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现代部分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合集下载

文艺运动与思潮

文艺运动与思潮

倡导者及其主张:
郭沫若《英雄树》、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 文学》、蒋光赤《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怎 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 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 2、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3、要创造无产阶级文学,首先要确立无产阶级立 场和世界观。
倡导者的错误: 1、一些文章夸大文艺的作用,宣扬文学可以“组织 生活”、“创造生活”;在强调文学是宣传就可 完成。衡量一个革命作家的资格,先要审查他的 动机。 3、把批判矛头对准了鲁迅。创造社以“唯我是无产 阶级”的姿态否定一切。郭沫若:文学划分为革 命的和反革命的两种。“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 反革命派。鲁迅是“封建余孽,” “二重的反革 命 成仿吾:谁也不许站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 者到那边去!不革命的人,我们让他去没落!打 发他们去。”
二 、革命文学倡导和论争
为什么倡导(1928年): 1·大革命失败后,剧烈的社会矛盾和新的革命 形势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一些自日本回国的文学青年和原先从事实际 政治工作的左翼知识分子相继集中到上海。 3·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即拉普派、波格 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和日本福本和夫 派的左倾机械论观点的影响。 4·宗派主义的影响。



鲁迅:“不能提出真凭实据,而任意诬我的朋友为“内奸”, 为“卑劣”者,我是要加以辩正的,这不仅是我的交友的道义,也是 看人看事的结果”。 “转向者的言谈,到左联就奉为圣旨,这真使我口呆目瞪。再经 几度问答之后,我的回答是:证据薄弱之极,我不相信”! “因此,我倒明白了胡风鲠直,易于招怨,是可接近的,而对 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自然, 周起应也许别有他的优点。也许后来不复如此,仍将成为一个真的革 命者;胡风也自有他的缺点,神经质,繁琐,以及在理论上的有些拘 泥的倾向,文字的不肯大众化,但他明明是有为的青年,他没有参加 过任何反对抗日运动或反对过统一战线,这是纵使徐懋庸之流用尽心 机,也无法抹杀的”。 “胡风并不‘左得可爱’,但我以为他的私敌,却实在是‘左得 可怕’的”。 茅盾《需要澄清一些事实》: “我也对鲁迅说过胡风行踪可疑, 与国民党有关系,而且告诉鲁迅,这消息是从陈望道、郑振铎方面来 的,他们又是从他们在南京的熟人方面听来的。但是鲁迅当时听了我 的话,脸色一变,就顾左右而言他它。从此以后,我就无法与鲁迅深 谈了,即鲁迅所谓对他‘疏远’了。我真不理解,胡风何以有这样的 魅力,竟使鲁迅听不进一句讲胡风可疑的话。我以为造成鲁迅如此信 任胡风,冯雪峰实在起了很大作用。”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辅导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1、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诗界革命:黄遵宪(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环境,反对拟古复古。

提倡“我手写我口”)②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③文界革命: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④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主要成就是涌现了四大谴责小说)2、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创刊时间:1915年。

主编姓名:陈独秀3、了解:新文化运动。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4、识记: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①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②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③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④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⑤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5、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文学革命的初步成绩:①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②郭沫若的新诗,开一代诗风;③《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④《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⑤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

白话文运动的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6、分析评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①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②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推崇白话小说;③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历史意义: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胡风与妻子梅志在上海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思潮也在发生着转变。

在众多文艺思潮中,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可以说是最具分量的一个。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20世纪初,当时,开始有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过于封闭和保守,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化运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思潮,它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很多文学家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如胡适、鲁迅、茅盾等。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映现实,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且希望在文学领域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期间,一些新的文学形式也开始兴起,如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

二、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的另一个文艺思潮。

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革,如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政治形势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思想是“文学为人民服务”,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现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一度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学革命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学革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种表面的革命,而有人则认为文学革命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现代化,使得文学更加接近时代和现实。

三、返朴归真30年代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时期,返朴归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提出来的概念。

