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隐蔽性德育就是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地、自主地养成“德性”。
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即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化的方法,应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吧。
笔者认为,对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叛逆思想的独生子女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注重隐性化教育,即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学生真正当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容,在师生双方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其思想。
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隐蔽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育人可分类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三类,其中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任何学校都是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的,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必然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处世态度、自然风光等信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因此,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
1、以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情操。
学校里,小公园里鲜花吐蕊,蝴蝶翩飞;教室里窗明几净,学风浓厚,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走廊上贴挂的科学家、民族英雄的画像和理想、人生的警句格言,使产生美好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kt版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精神面貌;更有那随处可见的图书角,让学生无论走到校园哪个角落,都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以动静皆宜的德育环境浸润心灵。
学校应注重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种文化设施与社团的建设,组织校园小歌手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并逐渐浸润、渗透到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2023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润物细无声》
2023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
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润物细无声无论是亲戚,还是学校的老师、同学,都经常夸我懂事、勤快、乖巧……说起来,我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其实跟我家的家风有关。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你看,每天睡觉前,妈妈都会为我们准备好第二天上学要穿的衣服;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早早起来,为我们做好早饭,叫我们起床。
等我们吃完早饭,妈妈又继续马不停蹄地收拾,洗碗、扫地、拖地……妈妈是我们家最勤快的人,她总是无私地为我们付出!我从小耳濡目染,时间一长,便会自觉地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是个节俭的人。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在吃饭时一点儿也不浪费,就算碗里只剩一粒米,他也会用筷子挑出来吃掉。
我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吃饭时就连一粒米也要挑出来吃掉呢?”爸爸听了我的问题哈哈大笑,而后认真地回答我:“因为这些饭菜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种出来的,如果我们不珍惜,岂不是辜负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我听了后赞同地点点头,也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
在小区组织的帮助贫困地区的公益捐款中,平时一点儿闲钱也不舍得花、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两半儿花的爸爸,居然破天荒地捐了300块钱!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你平时那么节俭,这次怎么捐了300块?”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过着贫困的生活,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没办法上学。
这300块钱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但对那些贫困的人来说却很珍贵。
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我点点头,说:“对,我也要帮助他们。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一切一切的初衷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有了热爱,一块顽石能赋予生命,一撮泥土,能活灵活现;一潭死水能波澜乍起t一个古板刻薄的人能谈笑风声。
热爱,给万事万物一缕灵动的魂”。
也许正是缘于这份热爱,才使我涌出这份想法:一个平凡的老师能给她的学生以什么呢?一份人生的追求、一份做人的真谛,还是一份生活的感知?这一切又如何实现它的永恒呢?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比较他人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曾有过哀怨惆怅,笑靥如花。
人生的每一次转折中,支撑人走过的很可能是智者的一句启迪,强者的一番劝戒,总之,这些智理名言往往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好的诗篇段落时时读来亦会对人的情操修养产生深远影响。
我有积累名言佳句的欣赏本,本本拿出,页页翻来,委实人生一大享受。
但将其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未免差强人意。
于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天,我将第一句班训写在黑板上“欲做事,先做人。
”学生们眼睛都为之一亮,从他们的目光我读到了信任和敬佩。
正式开学第一天早自习,检查备品,我发现有个看上去十分机灵的孙慧博同学竟忘带了书。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二条班训:“今日事,今日毕,言毕信,行必果”。
一回头,未待我多加解释,有的孩子已经在下面摘抄这句话。
我从他们的目光中读懂了珍视。
