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历史试题(等级考)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科段考试题(等级考)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效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
这反映出当时
A. 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 注重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形成
D. 国君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B
【解析】
材料所述是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涉及到耕作方式,但没有反映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有所涉及,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反映了当时
A.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
B.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 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工师校功……工有不当,必行其罪”表明是官营而不是民营,故A项错误;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不是“主要生产祭器”,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相符,故C项正确;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与材料中“吕氏春秋·孟冬”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3.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史、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
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
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
A. 西汉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B. 西汉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C. 西汉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
D. 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并有详细的规定和约定,可见此时的商业贩运活动初具规模,D项正确。
材料中的契约规定是否突破政府的法律法规,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
商人的诚信意识,早在商业产生之时就开始形成了,B项排除。
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4.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据此可知,宋代
A. 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
B. 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
C.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
D. 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
【答案】A
【解析】
由“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故本题答案选A项;“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应该是使土地租佃关系不断发展,BC 不选;D项中“人身依附关系”题干中没有提及,不选。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信息“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即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得大土地私有制发展。
5.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这一现象的出现A. 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
的发展B. 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C. 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D. 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
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
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
6.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
李侍尧的意图是()
A. 厉行海禁
B. 强化海防
C. 以商制夷
D. 垄断贸易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的对外态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政府官员建议“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显然是通过行商对外商进行监督管理,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出对外贸易的禁止或强化,排除AB项,D
项中的“垄断”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7.“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意在说明
A. 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B. “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D. 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业革命’…… 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知,“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重点,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商业革命对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对西欧社会生活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欧洲国家间的竞争,没有体现全世界,故D项错误;
【点睛】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
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
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但因其缺少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且只重视发展航运业,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在17世纪后期被英法取而代之。
而英国经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8.17世纪,荷兰人利用诞生不久的印刷术,到处搜集海图,把制作海图产业化。
他们大量印刷发行海图,并提供给航海者使用,开创了一种新风气。
荷兰人的“新风气”
A. 促使荷兰近代海上贸易强国地位的确立
B. 加速了新航路的开辟、形成和逐步拓展
C. 导致西欧殖民国家激烈的海上争霸战争
D. 打破了早期殖民国家对航海技术的垄断
【答案】D
【解析】
荷兰制作海图技术,并实现航海技术共享,但与其近代海上贸易强国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 项。
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故B项不正确。
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西欧殖民扩张,但与海上争
霸战争不构成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
由于新航路开辟初期,西班牙、葡萄牙垄断了航海技术,荷兰海图制作技术并实现“共享”,打破了西、葡对航海技术的垄断,故D项正确。
9.1814年,英国工程师史蒂芬森集成了前任数十种专利技术,成功设计出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车,他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举行了通车典礼,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蒸汽机车的发明反映了英国
A. 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B. 最早建立起专利保护制度
C. 改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
D. 用人制度和政策的灵活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B项,材料中英国政府对各项发明专利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使史蒂芬孙可以利用前人的专利技术,从而发明出新的交通工具。
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谈及各国的专利保护制度,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故B项错误。
此处并未讲述改良蒸汽机的应用范围,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故C项错误。
用人制度在材料中并未涉及。
故D项错误。
10.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工厂制组织形式
D. 垄断及垄断组织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工业革命……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竞争”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即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故B选项正确;机器大工业生产,属于生产力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工厂制组织形式,也未涉及自由竞争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垄断及垄断组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1.19世纪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
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
”这说明垄断组织
A.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
B. 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
C.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
D. 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说明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故A项正确;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不是破坏美国得民主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故C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12.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
”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
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
”这表明当时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口量大大增加意味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即材料表明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进口量大大增加而不涉及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倾销商品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但不是根本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B.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 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D.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1900年庚子国变”“短短三十年”判定可以知道,洋务运动开展了30多年,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时期,时间上不符合庚子前,排除A;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排除B;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不符合“短短三十年”范畴,排除D;
14.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
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
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轻工业品进口减少,说明此时中国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进口增加,说明此时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总体上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项正确。
1912年-1936年是中国近代化整体发展的时期,而不是艰难起步,排除A。
题干没有涉及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的相关信息,排除B。
题干主旨说明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轻重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题干和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轻重工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15.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
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 举借大量外债
B. 贪污腐化成风
C. 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D. 军费开支巨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的猛增,与解放战争有关。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军费开支大,导致通货急剧膨胀。
据此,排除ABC三项。
本题正确答案选D。
16.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C.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共中央在农村实行统购统销,按计划收购粮食,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将农产品纳入国家计划经济产品中去,也就是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故B项正确。
A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题干发生在1953年三大改造时期,此时农村经济已从多年战乱中恢复过来。
故A项错误。
C项,题干中的“统购统销”是经济方面的政策,不涉及政权建设。
故C项错误。
D项,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有助于国家集中粮食资源支援工业生产,但并未涉及劳动力资源。
故D项错误。
17.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
”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A. 调整国民经济
B.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 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 深化经济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资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结合所学可知,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材料主要涉及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整,“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1949—1956年,我国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新时期,我国逐步深化经济改革。
故A正确,排除BCD。
18.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 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C. 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故C 项正确。
人民公社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故A项排除。
材料所反映的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不同,故B项排除。
人民公社化破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D项排除。
19.据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6.9%,同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世界平均比重为73%,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为59%。
据此可以推出
A. 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
B. 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C. 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
D. 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我国工业制成品发展较快,在世界中所占的平均比重较高,原因是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开始衰落,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世界制造业中心实现向中国转移,故C项错误。
20.《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D.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认真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78年以后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名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之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大量出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
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21.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
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
”……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
……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
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
……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数据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
【答案】(1)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市镇兴起;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原因: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2)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于西欧,但人均GDP落后于西欧。
这说明明清时期农业文明高度发展,相对于西欧工业文明的日益兴起,明清社会经济出现迟滞或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得出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根据“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得出大量市镇兴起;根据“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得出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出现。
原因:根据“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白银的促进作用。
(2)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及人均GDP与西欧的对比的角度去说明,结合当时中西方的社会发展状况展开论述。
22.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材料二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
……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