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表承接 ) 6.而((32))谁不得敢而言.族而.灭敢也怒((连连词词,,表表转修折饰,但) 是)
(4)赂秦而.力亏( 连词,因而 )
(1)多于南亩之.农夫( 助词,的 )
(2)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代词,指代“金银珠宝”)
7.之((43))则公吾将恐鼓秦之.人( 助食词之.,不补得充下音咽节也 )
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6.一个曾经破灭的六国有何可论之处呢?请结合《六国论》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①借古讽今值得一论。作者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审视和
思考,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讽喻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处理自己所面对的国际事务。北
宋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样的集权统治虽然避开了唐朝藩镇割据的重演,虽然吸取了五代
●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能● 力,古义包:括__记__忆___、__观__ 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旧事。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
● 文本特色
● 1.语言生动形象
●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
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
“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2.饱含感情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
(1)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 ) 4.兵(2)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
(3)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武力) (1)邯郸为.郡( 动词,作为 ) 5.为((23))为 公.国 为.者我无献使之为(介积词威,之替所,劫给哉) ( 动词,治理 ) (4)如今人方为.刀俎( 动词,表判断,是 )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6.形容词作动词 ●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小) 的方面;大的方面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保全 坚持到底
● 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非”表示
●(
)
● 2.省略句
● (1)否“暴定霜判露”断应为(
)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应为(
)
● 3.状语后置句
● “赵尝五战于秦”应为( “暴(于)霜) 露”
“(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赵尝于秦五战”
课堂 思考探究

结构图解
● 主旨探微

《六国论》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
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答案】(1)概括地说,赂秦使诸侯的土地急剧减少,国力迅速衰弱,秦的土地急剧增加,国
力迅速增强。

(2)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可以看出秦的“欲无厌”。
● 任务二 赏析 ● 4.《六国论》语言具有论辩性、说理性,足以体现苏洵的文风特征,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 【答案】①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 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 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 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苏洵往往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能从细小处入手, 自觉地替别人提出疑问并加以回答,以消除人们的疑惑,也使自己的论点更完美周全。
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
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
安危没有什么好处。这段论述,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可取的。

3.从文中的分析看,“赂秦而力亏”表现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无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军人乱政的教训,但它也使宋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里,宋朝一
夹议的文字中,也充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
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
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 3.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全文不
●② 善 用 夸 张 , 感 染 力 强 。 比 如 作 者 在 论 证 “ 赂 秦 而 力 亏 ” 这 一 分 论 点 的 时 候 , 就 把 历 史 上 发 生 在 长 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种夸 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一时的安宁。 ③巧用比喻,说理透彻。比如文章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引用苏代的话比喻三国企图用割让土地的办法制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六国的灭亡。这种善 打比方的说理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再比如“如弃草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等,都是以形象的比喻说理,既表现了六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
侍奉
)
以礼相待
● 2.名词用作状语
● (1)日削月割(
)
● (2)理固宜然( 一天天地;一) 月月地
● (3)是故燕虽小国而按后亡道( 理,从道)理上讲
● (4)并力西向(
)
● 3.动词作名词
在……之后

秦以攻取之外( 向西 )
攻战的方法
● 4.动词的使动用法
● 李牧连却之(
)
● 5.形容词作名词 使……退却
● 任务三 探究
● 5.有人说,前三段已将论点阐述透彻,后两段完全可以不要或者简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不同意。作者写作此文时,北宋王朝对强敌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来苟安的政策,苏洵
对此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指出北宋国策之误,给北宋
统治者敲响警钟。开头从论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5)杳不知其所之.也( 动词,到 )
● 古今异义
●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 _那_ _ _实_ _际_ _ _情_ _况_ _ 。_ _ _ _
● 2.思厥先祖父
● 古义:___实__际__上___,__副___词__。__
●今
义智慧:与力量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____________指__人___认__识___、__理___解__客___观__事__物___并__运_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吸引力,能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
● 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古义: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凭借。
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 词类活用
● 1.名词用作动词
● (1)义不赂秦(
)
● (2)以地事秦(
)
●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坚之持奇正才(义
《六国论》
课前 自主学习
[资料助读]
● 作者简介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因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7岁始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权书》等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 由此声名大振。后人因其二子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 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风度。著有《嘉祐集》 十五卷。
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
气势。
[任务探究]
● 任务一 理解
● 1.第1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
种看法?

【 答 案 】 本 文 的 中 心 论 点 是 “ 六 国 破 灭 …… 弊 在 赂 秦 也 ” 。 这 个 观 点 , 是 在 否 定 了 “ 兵 不
●④对比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在第一个分论点 “赂秦而力亏”时便以概括的事实 ,对比的方法 ,说 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 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的结论。这便有力地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再比如作者 通过六国祖先创业时的艰辛与其子孙割地赂秦的草率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割地赂秦是悖情背理的,是 有辱于其先祖的。鲜明的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有理有据。
● 写作背景 ●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 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 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 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 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 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 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泛指祖辈、父辈。 父亲的父亲。
● 3.然后得一夕安寝
●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 义 : _ _这_ _样_ _,_ _ _以_ _后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利”“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作者在第1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2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答案】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
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
● 知识链接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
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
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基础梳理]
通假字 暴.霜露( 同“曝”,暴露 ) 一词多义 1.或((12))或或..曰未:易六量国( 互副丧词,,率或赂许秦) 耶(代词,有人)
● 4.至于颠连覆,词理,固宜表然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 古义: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
灭亡。 翻倒。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没__有__出_发__。_______ 今义:__不_可__以__。_____
● 6.可谓智力孤危
● 古义:_________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副词,有时)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亲近 ) 2.与((32))当与.与战.秦胜相而较得,者或( 介未词易,量跟( ,介同词,,表和示比)较的对象)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和,同 ) 3.暴((12))暴暴..霜秦露之(欲动无词厌,( 形同容“词曝,”读,b读àop,ù,凶暴暴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