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

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如下为《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案:
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

'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

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分)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答案:
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12.(2分)C 解析:C.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例句代词,代这种传言)
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

(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
(2)(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提高自身素质。

(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
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

”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

”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

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5—9题。

(14分)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

”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

闻者传语:“盲者得视。

”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①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

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③李君:李先生。

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

④豚:小猪。

⑤行:不久。

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

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

⑦翕赫:翕:聚集。

赫:盛貌。

此指轰动、惊动。

1. 给下面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划分一处,用“/”标出)(1分)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①及其家穿井②国人道之③欲持去④间一岁余
3. 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丁氏穿井得一人盲者得视
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
C.闻者传语传不习乎
D.以余浆灌溉间一岁余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⑵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2分)
答案:
5.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6.①待,等到②讲述③想要④年
7.B
8.⑴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⑵这树有什么神灵,这是我随手种下的罢了。

9.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轻信传闻(1分);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1分)(不轻信,1分;不传播,1分)
参考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

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

”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

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

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手种下的。

”于是砍掉了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