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 训练任务群一 任务一 筛选整合信息(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筛选整合信息(简答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

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

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

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

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

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

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

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

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

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
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

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

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

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

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

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

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样了。

柳宗元说你韩愈这是“有激而发”,就是你说话故意说得这么偏激,没必要。

柳宗元说,其实你应该这么去思考,就是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天没有福善祸淫的意志,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所以人的善与恶、福与祸都是自己的行为所致。

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比较接近于儒家所讲的“无责于人,必求诸己”的态度,而人之所以应该“不怨天、不尤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刘禹锡对柳宗元的质疑,则又开出了另一个脉络。

刘禹锡主张“天人交相胜”,也就是说,在有些领域人的行为、人类的努力是胜天的,而在另外一些领域,天的所为是胜人的。

就是“天人交相胜”的观点。

仅从这组文章的对话关系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时期的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

即理性化的特征和普遍怀疑的态度,一种理性的、平实的态度。

(摘编自杨立华《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辩《论语》”,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这是当时士大夫理性态度酝酿成型的表现。

B.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围绕天人问题进行了一场思想对话,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

C.韩愈认为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

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

D.柳宗元既批驳了韩愈的天人观念,也不赞成历来人们主张的“天人感应”上天福善祸淫之说。

答案 D
解析A项“对典籍进行了明确的质疑”错。

柳宗元是对“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进行质疑。

B项“使得儒家天人问题的观念逐步成熟”强加因果。

文中强调的是当时士大夫具有理性态度,并未对天人问题进行评论。

C项“虫子对树的伤害,就像恶人伤害人类”错。

恶人伤害人类并不等同于虫子对树木的伤害,而是相当于人帮助树木杀灭虫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强调了韩愈的言论过于偏激,与人们历来的观点正相反。

B.文章用“无责于人,必求诸己”“不怨天、不尤人”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

C.刘禹锡主张的“天人交相胜”,既否定了柳宗元的天跟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观点,也不承认韩愈的天人关系。

D.作者用中晚唐时期的一场辩论来展示当时士大夫成长的基本精神风格,即理性、平实的态度。

答案 B
解析“佐证了柳宗元主张的天没有惩恶扬善的意志”错。

文章只是陈述柳宗元的观点与儒
家态度相同,无意肯定柳宗元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与韩愈天人问题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天与人的意志是截然对立的,根本利益是相反的,由此决定二者的善恶标准也必然是根本相反的。

B.被人们认为是“昏君”“庸臣”的“殃民者”通过其暴虐行为,导致人口下降,天所受到的损害就会轻一些。

C.天与人之间的感应方式是天帝根据统治阶级的表现对之加以赏罚。

天根据人的民意是否符合理(天理)来决定其能否实现。

D.天与人之间有感应,相互联结,相互依赖,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对立与斗争,二者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相乖”的基础上。

答案 C
解析认为天对人的感应是“奖善罚恶”,依旧是“福善祸淫”的基本观点,与韩愈“天人相乖”的观点不同。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柳宗元的理性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大胆质疑历史上一般认为《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的定论,并用《论语》中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进行证明。

②虽承认韩愈的《天说》讲得非常巧妙,但还是写了一篇《天说》对韩愈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

解析根据“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可得出答案①。

根据“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可得出答案②。

5.韩愈的天人感应观对我国实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有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种“天人相乖”的思想促使人们理性地反思自身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给自然造成的危害与破坏。

②使人们自觉克服以“人”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正确处理好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战天斗地”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③使人们在实践中既能按照价值原则,又能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根据“人们一般都质问……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可得出答案①。

根据“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天地也会感谢他”可得出答案②。

一般人都认为“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所以人们在实践中能按照价值原则行事,但是韩愈的“天人相乖”思想让人们也可以按照真理原则,将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材料一:
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构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不是如何构建,而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有体系吗”的质疑。

原因主要有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另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当我们论“体系”时,标准常常是西方的体系观。

那么,西方体系观有何特征呢?
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来讲:第一,用区分性思维化世界整体为部分,形成有界线的学科领域;第二,以理性占比多少为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形成金字塔状的学科体系。

