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2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自与云长去。”
备“又立了一个时辰”等。
通过张飞的鲁莽暴躁,衬托刘备礼贤下士的
品质。
刘备人物特点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 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求贤若渴: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 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 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 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 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 刘备力排众议,决定三顾茅庐。 发展(2): 刘备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 高潮(3): 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谋兴邦定国之策。 结局(4):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资料助读
1.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 州市) 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 号烈祖(一说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 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走进人物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
出山的“诚心诚意”?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语言描写——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 侧面描写——
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 与张飞的对比,张飞“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
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 备“三顾茅庐”;张飞“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刘
字音字形
如雷贯耳:意思 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 的名声大,也形容 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寻求 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 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 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 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 物。
字音字形
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 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
作用
张飞、关羽
烘云 托月 刘备
求贤若渴的精神 礼贤下士的品质 矢志不渝的抱负
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答题规范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人 (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知识卡片 烘云托月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 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 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其作用是: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或事物的特 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张飞的话表现了他直爽、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 备的忠心。
(2)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 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表现了关羽怎样的 性格特点?
稳重、顾全大局 写二人的反对,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 心情和虔诚态度。(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文题知识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草房拜访他的故事。
题目作用:文题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一 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
感知故事: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主题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 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 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 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 大略。
写法借鉴
1.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
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 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 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 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 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玄德曰:“……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 而赐教。……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写备出虽刘名备微在德诸薄葛,愿亮先面生前不谦弃虚鄙、贱恭,敬出的山相态助度。,备 当拱表听现明了诲他”求取贤能的诚心。
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 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稳重、顾全大局 写二人的反对,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 诚态度。(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 为世人称赞。
资料助读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 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 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 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
走近人物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
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 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 兴汉室。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 这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近人物 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运用什
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4)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 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 风五丈原。”
三顾茅庐
罗贯中
教 01 疏通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学 目 02 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标 03 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的魅力。
新课导入
蜀相 [唐]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堂总结:
(1)人物形象小结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容大度、有远见、有政治抱负。 张飞:性格暴躁、鲁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诸葛亮: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关心人们疾苦。
课堂总结: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 理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从正面对人物进行比较直接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利用其他人物的刻画或环境描写,来突出要描述的对象。
谢谢观看
走近人物 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
态度?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1)“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 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 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表现了张飞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走进人物 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
出山的“诚心诚意”?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动作描写——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
步行……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
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
醒…… 玄德下拜曰……
语言描写——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
背景资料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 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 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 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 备的军师。课文就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的。
作者作品
2.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
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 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 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 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 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考 订,一般认为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生于杭州。大致生活在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今存 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即《三国演义》) 及《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 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 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 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 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走近人物 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运用什
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超凡脱俗、飘飘然同神仙的非凡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