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沪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沪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5 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沪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
1. 连加: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例如:2 + 3 + 4 = 9
2. 连减: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减,例如:10 2 1 = 7
3. 加减混合:将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起,例如:5 + 2 1 = 6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方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难点:对于复杂的加减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够灵活运用运算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如购物、做饭等,让
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购物清单,上面有苹果、香蕉和橘子三种水果的价格,然后问学生:如果我要买2个苹果、3根香蕉和4个橘子,我需要支付多少钱?
2. 例题讲解:
(1) 连加:小明有2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3个苹果,一共有多
少个苹果?
解:2 + 3 = 5,所以一共有5个苹果。

(2) 连减:小华有10个糖果,他吃掉了2个,又吃掉了1个,还
剩下多少个糖果?
解:10 2 1 = 7,所以还剩下7个糖果。

(3) 加减混合:小丽有5个橘子,她吃掉了2个,又得到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橘子?
解:5 2 + 3 = 6,所以现在有6个橘子。

3. 随堂练习: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
(1) 连加:小明有1个篮球,他又买来了2个篮球,一共有多少
个篮球?
(2) 连减:小华有8个饼干,他吃掉了3个,又吃掉了2个,还
剩下多少个饼干?
(3) 加减混合:小丽有7个苹果,她吃掉了1个,又得到了2个,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4. 板书设计:
连加:2 + 3 = 5
连减:10 2 1 = 7
加减混合:5 2 + 3 = 6
5. 作业设计: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例如:
(1) 连加:小明有3个足球,他又买来了2个足球,一共有多少
个足球?
(2) 连减:小华有12个巧克力,他吃掉了4个,又吃掉了3个,
还剩下多少个巧克力?
(3) 加减混合:小丽有8个橙子,她吃掉了2个,又得到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橙子?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学生对于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
概念和运算方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
续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运
算方法。

同时,我也会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一
些实际的计算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个性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实践情景
引入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
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题讲解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
识的关键,因此需要详细阐述每个步骤和背后的逻辑。

随堂练习的设
计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而板书设计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
理解知识点。

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需要关注题
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展示购物清
单或类似的实际情景,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当我出示购物清单并提出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数数苹果、香蕉和橘子的数量,然后进行加减运算,得到总价。

这种实践活动不
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购物经验,让他们分享自己的
故事,从而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例题讲解是我认为教学中的重点。

通过讲解典型的例题,我可以
向学生展示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过程和方法。

例如,当我讲
解连加的例题时,我会出示2个苹果,然后又出示3个苹果,将它们
放在一起,让学生看到总数的变化。

我会强调,连加就是将多个数相加,得到最终的和。

同样,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例题讲解也需要类似的
步骤。

我会通过实际的计算和图示,让学生看到运算过程,并解释每
一步的逻辑。

我会确保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并能够模仿这种方
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板书设计是我认为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点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板书,我可以将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
算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例如,当我讲解连加的例题时,我会在黑
板上写下2 + 3 = 5,并用箭头表示数量的增加。

同样,当讲解连减
和加减混合时,我会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数量的减少和变化。

这样的板
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导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运
算方法。

作业设计是我认为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布置一些相关的作
业题,我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些与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相关的计算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确保它
们既能够挑战学生,又不会过于困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还
会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并掌握
了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通过关注这些关键的细节,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优化这些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我在授课时注重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并结合适
当的语调变化。

例如,在讲解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时,我会
使用明确的词语和升调、降调的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
们的兴趣。

3. 课堂提问:我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提问激发他们
的思维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我会
提问学生:“谁能告诉我这个运算的顺序是什么?”或者“谁能解释
一下这个运算的规律?”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

4. 情景导入:我在授课时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以引起学
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引入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时,
我会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购物或者做饭的实际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5. 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黑板、粉笔、
计算器等,以辅助我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连加、连减
及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我会使用黑板和粉笔直观地展示运算过程,并
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6. 板书设计:我在板书设计上注重清晰、简洁,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例题时,我会
用箭头或者不同的符号表示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并突出显示运算的步
骤和结果。

7. 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些与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相关的作业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
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

本节课程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技巧和窍门对于学生的学
习至关重要。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和窍门,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
和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探索和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我也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
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乐趣。

课后提升
1. 连加练习题:
(1)我有2个苹果,妈妈又给了我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答案:2 + 3 = 5,一共有5个苹果。

(2)小华有5个橘子,他又得到了3个橘子,一共有多少个橘子?
答案:5 + 3 = 8,一共有8个橘子。

2. 连减练习题:
(1)我有10个糖果,我吃掉了2个,又吃掉了1个,还剩下多少个糖果?
答案:10 2 1 = 7,还剩下7个糖果。

(2)小丽有8个巧克力,她吃掉了4个,又吃掉了2个,还剩下多少个巧克力?
答案:8 4 2 = 2,还剩下2个巧克力。

3. 加减混合练习题:
(1)小强有4个篮球,他卖掉了2个篮球,又买来了3个篮球,现在有多少个篮球?
答案:4 2 + 3 = 5,现在有5个篮球。

(2)小芳有7个橙子,她吃掉了1个橙子,又得到了2个橙子,现在有多少个橙子?
答案:7 1 + 2 = 8,现在有8个橙子。

通过这些课后练习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对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计算能力。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及时给予反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计算过程。

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以便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