从学术与话语的角度来讲,西方的体系观多表现为从“原理”到“史”与“批评”的多角度观照,并表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有一批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的基本概念;其二,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

然而,整体性与关联性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诗性思维和诗性之语同样可以抵达理性之思。

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

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

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

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

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风格,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

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是以“中国艺术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由外、内两个向度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有机系统,体现的是艺术学理论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内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有机关联,以及艺术学理论基于功用的学科建设内容。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

其以“中国艺术”为研究对象,着力探究中国艺术活动所展现出来的关于艺术起源、本质、生产、接受以及传播等方面的理性思考。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构建同样需要立足中国本土艺术经验,在大量中国艺术经验之“体”的基础上裁中国艺术学理论之“衣”。

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既指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概念、范畴、命题等话语以及具体的言说方式,也指各话语之间形成的学理关系与结构,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

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二:一是纵向考察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的产生与构建脉络;二是横向梳理中国传统艺术学理论话语的基本概念、范畴与命题,阐述诸话语之间的关系,总结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各种理论话语。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材料二:
从学科及其体制化的维度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学逐渐从美学中分离出来,并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被增列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百年变革的宏阔图景中,艺术学体现了它发展的曲折和必然,也显现出一条自觉、自信的发展主轴。

特别是历史根源、学理和现实状况等原因,艺术学一度被文学“托管”,但艺术思维毕竟不同于文学思维,而哲学思维科学层面
的“正本清源”不仅有力促进了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等的进步,还有效促进了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繁荣发展。

2017年,新时代赋予了艺术学新的发展方位和新的历史使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守正是基础,只有坚持根本,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和道路;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推进内容和形式、观念和手段等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艺术学建设和发展尤其需要立足中国语境,放眼国际环境,着力强化和突出“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六个特性。

唯有如此,艺术学才能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历史大势中真正繁盛兴旺。

(摘编自彭文祥《中国特色艺术学70年成就与展望》)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被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没有自身的体系观。

B.西方体系观运用区分性思维,学科领域是有明显界线的,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

C.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体现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就必须构建起与之相称的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D.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学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主轴和必然规律,对之正本清源,可以促进学科建设、艺术理论的进步。

答案 A
解析“没有自身的体系观”错。

材料一中“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是说明这方面的思索不充足,而且下文有“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这一表述,并与西方的体系观进行了比较。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的艺术学理论中,概念间关系存在交叉性与互动性,这与西方体系观中概念间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不同。

B.中国艺术学理论中的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和现实性关怀具有别样的体系之美,可以为世界艺术学理论作出独特贡献。

C.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围绕“中国艺术”活动形成的相互关联、相对完整的一系列知识和理论,是“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D.艺术学在我国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20世纪2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1990年又被列入“文学”门类下,2011年才升格为门类。

答案 C
解析“是‘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错。

由材料一“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是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中国艺术学理论话语体系……是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也最为灵动的部分”可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体系不是“三大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而是核心部分。

“三大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话语体系”。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要坚持“守正创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学大师启功取宋徽宗“瘦金体”的意境,形成“挺拔险峻、修美匀整”的风格,而自成“启功体”。

B.2017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将收录小说《边城》、散文《湘行散记》等作品的书并命名为《遇见许多人,都不及你好》出版,使沈从文的作品更显年轻化和时尚化。

C.2021年6月,河南卫视播出的一段绝美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再现了曹植的《洛神赋》,惊艳全网。

D.2022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沉浸式戏曲研学文化节目《拿手好戏》,不少明星跨界当戏曲学徒。

答案 B
解析一是艺术学已经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门类;二是乱改经典,这种媚俗化倾向不符合“守正创新”的宗旨。

所以,该项内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艺术学实践要坚持“守正创新”观点。

9.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艺术学体系观的两个特征。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主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

②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

解析先找出材料一中阐述的主要内容与观点,主要内容集中在第3段,然后归纳出观点即
可。

根据“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可概括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观主要运用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

根据“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可概括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观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

10.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如何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②守正创新:坚守根本,创新内容、形式、观念和手段。

(如答成构建“三大体系”“突出六个特性”也可给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可概括出答案①。

根据材料二“坚持守正创新的一体两面:……才能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可概括出答案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