返朴归真的主张是回归到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返朴归真思潮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性的回归,更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返朴归真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文学家试图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方式来创造出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许多 作家深入到群众在,投笔从戎, 作家深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群众在,投笔从戎,用文学作为 时代的号角。 时代的号角。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 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个时期文学 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 统一、鲜明而单纯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 统一、鲜明而单纯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 轻型化、速写化、及时化倾向。 轻型化、速写化、及时化倾向。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划分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二、“文协”的成立与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 1938年 1938年3月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老舍任总务主任,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老舍任总务主任,出版会刊《抗战文艺》,将不同政治观 点的文艺家联合在一起, 点的文艺家联合在一起,各种观念的文学汇流到救亡的大 时代主题方向上来。 时代主题方向上来。
• 梁实秋“抗战无关论”得到沈从文是应和, 从京派的自由主义文艺思想出发,在《文 学运动的重造》一文中提出把文学从“商 场”和官场解放出来,建议作家做些与抗 战、政治、宣传无关的事情。对此,文艺 界许多作家、批评家提出了批评意见,强 调了特殊历史时期对文学的某些合理化需 求和对抗战的配合。
(二)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三)“民族形式”问题讨论
• 论争的焦点主要是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 一方主要以向林冰为代表,重视民间旧形 式,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 文章中,提出了创造新民族形式以及创造 新民族形式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民间形式, 偏执处主要是强调民族形式的同时,排斥 了对外国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借鉴,这与 文学五四传统和文学发展的实践是不符的。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思潮与作品分析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产生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对现代文学的学习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现代文学的思潮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代文学思潮1. 自然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文学思潮,主张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客观的表现手法来揭示社会现实。

《围城》是中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

2. 激进主义思潮激进主义是20世纪前半叶新文学中的一种思潮,提倡以激进和革命的态度来反抗封建传统和社会不公。

《呐喊》是中国激进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3. 反思主义思潮反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倡导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作家莫言是中国反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家族历史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遗忘和记忆深处的思考。

二、现代文学代表作品分析1.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大家窝里横的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塑造,展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生活的困扰,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2. 《呐喊》《呐喊》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集结了鲁迅早期的多篇小说和散文。

作品以激烈的文字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切和呐喊。

3.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变革。

小说中的家族纷争和命运的抉择,体现了对历史和记忆的深刻反思,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现代文学学习不仅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还要深入分析代表作品,从中感受作家对社会、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现代文学的学习,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目录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闻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戏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第一篇: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提要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晚晴文学革命运动 2.《新青年》杂志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6.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7.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8.林蔡之争9.《学衡》派(13名词解释)10.《甲寅》派 11.易卜生主义12.“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13.文学研究会(12名词解释)14.创造社15.语丝社(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6.浅草—沉钟社17.新月社(06名词解释:新月诗派)18.湖畔诗社 19.进化论20.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21.周作人《人的文学》第二章鲁迅1.鲁迅生平概略2.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呐喊》《彷徨》《阿Q正传》《野草》《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 1.小说界革命 2.林译小说 3.问题小说4.叶圣陶《隔膜》《火灾》5.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6.自叙传7.庐隐的感伤小说8.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 9.废名《竹林的故事》第四章通俗小说(常识性记忆)1.鸳鸯蝴蝶派(15名词解释)2.《礼拜六》杂志3.徐枕亚的言情小说《玉梨魂》4.李涵秋的社会小说《广陵潮》5.张恨水的《春明外史》6.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7.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系列” 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产生和影响(15名词解释)2.泛神论3.自由体诗4.《瓶》5.《三个叛逆的女性》6.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7.“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原则第六章新诗 1.诗界革命2.胡适《论新诗》3.胡适《尝试集》4.初期白话诗5.自由诗6.北大歌谣研究会7.湖畔诗人8.小诗体(07名词解释:小诗派)9.前期新月派 10.纯诗11.早期象征诗派第七章散文1.《新青年》随感录2.美文3.言志派散文4.废名气5.冰心体6.《缘缘堂随笔》7.英国Essay的影响8.《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9.语丝文体(11名词解释:语丝派或语丝体)10.现代评论派11.《西滢闲话》第八章戏剧 1.春柳社 2.文明戏 3.天知派新剧 4.旧剧评议 5.国剧运动 6.民众戏剧社 7.上海戏剧协社 8.爱美剧 9.小剧场运动 10.第四堵墙11.胡适《终身大事》 12.洪深《赵阎王》 13.南国社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革命文学”的倡导 2.普罗文学3.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3名词解释:民族主义文学)4.后期创造社5.太阳社6.左联7.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8.左联的代表性刊物9.文艺大众化运动 10.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11.拉普12.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文学论1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传人14.刘西渭《咀华集》第十章茅盾1.社会剖析小说2.《蚀》三部曲(简答:13分析茅盾早期创作(如《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3.两类形象系列 4.农村三部曲 5.作家论第十一章老舍1.老舍的早期小说2.《离婚》3.《四世同堂》4.京味小说(简答:11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现代文学思潮问题总结

