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初一初中生物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初一初中生物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2.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A.人类B.猪C.大肠杆菌D.松树
3.某学习合作小组在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出现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
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同种的生物都是完全一样的
D.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4.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A.氧气B.阳光C.营养物质D.生存空间
5.下列生物中属于竟争关系的是()
A.养鸡场中的人与鸡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
C.草原上的狼与鹿D.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6.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草→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
C.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D.蚱蜢→食虫鸟→蛇→鹰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因素()
A.季节B.水C.生物D.空气
9.古人云“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
请你想一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土壤C.空气D.温度
10.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其中最科学的是()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原有潮湿土壤的一侧。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
将2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
12.下列各项中,属于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秋天植物落叶B.骆驼刺深长的根
C.蛾类夜间活动D.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13.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
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14.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下列四个选项中,()是一个生态系统。
A.黄河中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D.整条黄河
15.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份?()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16.20世纪,由于人类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进入海洋,并积累在很多生物体内。
你认为下列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A.浮游植物B.小虾C.鱼D.企鹅
17.在生物圈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
18.植被大面积减少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问题。
下列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植被减少引起的是()
A.水俣病B.酸雨C.沙尘暴D.赤潮
19.在寒温带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感到缺氧。
这是因为()
A.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
B.其他地区的植物释放的氧气,可以流动到这里
C.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下降
D.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贮存到冬季用
20.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
A.作出假设→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
C.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得结论
21.能够使镜筒做较大范围升降的是
A.镜拄B.镜臂C.粗准焦螺旋D.细准焦螺旋22.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
A.放大的正立的像B.放大的倒立的像
C.缩小的正立的像D.缩小的倒立的像
23.要使物像放大400倍。
物镜选择40X,则目镜选择
A.5X B.10X C.20X D.25X
24.当发现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的方法是
A.用手擦
B.用纱布擦
C.用擦镜纸擦 C.上述方法均可
25.若处于光线不足的实验室中观察显微镜调整时应选择
A. 平面镜,大光圈
B. 平面镜,小光圈
C. 凹面镜,大光圈 C. 凹面镜,小光圈
26.显微镜观察细胞装片时,如果选用10X的目镜和15X的物镜,则每个细胞放大了
A.150倍B.10倍C.15倍D.100倍2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湿地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生物圈
28.如果将玻片标本向右移动,显微镜下的物镜移动的方向是
A.上B.下C.左D.右
29.一个“P”字,在显微镜下呈现的物像是
A.P B.b C.d D.9
30.使用显微镜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1)取镜(2)对光(3)观察(4)安放
A.(1) (2) (3) (4)B.(1) (4) (2) (3)
C.(1) (2) (4) (3)D.(1) (3) (4) (2)
二、判断题
1.鱼生活在水里,所以不需要吸入氧气。
()
2.西红柿是由细胞组成的。
()
3.汽车会运动,但它不会生长,所以不是生物。
()
4.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5.雨后蚯蚓从土壤中爬出地面的原因是雨水填满了土壤缝隙,蚯蚓在地下得不到充足的氧气。
()
6.一个马铃薯是生物体的一个部分。
()
7.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
8.珊瑚是生物。
()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温度差异引起的现象。
()
10.植物可以提高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
()
三、填空题
1.草履虫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小动物。
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的培养液和清水,并将两水滴连起来。
如果向草履虫培养液中放入少许盐,草履虫便纷纷游向清水中;如果向清水中放入少许肉汁,草履虫也会纷纷游向清水中,这种现象说明草履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从结构上说,除_________以外,生物体都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3.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某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4.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方案时,一定只能有个变量,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你所确定的实验变量引起的。
5.生物圈包括___________圈的表面、___________圈的大部、____________圈的底部,厚度约为20千米。
四、综合题
下面是某小组同学在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的纪录。
田鼠
水稻
黄色土壤蝗虫蛇
杂草
蛙
(1)请你在上面把这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表示出来。
(2)上述记录中,可以成为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记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消费者。
(4)把在这些生物中,你认为数量最多的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生态系统中未体现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云南初一初中生物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答案】D
【解析】孔雀中以雄性较美丽,而雌性却其貌不扬,雄孔雀身体内的生殖腺分泌性激素,刺激大脑,展开尾屏,春天是孔雀产卵繁殖后代的季节,于是,雄孔雀就展开它那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尾屏,还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后,便与雌孔雀一起产卵育雏,所以孔雀开屏是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鸟类的繁殖行为,解题需知道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都属于鸟类的繁殖行为。
2.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A.人类B.猪C.大肠杆菌D.松树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所以只有松树属于生产者,人、猪属于消费者,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某学习合作小组在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出现以下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
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同种的生物都是完全一样的
D.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答案】D
【解析】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淀粉等营养物质,并不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故选项A错误;
B、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无氧呼吸的生物并不需要吸入氧气,故选项B错误;
C、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完全一样的生物并不存在,故选项C错误;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的特征,故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特征,正确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其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4.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A.氧气B.阳光C.营养物质D.生存空间
【答案】B
