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综合检测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综合检测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
案)
第13课综合检测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用词得体的一句是( )
A.近悉教躬违和,弟子特此致候。

B.惊闻学兄家慈病逝,特致沉痛哀悼。

C.会期定于五日,勿误,特此见示。

D.已悉,一号广州面商,为荷。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这两个月我在家中闭门读书,深居潭府不问外界之事,竟不知出了这样的变故。

B.虽然只是绵薄之力,但是你能在我们落难之时伸出援手,已是难得,我们应该感谢你。

C.外交部发言人称:“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间的矛盾,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毕业之后,学生对恩师甚是思念。

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时读书“一卷在手”,现时读书“一屏万卷”。

①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中国国家图书馆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拓展线上线下阅读服务阵地,②。

运用5G网络、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打造“全景展厅”“阅读树”等沉浸式阅读体验;推出“网络书香·阅见美好”小程序,通过1000余家公共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提供优质数字阅读资源;联合全国各级图书馆举办“到图书馆去”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吸引数百万读者到图书馆“阅典籍”“寻宝藏”“换好书”,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
制作分享个性化电子明信片。

但我们也要看到,(),同时也要做好基于用户阅读行为的大数据分析,③,进行内容和服务的优化。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技术无论如何发展,精品化内容仍是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的关键所在,平台必须加大优质内容的培育
B.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平台必须加大优质内容的培育,精品化内容仍是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的关键所在
C.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精品化内容仍是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的关键所在,平台必须加大优质内容的培育
D.技术无论如何发展,平台必须加大优质内容的培育,精品化内容仍是各类数字阅读平台的关键所在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之乐(节选)
(法)阿兰
读书与做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感觉做梦是愉快的,于是几乎就不去读书。

而当做梦的可能性被某种原因破坏时,读书便成了补救的良药。

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他的行为使我受到了感染,这“感染”如今看来使得我比那些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

对我来说,如果我有意想学些什么,那一定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

即便是数学题,也只有等我像读小说一样地去理会它的时候,才能悟出其中的名堂。

总之,读是最重要的。

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

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近在咫尺,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

所以也难怪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它毕竟不属于我呀!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

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

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

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直到有一天一位相识将他的全集抱来放在我的案头,我这才晓得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

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啜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

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已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

我读孔德似乎同读巴尔扎克一样,从不去追究书中的道理。

不过,我更喜欢巴尔扎克,而且也只满足于做巴尔扎克不倦的读者而已。

什么叫读书呢?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

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

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

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什么,甚至也顺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

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像力恰似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义的束缚。

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

我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惟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

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

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真去读。

手稿就更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

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

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像力。

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矩矩,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

巴尔扎克历来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

由于我对自己的经验十分自信,所以很想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要知道,一场音乐会、一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它促使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

但作为读者有这个自由。

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臆测未来的情节,而是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
生经历。

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

的确,优秀小说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断的,不论手段多么巧妙,即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

不是吗?优秀小说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

相反,劣等小说却恰恰像被阉割过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不了下文。

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索。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开篇从比较读书与做梦的不同切入,引出作者关于读书是补救人生困境的良药的观点。

B.作者认为自己比“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是因为他不是为功利目的而有意读书。

C.优秀的叙述体小说会设置圈套,禁锢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引领读者进入自己创造的艺术天地。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通过对比,突出优秀小说是完整的艺术品,不容简化概括。

7.本文标题是“读书之乐”,作者认为读书之乐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8.王佐良的散文《上图书馆》叙述了“上图书馆之乐”,他写道“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本文作者却认为“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阅读《上图书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给“我”知识最多的这个“公书林”。

至于老师们教的并不多。

B.“我”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那个下午时间消磨得很愉快。

C.第七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D.课文主要记述了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

10.下列对课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B.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历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

这是一种空间顺序。

C.第八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D.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为了论证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1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书林”书桌两端的铜制高台灯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B.“公书林”没能帮“我”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C.在“公书林”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D.此后若干年,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这里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上图书馆
王佐良
①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德·波伏娃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②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

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③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④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

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

只说文华图书馆,叫做“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放,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
随便阅览。

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

“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幽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

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⑤“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

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⑥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十六七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⑦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⑧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

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

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
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

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⑨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

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⑩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2.第1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13.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14.第9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15.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四、小阅读-课内
16.《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请分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写出答案。

1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不能否认,中国人对读书的观念过于隆重;而美国人视读书为一件平常至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

我曾见过一个美国青年,靠在大球场的铁丝网上,金鸡独立般仅是一脚着地,读一本书,读上两个钟头,没有变换位置,直到他的书读完以后才走开。

中国人能这样读书的,我似乎还未见过。

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家,都有一间专为读书而设的书房,较次的,也会在自己的卧室里设一张书桌。

这一种豪华的设置,一般美国人是没有的。

美国人家中有书桌的,百中无一,美国人要读书,都在吃饭的桌子上边。

美国人不见得家家都有饭厅,没有饭厅的人,吃饭的桌子就在厨房内,因此,厨房
就是美国人的书房。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

把新书买回来,就放到车房去。

(节选自梁厚甫《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有删改)
语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结合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二段,回答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19.概括《上图书馆》第三部分内容。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大恩师。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阆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20.阅读文本《上图书馆》第四部分(8段),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此段主要内容。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

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

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

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21.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重点句子的含义。

重点句: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

22.阅读《上图书馆》第八段,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

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

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

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23.请赏析重点句: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

24.概括《读书:目的和前提》第3段的论证思路。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本身,进而再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他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

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

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的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地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的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

阅读之路有千万条。

可以从小说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

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读却引不起我们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

所以也不要过分地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
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或者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五、语言表达
2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

____。

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

_______。

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

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

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_________ 26.当下,复兴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各种各样的国学班纷纷出现,国学教育鱼龙混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发表你的见解,注意写出针对性,不少于300字。

27.下面是某中学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问题,请找出并改正。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内部场景震慑了,“中国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

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在专注地选书,有人在静静地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针对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有两点建议,请笑纳。

首当其冲,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积极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购入图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加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①,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②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③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④,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⑤也。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⑥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⑦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⑧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⑨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

重:敬重、尊重。

②疾:奋力,努力。

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

④说:说教。

兑:通“悦”,高兴。

⑤董:毒药。

⑥胜理:依循事理。

⑦遇合:相遇而投和。

⑧畏:横死。

⑨畏:被围困。

2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