现代文学思潮问题总结

现代文学思潮问题总结第一章绪论一所指及研究对象1 时间:与现代文学一致,指二十世纪前半叶(五四到1949年)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思潮。

它代表着现代文学的魅力。

2 内容:大陆学术界认为它是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的总和,有两种理解:广义上,指1919到1949年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狭义上,指五四以后到1949年间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有特色有一定影响的文学主张。

两种研究格局:一是从理论主张出发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创作研究,揭示思潮的内涵和特点;二是对各时期有一定影响的有特点的文学主张研究。

思潮不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所有的,是舶来品,指思想或意识的一种倾向。

文学思潮是指在文学中包容的思想倾向,指由文学的两种形态(理论形态和创作形态)所显示出来的在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思想倾向,这种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不涉及价值取向。

成为文学思潮的条件: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有较为明确、大约相同的文学主张;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或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在文学领域以理论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3 研究对象:思想倾向。

理论形态是重点,其倾向的规范较严谨,创作中相对比较多义,因为作品中的倾向性往往不只是一种,并且有些思潮是有理论而无创作,或创作不成气候,如林纾的复古主义,而有创作无理论的思潮不存在,弥洒社(缪斯社)宣称不谈主张只创作,但实际不然。

4 思潮与流派的关系:文学流派是在文学主张、创作方面倾向大致相同的创作主体。

流派一定有思潮的内容,思潮不一定以流派的形式出现,如个别人的主张有影响创作了潮流却不属于任何流派,就像鲁迅的创作。

它们的研究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思潮主要研究思想倾向,流派既研究思想倾向,也有艺术倾向与风格。

丹麦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各种倾向与创作的成就。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1 本质:是在特定时空中以文学形式表现出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后者范围太宽泛。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号,许多作家深入到群众在,投笔从戎,用文学 作为时代的号角。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 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统一、 鲜明而单纯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轻型化、 速写化、及时化倾向。
三、文艺思想论争
对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讲话》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和伟大的现实及历史 意义 (一)《讲话》的主要内容 文艺“为群众”、“如何为群众”;文艺与政 治的关系;文艺的继承和革新等 (二)《讲话》伟大的现实及历史意义
文艺运动与思潮(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战争对文化的制约 文学自觉的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使命, 战争与救亡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特色。 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 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 并存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划分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二、“文协”的成立与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 1938年 1938年3月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 28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 成立,老舍任总务主任,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成立,老舍任总务主任,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将不同政治观点的文艺家联合在一起, 将不同政治观点的文艺家联合在一起,各种观念的 文学汇流到救亡的大时代主题方向上来。 文学汇流到救亡的大时代主题方向上来。
1945年在《希望》创刊号上, 1945年在《希望》创刊号上,他在 年在 置身在为民主斗争里面》 《置身在为民主斗争里面》、《现实主 义在今天》等文中, 义在今天》等文中,强调文艺创作不仅 要从“ 要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 即要注意所谓“感性的对象” 始”,即要注意所谓“感性的对象”, 而且作家有“主观力量底坚强”,去分 而且作家有“主观力量底坚强” 批判这个“感性的对象” 拥入” 析、批判这个“感性的对象”,“拥入” 感性对象,达到“自我扩张” 感性对象,达到“自我扩张”。“主观 战斗精神” 艺术创造的源泉” 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答案整理考研重点讲解