于是我问:“谁愿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话音刚落,胡亮同学率先举手,他讲话的内容和神情我至今依稀记得,他大声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完成;说过的话就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做到。
”于是我赞许地接着他的话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小学,课程增多,内容加深,许多同学有些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我们应做到忙而不乱,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每天不仅要保证按时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并且睡觉前定要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将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装好,再睡觉。
同学们能做到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答应了。
但我随即说道:“我看到许多同学喜欢摘抄我写给你们的名言警句,是啊,很多意义深邃的话语不知启迪着多少人在拼搏奋进,很多伟人都有他们人生的座佑铭。
论文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林州市商贸旅游学校李俊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当前职高学校德育的几点反思林州市商贸旅游学校李俊林摘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的诸多问题,职高生源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职高学生和往届学生相比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认真分析这些新问题新特点,深入研究改进德育的方法措施,应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已成为职业类学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方法措施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普高教育的发展,职高无论从办学规模、硬件设施、生源质量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多差距。
职业学校面临的诸多问题,随着社会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及招生形式的日益严峻,职高生源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职高学生和往届学生相比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对传统的德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认真分析这些新问题新特点,不断深入研究改进德育的方法措施,应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已成为职业类学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当前职高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随着初中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减少和普高扩招规模的日益加大,职业学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生源质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听到最多的几句话“现在的学生都管不了”“现在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问题更多,学生的结构较之普高要复杂得多,学生起点参差不齐,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纪律上放任自己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部分学生却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熟视无睹。
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睡觉、吸烟、早恋、上网吧,甚至与校外人员交往、进行敲诈勒索、打架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2、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部分职校生认为职高就是考不上普高的差等生为了混文凭,得过且过混日子。
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诗文背诵与语文教学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山东省沂水县圈里中学程洪启摘要: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有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时间,但却讲不出多少带有文采的语言,更谈不上什么诗意,而只受了几个月或一至两年的私塾教育的人讲起话来却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其原因究竟在哪里?高中埋怨初中教得不好,初中埋怨小学教得不好,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一、当时现状、2001年秋,我们语文组选取了一个五年级班的语文,做为课题研究项目,当时这个班考试成绩在全乡18个班中排18名。
先后有好几个老师教过这个班。
二、我们做了些什么小学课本的知识容量比起初、高中课本知识容量来,应该说还是有一些宽松的。
而且当时课本上可以背诵又能终生受用的东西也不很多。
有些文章即使背下来也无甚大用处。
这样,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有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抄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让学生尽量背诵下来。
还记得给学生抄的最早的一篇是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在当时的初三年级课本上,老师读一遍后学生龇牙咧嘴、似笑非笑、神情各异。
幸好当时手中有一盘1984年买的初中课本第六册教学朗读磁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周正、铁成、雅坤等人朗读的。
给学生听了几遍以后,他们也就默默接受了。
可能是学生认为,反正人家也是这么读。
跟读几遍后,竟和磁带上读的差不了多少。
时逢六、一儿童节,让班里十几个读得好的学生上台当节目演出,效果还不错,还引来一阵掌声,挣了一张奖状。
从那时起,我们就隔三差五地抄录一些古诗文、名言、警句等让学生背诵。
一般是先背诵,然后老师说说大体意思,有时连意思也不说,只是让学生背过。
有时穿插积累一些词汇、对联什么的,无非是搞了一点语言精华积累而已,目的是让学生有事可做。
其实当时大环境也具备了有利条件,县教研组倡导大语文教育,教育部公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我们就在语文课本之外,给学生选取一些名篇佳作做为精神食粮,让学生吃下去。
选取的内容有历代诗、词、文,有《语标》上推荐的70篇,后来又有了张在军、魏然森二位先生编选的小学古诗文80篇。
论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6(2)
思考昨天的中国,是一个古老并创造灿烂文明的大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仁爱、群体、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对整个社会起着巨大的维系和调和作用。
