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化学用语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突破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化学用语教案【考纲要求】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浊液、胶体和溶液的区别。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考情分析】
高考中本节的考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物质的分类与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是否正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判定等,更多是考查了对物质成分的了解;
二是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命题角度为以重要的新闻背景、新科技等为题材考查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制备及胶体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教学过程】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②化合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
2.同素异形体
(1)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
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
(1)纯净物、(2)混合物。
4.酸、碱、盐、氧化物
(1)酸、(2)碱(3)盐、(4)氧化物。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⑤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答案:解析:①正确;②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复合离子如NH+4等可以再分;③正确;④正
确;⑤错误,金刚石、石墨均是由C元素组成,但不是同一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⑥错误,如Fe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⑦错误,如N2和CO。
【归纳总结】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
考点二物质的分类
1.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和。
由于物质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物质而言就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对于下列几种盐:Na2SO4、Na2CO3、NaCl、K2SO4、K2CO3、KCl,你认为可怎样进行分类?
2.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化学反应的分类
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2O和Na2O2均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⑧溶于水呈酸性的是酸,呈碱性的是碱()
⑨HCOOH含有两个氢,所以是二元酸()
⑩盐一定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
答案解析:①错误,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②正确。
③错误,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④正确。
⑤错误,Na2O2与H2O反应除生成NaOH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⑥、⑦错误,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
⑧错误,如Na2CO3溶液呈碱性,AlCl3溶液呈酸性。
⑨错误,应按照电离出的H+划分酸的元数,HCOOH应为一元酸。
⑩错误,NH4Cl、(NH4)2SO4等也为盐。
【归纳总结】
明晰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分类的关键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一定”、“不一定”,规避概念失分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5)酸(或碱)的水溶液一定呈酸(或碱)性,但呈酸(或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或碱)。
(6)一个一元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7)盐中一定有酸根离子,有酸根离子的不一定为盐(如H2SO4)。
考点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二者关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没有化学变化。
注意:升华、萃取、分液、蒸馏(分馏)、吸附、盐析、金属导电、焰色反应、电离等都归为物理变化,脱水、蛋白质变性、水解、同素异形体互变、电解、熔融盐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等都归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2.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
(1)臭氧变成氧气是物理变化
(2)将蓝色的硫酸铜晶体放入浓硫酸属于物理变化
(3)冰变成水是物理变化
(4)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5)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6)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7)加热I2,固体从试管底部跑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8)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跑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9)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10)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11)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12)用铂丝蘸取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13)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4)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答案:(3)(4)(6)(7)(9)。
解析:(1)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2)结晶水的得到和失去属于化学变化;(5)煤的气化是制水煤气,液化是制甲醇;干馏是加热分解,都属于化学变化;(8)NH4Cl的分解和化合是化学变化;(10)蛋白质的盐析是物理变化;(11)吸附是物理变化;(12)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13)只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不一定是化学变化;(14)核反应不从这方面划分
考点四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3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特别提醒】
(1)Fe(OH)3化学式之后要注明胶体,不是沉淀;该水解反应条件是加热,中间是“=”,不是“ ”
(2)Fe(OH)3胶体粒子是分子的集合体,因此1molFe3+ 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
数少于N A。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这叫做丁达尔效应。
说明: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亮的“通路”是光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2)电泳
定义: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分散质粒子在分散剂里做定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
原因:胶体分散质粒子细小而具有较大表面积,吸附能力很强,能选择性地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有电荷。
(3)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稳定存在。
原因:胶体粒子的电荷相同,相互排斥。
(4)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聚沉方法:1.加热;2.加电解质溶液;3.加相反电性的胶粒
5.胶体性质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黏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2)在医学上: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高度分散的胶体越来越多地用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3)在日常生活里的胶体知识:制豆腐原理是胶体的聚沉,豆浆、牛奶、粥和明矾净水均是利用了胶体知识。
(4)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发生聚沉。
(5)高科技领域: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6.胶体的分离、提纯
(1)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
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浊液中的微粒不能透过,用过滤的方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
(2)胶体与溶液的分离—渗析
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将所得溶液盛于半透膜制作的渗析袋中,置于流动的蒸馏水里一段时间即可除去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
7.胶体粒子带电荷的规律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Ag2O 等)、金属氢氧化物[如Fe(OH)3、Al(OH)3等]形成的胶体,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金属硫化物(如FeS、Cu2O等)、非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硫化物(如SiO2、As2S3等)形成的胶体,胶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
深度思考
1.胶体是否一定是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溶液和胶体?
【归纳总结】
胶体知识“6”提醒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4)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且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
(5)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6)掌握净水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
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
能在水中自然形成胶体,并且对水质无明显副作用的物质有KAl(SO4)2·12H2O、FeCl3·6H2O等,这样的物质被称为净水剂,其形成胶体的化学原理是Al3+、Fe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l(OH)3、Fe(OH)3胶体。
考点五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如Na、H (2)原子符号:如11H、1735Cl
(3)离子符号:如Cl—、Mg2+ (4)化合价符号:如
2.五种式子
(1)化学式:如CO2、NH3
(2)电子式:如H:H等(掌握常见物质的电子式如:过氧化钠、甲烷、氨气、四氯化碳、过氧化氢、碳化钙、二氧化碳、水等)
(3)最简式(实验式):如乙酸的最简式为CH2O,苯、乙炔的最简式均为CH等。
(4)结构式:如O=C=O、H—Cl(掌握常见的重要物质的结构式)
(5)结构简式:如:CH3CH2OH。
3.两种示意图
(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如Na (2)离子结构示意图如:Mg2+、Cl—
4.两种模型
(1)球棍模型如甲烷 (2)比例模型如甲烷
【典例精析】
1.【北京理综化学】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
...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
【答案】C
【解析】化学反应的根本标志是有新物质的生成,此题中A、火药使用是利用了S、C、KNO3发生反应,B、粮食酿酒师利用了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然后在进一步在酒曲的作用下生成乙醇,D、铁的冶炼是利用C在高温下与Fe2O3反应生成Fe的单质,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而C项转轮排字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
2.【江苏化学】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
B.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
C.氯分子的电子式: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
【答案】C
【作业布置】专题一课时练
【教学反思】这部分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我们在记忆时一定要记牢,特别是一些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更是要记忆准确,这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
此类知识题目有不少是选择题,可采用筛选法、排除法、估算法等各种方法使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解题时认真阅读试题,弄清题目问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列出解题的关键字词,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深入地进行观察思考,对题设的条件以点盖面、以偏盖全,忽视了题中的隐含条件,仅仅依靠熟题效应,简单地给出答案,结果造成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