剖打开黑箱,分析还原方法去认识;而是采取形象思维方式从整体及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方法中去把握它。
由于事物是多因素、多变量交互作用着的复杂问题,很难遵循一对一因果决定论,转而要求随机不确定的原则。
这些元气论所特有的思想观点,在中医学里得到充分体现。
几千年来,中医一直沿着元气论与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建立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及辨证论治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天人相关、脏腑相关、形神相关的观点,从天、地、人、神超巨系统多方位考察人体阴阳和脏腑间的复杂联系。
总的说来,符合生活于自然、社会中具有心理生理活动人的认识,所以能提出一些精辟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理论及治疗思想。
然而,由于其所采用的形象思维、直接领悟及取类比象方法与现代科学体系中所通用的思维和方法有很大差别,故不仅难于为当代科学家理解,影响了其自身的传播和推广;而且也很难系统地吸取当代科学技术成就更好地发展自己。
因此,尽管中医有着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丰富而鲜明的色彩,但在人体各具体细节上,却是模糊不清的,对于生命奥秘也同样难于作出科学的说明。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模式
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身心统一的整体观、辩证论治的治疗观
六、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世界“中医热”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发展
医学模式转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
疾病和人口谱变化,赋予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
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诞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