也许我们曾经拥有太多,不经意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我们民族的东西渐渐被遗忘,甚至被抛弃。
我们的学生对圣诞节等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却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漠不关心,我们家长在四处为孩子寻找外语学习班的时候,竟没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发现正当我们在迷茫中想寻找一条出路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苏教版的编委们独具慧眼,在教材中精心编排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
是呀!经典文化,乃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千百年来曾哺育过多少鸿儒大师的成长。
旨在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熏陶和感染学生幼小纯净的心灵,为学生播下圣贤思想的光辉,从根扶起祖国未来的主人。
因此,我们研读的主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苏教版第八册单元练习中的经典曾有学者这样说过:有文学经典伴随的童年阅读,会给孩子的一生罩上诗意的光芒,使他(她)的一生都相伴着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
是的,经典就如浩瀚夜空中的启明星,引领着孩子步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解读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练习中安排了大量的经典“语串”和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有成语、《三字经》、《古今贤文.合作篇(上)》等。
这些经典材料都融入了一个主题,如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入手;对做人处世的思考;重视言谈举止的培养;进行爱的熏陶……它既是对单元课文进行总结概括,又能丰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积累,还隐藏着人文教育的伏线。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世纪。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父母、老师要我学我就学,是一种接受命令式的学习;受学习兴趣、情趣的影响,教学中普遍重视文本的工具性,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学生找不到心灵渴求向往的某种兴趣;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的大气候和家庭教育的小气候没有形成,还有同学之间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等。
语文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亲情渗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张正福魏书生在《家教漫谈》中说:“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孩子只有孝敬父母,才会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爱老师、爱同学”。
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渐形成较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本文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例,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
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很难有深切的感受”。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屏幕,呈现汶川大地震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撑住倒塌的废墟,配以舒缓悲痛的音乐,学生朗读《妈妈在天堂爱你》。
当朗读者读到“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时,我们能够看到部分学生的双眼涌满了泪水。
由此可见,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帮助他们走进作品、体验亲情、理解主题。
二、深情诵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在各年级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一些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三、质疑探究,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质疑探究中理性的思辨人类亲情的特点内涵,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在理解父爱母爱特点不同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
德育论文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抓常规训练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
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
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 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四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
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四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
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歌声嘹亮山河美,爱国情操我独醉,音乐革新多渠道,与时俱进大无畏。
本文作者开拓进取,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了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关键词:乐器乐曲情境戏曲民歌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数炎黄子孙为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激励后人谱写出可歌可泣的篇章。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合理渗透爱国主义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目标之一,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说:“人类开启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一把是数字。
”可见,音乐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合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对民族乐器和乐曲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距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令人陶醉。