【解析】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阳光分布较多生长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因此适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故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阳光,几乎没有植物,因此生物较少。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的能力。
5.下列生物中属于竟争关系的是()
A.养鸡场中的人与鸡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
C.草原上的狼与鹿D.花园中的蝴蝶与蛾
【答案】B
【解析】竞争关系是种内的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区、场地、营养物质(水、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因此人与鸡,狼与鹿,蝴蝶与蛾,不属于同种生物不是竞争关系,而麦田中小麦与杂草都是植物彼此要争夺水、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的能力。
6.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草→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
C.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D.蚱蜢→食虫鸟→蛇→鹰
【答案】A
【解析】由食物链的定义可以知道: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A是食物链,B中有细菌,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C的食物关系错误,应该是草→蚱蜢→食虫鸟→蛇→鹰,D不是以绿色植物开始的,故只有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的书写,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熟记食物链的特点。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C.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答案】D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间不是独立分开的,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生物圈中的哪种因素()
A.季节B.水C.生物D.空气
【答案】B
【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生物开始发萌。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9.古人云“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
请你想一想,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B.土壤C.空气D.温度
【答案】D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橘在南方生长得得很好,在北方生长不好,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南方,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橘子的生长,故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结不出甜美多汁的果实,主要是温度不同造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的能力。
10.某合作学习小组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设计方案,其中最科学的是()
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任何东西。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原有潮湿土壤的一侧。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干燥的土壤。
将2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
【答案】B
【解析】A、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不放东西,惟一的变量是潮湿的土壤,不符合题意;
B、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惟一的变量是水分的不同,符合题意;
C、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是干燥的土壤,再用纸板盖在潮湿土壤的一侧,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变量,一个是水分,另一个是光,不符合题意;
D、在干燥的纸盒内一内里是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入干燥的土壤,虽然惟的变量是水分,但是放入的鼠妇数量太少,易产生误差,容易因偶然因素导致实验失败,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解答此题需知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1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写的是动物之间的什么关系?()
A.竞争B.合作C.捕食D.寄生
【答案】C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2.下列各项中,属于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秋天植物落叶B.骆驼刺深长的根
C.蛾类夜间活动D.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A、秋天植物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
秋天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B、骆驼刺深长的根,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与沙漠干旱缺水的环境相适应,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蛾类夜间活动是受光照影响产生的昼夜节律.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适应动物携带传播果实,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13.地衣(一种植物)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
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无关
D.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14.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下列四个选项中,()是一个生态系统。
A.黄河中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D.整条黄河
【答案】D
【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所以只有整条黄河属于生态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概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态系统的概念。
15.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份?()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人属于高级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的肉、蛋等为食物,因而也属于消费者。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6.20世纪,由于人类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进入海洋,并积累在很多生物体内。
你认为下列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A.浮游植物B.小虾C.鱼D.企鹅
【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浮游植物→小虾→鱼→企鹅食物链中,企鹅营养级最高,则它的体内DDT 含量最多。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食物链的末端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17.在生物圈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所以有“绿色水库”之称,故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18.植被大面积减少给生物圈带来了许多问题。
下列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植被减少引起的是()
A.水俣病B.酸雨C.沙尘暴D.赤潮
【答案】C
【解析】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水俣病、酸雨、赤潮是环境污染的恶果。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沙尘暴的原因。
19.在寒温带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不感到缺氧。
这是因为()
A.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
B.其他地区的植物释放的氧气,可以流动到这里
C.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下降
D.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贮存到冬季用
【答案】B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因为地球上的氧气并不是主要由树木来产生的,还由海洋中的藻类生产的,且空气是流动的,可以从温暖的地区流动到寒冷地区,所以,即使到了冬季,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停止的时候,人们也不会感到因缺氧而呼吸困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0.一般的探究过程,可以概括为()
A.作出假设→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得出结论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或调查
C.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或调查→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得结论
【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具有较高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
(2)作出假设。
假设不能毫无根据地猜想,应有一定的依据,应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假设可以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
(3)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要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结论和假设不一定一致。
(6)讨论交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环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1.能够使镜筒做较大范围升降的是
A.镜拄B.镜臂C.粗准焦螺旋D.细准焦螺旋
【答案】C
【解析】镜柱,支撑镜臂成三角形;镜臂,支撑镜筒,上端连镜筒,下端固定在镜柱上,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小,故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结构,能够熟练操作显微镜,便可解答此题。
22.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
A.放大的正立的像B.放大的倒立的像
C.缩小的正立的像D.缩小的倒立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