现代文学史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名词解释:《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双簧信事件”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

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写信,再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

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年6月6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扩大全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展开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随后整个文艺界展开了反右派斗争,这场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严重破坏了艺术生产力,严重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陈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

“丁陈集团”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残酷斗争,后来不了了之。

谁料1957年旧账新算,《人民日报》以显赫的题目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久,又将她作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又一主要成员,进行批判斗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刘志丹》、《红河激浪》、《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谢瑶环》、《海瑞罢官》等作品和相关创作人员受到批判,引发了多起株连甚广的冤案。

“左”倾思潮越演越烈火,严重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后)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新民体”答:“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体裁,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

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体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缚,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性的文体。

新民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洒洒,感情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新文体的影响逐渐消退,而其精华则为白话文运动所继承。

2.《新青年》答: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3.新潮答:新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潮社,二是指新潮社创办的刊物《新潮》。

(1)新潮社新潮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末,北京大学学生成立了新潮社,以其创办的刊物《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基础。

新潮社代表人物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和俞平伯等人。

新潮社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与陈独秀等师长们的《新青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成掎角之势,与旧势力、旧传统、旧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2)《新潮》《新潮》是北京大学新潮社主办的综合性月刊。

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先后由傅斯年、罗家伦主编。

1922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二号停刊,共十二期。

撰稿人有傅斯年、罗家伦、俞平伯、康白情、汪敬熙、杨振声、叶紹钧、欧阳予倩等。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 1944年,孙瑜受陶行知之托,决心把武训 的事迹搬上银幕。 • 1948年7月中国电影制片厂投拍此片。11月 初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停拍。 • 1949年2月,昆仑影业公司以低价够得此片 的拍摄权和底片、拷贝,孙瑜加入昆仑公 司接拍此片。 • 在1951年2月拍成前,剧本经过了三次修改。 • 《武训传》公映后,好评如潮。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一、文艺队伍大会师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
• 1949年7月2日-19日, 中华全国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 周恩来《政治报告》 •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 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关于解放区文 艺运动的报告》 • 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 文艺》
• 1957年冬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中,出现了 一些带有民歌色彩并被认为对生产劳动具 有直接的鼓动作用的豪言壮语。 • 1958年2月的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很多代 表也以这种方式进行发言——“最好的诗”。 •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酝酿 “大跃进”运动的成都会议上,正式号召 搜集和创作新民歌 • 。
•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 在北京召开 • 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 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 上的反映 • 武训(山东堂邑人,1838-1896),是中国近代 史上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以乞丐之身行兴学之 事,艰苦备尝,终生不渝。 • 清政府赐其“义学正”之名号,“乐善好施”的 匾额和象征最高荣誉的黄马褂 • 建国前,各界要人和社会名流对他都推崇备致 • 1945年,中共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过称赞他 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
文艺运动与思潮(三)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 的文学分割并存
• • • • • • • • • •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划分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二、“文协”的成立与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文协”概况:时间、地点、会刊、“文章下乡,文章 入伍”的口号;“文协”成立的意义 三、文艺思想论争 1、对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 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3、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4、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四、“孤岛”文学运动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毛泽东《 会讲话》 会讲话》
•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和伟大的现实及 历史意义 • 1、《讲话》的主要内容 • 文艺“为群众”、“如何为群众”;文艺 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继承和革新等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