在民族乐曲方面,远古乐舞中舜时的《韶》乐是一部著名的宗教性乐舞,公元前500多年的吴国大夫季扎在鲁国看了《韶》乐演出后感慨地说:“德至也哉!大也!如天之无帷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他所说的大意是指作品《韶》内容丰富狂野,恰似天一样覆盖着万物,像大地一样负载着一切。
后来,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齐国观看了《韶》乐演出后感言:“不图为乐之于斯也,韶尽美也,又尽善也。
”又如,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孝行览》记载:“伯牙鼓琴,子期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就是乐曲《流水》所描述的动人故事。
1977年8月22日,美国发射的“航天号”宇宙飞船所携带的唱片里就录入了《流水》这首中国的古典乐曲。
再如,典雅优美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我国中央人民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在德国演出时,全剧场的观众都陶醉了,当乐曲达到高潮时,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剧场。
润物细无声 思政
润物细无声思政润物细无声,思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塑造和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一个社会中,润物细无声思政的力量是强大而持久的。
通过无声的行动和细微的影响,可以达到引导人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润物细无声思政,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润物细无声思政的内涵和特点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温和而不张扬的教育方式。
它不是通过强制或命令来进行的,而是通过点滴的感染和潜移默化来实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往往忽略了一些微小的事物或细节,但正是这些微小的事物和细节,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思政则是指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润物细无声思政的特点在于其隐蔽性和持久性。
它并不像一些宣传和宣扬那样表面的强调,而是通过种种微妙而隐蔽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悄悄发挥作用。
这种悄无声息的思政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塑造健康的人格和道德。
二、润物细无声思政的实践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润物细无声思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在社会治理中,领导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带动广大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润物细无声思政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法制化、社会化的现代社会中,法律虽然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基本方式,但是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润物细无声思政则是通过内在的道德和伦理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自觉地遵守法律和规范,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如何发挥润物细无声思政的作用要发挥润物细无声思政的作用,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润物细无声论文: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论文:润物细无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地珍惜和享用每一天!走在教育的大道上,我一直保持着对工作的激情,对学生抱着极大的热情,自以参加工作以来,把所带的班级带好,让每位家长不因为把自己的孩子交付与我感到后悔和失望,只有这样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一个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工作,把几十个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爱学习的学生。
班主任必须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因此我平时注重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河南教育》、《班主任论坛》等有关班主任栏目是我手不释卷的朋友。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到,一个班主任单抓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而深入、细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常抓不懈。
去年,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出名的“调皮大王”董见明,他原来上课从不进教室,翻垣墙进入校园是他的家常便饭,平时见其他学生手中拿的食品,钱物抢了就跑,面对该生,我没有放弃撒手不管,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我先让他在班内负责卫生、桌凳摆放,开关门窗,谁知这个学生从来未受到这样的“器重”,竟干的那样尽职尽责。
于是我抓住他的这一成绩,在班内大肆表扬,又趁热打铁,多次与他谈理想,讲抱负,鼓励他做人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理想,就会无法生存,并鼓励他不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坚信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能做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语,也着实打开了他的心扉。
之后,这个学生也能自学遵守纪律,勤奋学习了,成了一名热爱班级的好学生。
陶水旺学生,因父母离异,和父亲相依为命,而其父农闲时还得打工挣钱维持生计,对该生的生活,学习就无法关照,他感到孤独、自卑,幼小的心灵失去了平衡,破罐子破摔、逃学、游荡,从不讲学习的事。
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忍心让这棵幼稚的嫩苗儿萎蔫,决意用炽热的爱去抚慰那颗冰冷的心,主动找他谈心。
和他交朋友,鼓励他自强自尊,雨、雪天经常留他吃饭,对他关怀备至,终于这颗冰冷的心复苏了,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衡老师,您实在是一位好老师,您对每个同学都充满着爱,世上只有老师好,离爹娘的孩子也是宝”。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摘要]本文从读杜甫在成都时所写《春夜喜雨》一诗受到的启示,认为政治思想工作要从细处深入地做到人的心灵深处,不露痕迹,才能起到作用,推动工作,形成单位花团锦簇的美景。
[关键词]《春夜喜雨》政治思想工作羚羊挂角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无论工作多忙,晚上上床前都要看一点书,那怕几页,否则便好像有一点事情没有做完,很难入睡,也算是一个瘾儿吧。
有一天晚上,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唐诗的选本翻看,立时便看到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说的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悄悄地下了一场雨。
这场雨是随着轻轻的春风潜入深夜,无声无息地润泽着大地上的花草、道路、房屋、山川。
这时候,荒村的小路上在黑云遮掩下是黑乎乎的,只有江面小船上的灯火在一闪一闪地发着明亮的小火点。
第二天清晨看到成都城中的花儿上凝结着无数水滴,青翠湿润而更为清新可爱而又蓬勃生气。
诗中说的锦官城,是成都的称谓。
这首诗过去也读过,但今天读时却有了另外的一些想法。
这是缘于前一晌有一位员工受到顾客的投诉,我找到她谈话,批评了她。
她以后几天心情不好,虽然照常上班,但明显能看出来心情不畅,这自然会影响她为顾客服务的质量。
我找她谈话,倾听她的说法,原来那次纠纷,顾客也有责任。
我劝了劝她,让她心胸开阔一些。
事后,她改变了态度,工作也好多了,月底还被评为了四星的优秀员工。
结合这位员工的变化,我想,这大概便是诗中说的“润物细无声”吧。
过去,有古人说过杜甫诗能“治病”,现在杜甫诗对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有启示的。
我仔细地想了一下,它有这么几点启示。
第一是及时性。
这便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心是“知时节”。
当员工有了心结时,应该及时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所谓“知时节”就是要把握住事情的萌芽之际,及时予以解决。
俗话说,“小时不补,大了尺五”,就是这个道理。
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抓早,抓及时,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不要等到他们心结解不开,继续发展,那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论文:润物细无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其形象必然成为学生的“审美”中心,必然会潜移默化、深刻地浓缩成为学生心中活生生的影子。
因此教师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形象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明白教育的伟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常常告诫自己说:“教师的每一点疏漏都会带来学生一生的知识和人格的缺失。
”为力求在工作中不出现任何差错,我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敬业爱岗,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毫无怨言,默默耕耘,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同时还要有博爱众生的奉献精神。
良好的师德和无私的爱心是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的根基。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性格的转变和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模仿力也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影响极大。
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身正形端,以身作则。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爱,是事业杠杆的支点。
”对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教师来讲,只有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之上,甘为“人梯”,愿作“蜡烛”,安于清贫,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才可能为它倾注全部心血,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热情、智慧和汗水,才会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2.要有高尚、健全的人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春雨润物细无声论文:春雨润物细无声
春雨润物细无声论文:春雨润物细无声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
”班主任是教育者,是领路人,亲待每一位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热爱每一位学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第一块基石,同时也是我们做好班主任的基本条件。
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人生情感,像花,开出来,美丽别人,自己也结果实。
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
如果一个教师,在一颦一蹙之间,在举手投足之间,在其职业心态中,充溢着深厚真诚的“师爱”,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超乎寻常的向心力和信赖感,就会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与由衷敬佩。
学生们在被爱中也学会了“爱”,学会了做人。
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老师的爱的表现也无处不在。
通过“小事”、“小节”渗透的爱的教育,往往是最富有影响力的教育,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又常常是最能入脑入心的教育。
天气变冷的时候,班主任的一声叮嘱“要多穿衣”,会让学生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学生的一次考试失误,班主任一句“没关系,努力,下次你一定行”,会让他们重获拼搏的信心。
我们不要总是等着学生说“老师好”,我们也可以主动热情地跟学生打招呼,要知道,这时你给学生的是比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学会了感激,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有时候,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温和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都可能激发学生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化境。
班主任老师不仅要去爱那些成绩、品行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还要去爱那些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缺点的学生。
我们要努力去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让自己逐渐喜欢上他们。
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要从尊重学生出发,与学生以心交心,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去点燃每一位学生求知的火花。
“严”才是真爱。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应该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爱出发,从严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高三议论文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时韩愈对老师的定义,而在当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是仅”传道“和”被传道““授业”和“被授业”的关系了,师生关系悄然发生着变化。
师生关系亦如朋友,老师与学生要彼此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我曾遇见过很像我们朋友和我们打成一片的老师,她会在课余时给我们扎辫子和我们一起唱歌,跳绳,寓教于乐,我们都很欢喜她,也乐意认真上课,也遇见过一些把自己独立在学生之外的高高再上的老师,他们曾集体给她提过建议,她却勃然大怒,一伟地认为我们不尊重她,甚至在班上公开诋毁提意见的同学。
导致于我们渐渐疏远。
师生关系应当如同朋友,彼此平等尊重,真正能做到这样的老师不仅不会失去老师的权威,反而与学生相处的更好,学生更加尊重他了。
寒冷的冬日清晨,同学们往往因不愿早起儿把早餐带到学校,这种行为往往不被学校领导明面允许,但我们的班主任看见学生吃早点,不但不禁止,反而催着我们快点,不然凉了吃了生病,这点在同学们里备受称赞,还有老师十分潮流,与我们共享网络的时尚潮流文化,化身“段子手”,时不时在课堂上冒出一个网络新词,或是一段RAP"你说奇怪不奇怪,小区里面种白菜......"往往哄堂大笑,知识点就莫名其妙溜进脑海里了。
学校是孩子人生的第二课堂课,尤其是初、高中生,一天下来,住校时间比在家时间还长,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比家长还长,我们往往不是在学校就是在赶来学校的路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故老师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尤为重要。
与同学相处的好,便可以使所教授的内容更好底被接受,学生们愿意上他的课,学习他的优良品质,方可“润物细无声。
”试问,假如上课时推门进来的是一位大家都讨厌的老师,听讲效率将会不会打折扣?并且,朋友式的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使得“令行禁止”,而“教官式”的老师却总是“屡禁不止”。
惟有与学生以友相待,老师身上闪光的品质才会容易地被接受学习,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初三作文议论文:“润物细无声”佳作欣赏
初三作文议论文:“润物细无声”佳作欣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这样的好雨,其实在学习中、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心田也会时时遇到甘霖。
请你以“润物细无声”为作文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要有具体细节,力求生动充实。
【学生佳作】润物细无声高一七班秦晓筱若我,是一株绘入遥远深冬的竹,文学便是小雪后的新雨,送来三月阳春,送来竹露清响。
文学,润物细无声。
若我,是一颗眠于温柔土壤的种,文学便是地下的小川,将惫懒的我唤醒,送我去见那东升旭日,流云万千。
文学,润物细无声。
我记得有一个人,他的梦里有亡人在梳妆,他的歌里有竹杖芒鞋的洒脱淡然。
他叫做苏轼,他以一种蹒跚寥落的姿态,倚在天涯的最远处,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用一调悠远飘渺的叹息,歌他不系之舟般的一生。
他叫做苏轼,他用他的歌,让我懂得洒脱,懂得坚强。
他的歌,润物细无声。
我记得有一个人,他饮下的不是酒,是剑上凛冽的寒光,他的情人,不是北方倾城遗世的佳人,而是天上的月亮。
他叫做李白,他站在红尘的最远处,吟一段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吟出了自由。
他卧在五陵长安的最低处,掬一捧年华酿的酒,就着千里之外的月光饮入喉,从此身后无烦忧,他饮下的,是狂放与豁达。
他云游四方,邀月同酌共舞,那是怎样一种浪漫情怀?他叫做李白,他用他的月亮,他的酒,教给我豁达,教给我追寻灵魂的自由。
他的诗,润物细无声。
我记得有一个人,他总是梦到蝶,然他说,或是蝶的梦里有他,他说有个地方叫做北冥,那里有一条鱼叫鲲,鲲振翅化为巨鸟,翅若垂天之云,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
他叫做庄周,他用他的梦,织出了俗世逍遥,他用他的梦,建造了一座巍峨的殿堂,他用他的梦,绘出十丈红尘之外,那一方淡泊的净土。
他叫做庄周,他许了我一个渺远的梦,送我一个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给我一双能之上九万里的灵魂翅膀。
他的梦,润物细无声。
他们的歌,他们的诗,他们的梦想,给予我,给予亿亿万华夏子孙经年不逝的神韵。
2019年议论文范文-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春夜喜雨》我很小的时候便会背诵,当时我最喜欢的便是“润物细无声”这句话。那时的理由很简单:这句最押韵,也最容易记。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最喜欢的依然是这一句。理由是透过这句诗的恰当的拟人修辞方法,我领略到雨那母亲般的温情。如今,这句诗依然是我最喜爱的,我从诗句里感受到了一种默默不懈地奉献,而又不思回报的精神。
奉献是一种美,春雨般的奉献是天然的美,是无法遮盖的、无法抗拒的美。
我赞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我追求春雨的美。
“润物”是一种奉献:牺牲自己,滋润他人。“无声”又表明奉献时的情态:只在乎所出,不在乎所得。难怪杜甫喜春雨,难怪多少古今贤人把春雨这种精神融合到自己为人处事之中
然而,也许是古诗越来越“古”、读起来越来越不“新潮”了吧,现代社会中一些青年人非常缺少春雨这种精神。“只懂所取,不知奉献”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代名词。即使偶尔“奉献”一点,也是为了求得好评一类的回报。我们可以把他们的这种做法用一个数学公式的形式来表达:
│奉献│=所取,奉献为正数时,为了所取;奉献为零时,要求所取;奉献为负值时,也就是对社会造成损害时,图谋所取。
春雨的精神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奉献-奉献=所取,奉献的取值恒为正数,无论其值多大,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其结果,也就是所取都是零。我想,春雨之所以“细无声”,原因就在于此吧!
青少年要想学到春雨的精神,就要从以上两个公式的分析中正确理解奉献与所取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奉献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别人,分担别人的痛苦,为别人解难,而不是从别人那获得什么。否则,不用说奉献的取值为负为零,就是正数,也是“为了奉献而奉献”,是虚假的,并非发自内心的,常常是“粗而有声”的,是不值得学习的。
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雷锋便具有春雨的精神,他确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雷锋曾经雨中送大嫂回家而不留姓名;雷锋还曾以“解放军战士”的署名给灾民寄去了数百元的捐款……雷锋的奉献是质朴的,“细无声”的,带有一种憨厚芬芳的乡土气息,而一点也不带有某些人的浊气。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我也要说:“雷锋贵如金”。杜甫老先生所吟诵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不是在数百年后的雷锋身上得到了最鲜明的体现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细无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方法简单,往往一下子就给学生下了一个很“精确”的结论。
殊不知,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始终是一个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又怎么能给其精确的评价?
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是一种手段,我们更应该充分地运用这种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学生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一、倡导因材施教的评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反应、思维、观察、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就不可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他们。
一次,我和学生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个问题:哲学家向他的弟子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弟子们想出了哪些方法?问题很简单,提出后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有些同学甚至着急地站了起来。
我选择了一位基础较差平时又不大举手的同学回答。
他很快回答完了,而且很准确。
我一边点头,一边微笑着说:“你今天通过认真地读课文,很快地找到了答案,回答
也很流利。
以后就要像今天这样,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好吗?”虽然没有学生齐夸“你真棒”的热闹场面,但他已经从老师的中明白了老师对他的肯定和鼓励,还有一份希望。
这位同学在以后的课堂上发言的此时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所提的难易程度来选择回答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再据此作出中肯的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样,在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中,评价也应该如此。
同样一次写作练习,学生因基础、能力等差异,写出的作文也是参差不齐的。
我在批改作文之前,就已经在心里将学生的作文分成了三类:一类,布局合理,中心突出,语言优美;二类,叙事完整,语言流畅;三类,文从字顺,无错别字。
当然能达到一类水平的学生并不多,只有七八个。
但每次作文批改后能得到“优秀”的远远不止数字,甚至是几倍。
原因就在于有了这个尺度,不管是哪类学生,只要他的作文比上一篇作文有进步,就有可能获得“优秀”。
要每个学生都写出类似作文选上的作文,那是不太可能的,但那是努力的方向,因为一次进步一点,无数次的进步后,他的作文水平也就有了提高。
一个平时不太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在她的作文里这样写道:“记得在一天中午午自习,数学老师让我们写作业,完成后交给他批改。
可不知怎么了,他在改一个人的作业时,猛地把讲台一拍,我们的心跳加快了。
这时,教室里的灯突然亮了,立刻就有人在下面嘀咕:‘哇噻!数学老师真有这么厉害吗?如果他用两只手,会不会把地
球给拍下来呀?’……”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赢得了我的肯定,那一次她的作文第一次得了“优秀”。
(从我教她以来)再一次交上作文本,我发现她的作文里有了写不完的话。
二、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定量,更要定性。
定量评价即传统的等级评价:优、良、中、差。
定性评价则用鼓励性的话语评价学生,包括对学生点滴进步的评价。
在作业的评价上,(包括作文)我就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每得一个“优秀”,在作业簿本的封面上画上一个“★”。
第一次作业后,学生发现了这个特殊的记号,就开始努力去做好。
几次之后,学生之间就有了竞争:谁的“★”多,谁就是老师的优秀学生。
于是班级内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股竞争的力量,促进了学生作业态度、习惯的改善,质量的提高。
当然,光画“★”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我又与学生打起“暗号”:出现“?”,那肯定是某个同学漏做了题目;出现“!”,那一定是他的练习做得很棒;即使是错题,也尽量不用“×”,只是淡淡地用“\”划去错误,或是用“︽”指出错误所在。
有时,我会在做错的题目旁写下这样的话:“粗心了吧?”“要细心哟!”在答的好的题目旁则这样写:“妙!”“很精彩!”学生看了之后,自然会从中有所悟,然后改正缺点,精益求精。
在作文的评价中,除了因材施评给学生做出定量的评价外,我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
肯定和鼓励。
有一位女学生在作文《爸爸,我想对您说》中,真实地叙述了爸爸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及给女儿的巨大压力。
文章的末尾,她深情地说:“爸爸,我愿用我最好的成绩来换您最好的改变!”多么懂事的女儿啊!我有感而发,在她的作文本上这样写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女儿,理解父亲的苦心,相信你的父亲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女儿而自豪!你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人间真情,继续努力吧!老师希望每次都能读到你感人的故事!”她的作文功底本来就不错,经过加倍努力,作文当然是篇篇出彩。
后来,她在寄给我的明信片中说:“老师,您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它已生根、发芽,并且开出稚嫩的小花……”为人师也,何乐大于此?
如果说这位女生的进步是在情理之中,另一位男同学的进步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一次,学生用“自由自在”造句,他写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多么希望像小鸟一样在蔚蓝的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飞!”我从这个简单的句子里看到了生命和感情,于是将这个句子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这位同学的句子造得多好!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
大家一定要像他这样,用心去造句!”我把“用心”一词说的很响亮。
当时,他的脸红红的,但神情里却抑制不住他的喜悦。
从此,他不仅造句很用心,写作文也很用心,从两页的凑字作文到洋洋洒洒的六页作文,从干瘪的空壳到跳动着鲜活生命的语言,每个认识他、读过他所写作文的老师都大为惊讶,
惊讶他的变化之大。
在后来的作文《我的心愿》中,他甚至这样大胆地设想:“有一天,我写的文章会风靡世界,会比雨果、巴尔扎克更有名……”我也毫不犹豫地在他的作文本上这样写道:“有梦就去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栽下一颗文学的幼苗是多么不容易呀!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春夜喜雨》中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细思量,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不正是这春雨吗?只是这“春雨”要下得及时,才能滋润万物,换来春天的一片生机。
让我们化评价为春雨,去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绿出一片春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