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周练试题(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定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周练(八)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

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

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

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

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

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

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

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

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

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

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

“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

“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

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

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

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

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

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

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

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

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

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

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

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

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

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

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

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

“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

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

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

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

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

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

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

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

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

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

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

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

有盗黠甚,辞不能折。

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

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曰:“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

”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县。

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

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

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

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
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

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

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

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

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 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睛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

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8.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9.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出了急流和瀑布的浩大声势。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广泛地学习、自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表现作者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的两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兴学育才福荫世代
——记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
改革开放之后,在这个“江山如此多娇”的时代,海外乡亲慷慨捐资,建设故园,蔚然成风。

田家炳先生就是其中爱国爱乡的一颗明星。

田家炳先生于1919年出生在广东大埔县的一个偏僻山村,1935年漂洋过海,定居越南,与同乡合办“瓷土公司”,从事大埔瓷土的外销业务。

四年后转徙印尼,从事橡胶行业。

他精心经营,仅十多年光景,便一跃成为出色的年轻实业家。

50年代后期,移至香港。

他经过认真调查考察,深谋远虑,从熹微的曙光中,看到未来的光明前景。

加之脚踏实地的实干苦干精神,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鸿
图大展,跻身富翁行列。

田家炳先生不忘“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初衷,热心公益。

仅在故乡大埔,他兴办教育、卫生、电视、文化、交通等公益60多宗,捐资额总共3000多万元。

之后,他又把资助建设故乡的概念扩展到全广东省和全国范围。

如广州市、韶关市和梅州市,他都踊跃资助兴办教育、卫生、交通等事业。

在北京等省市,同样有他的捐建项目。

如捐出数百万元,协助当地政府重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北京市生物标本馆。

在港台,田先生也同样慨允数千万元,先后兴办了田家炳体育中心、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幼儿园、田家炳老人活动中心等。

总而言之,这位慈善家的奉献是没有地域的,他的慈善公益行为,受到各方人士的赞誉。

家炳先生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喝的墨水不多,因此,对子女的要求甚为严格。

他有五子四女,都受过高等教育。

除五公子留美发展外,长子、次子、三子、四子都在香港经营田氏化工工业。

由于他的子女全部掌握了高深的文化知识,其创下的实业,也能得到不断开拓和发展。

田家炳先生从他的亲身经历中,深感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有文化知识,因为知识是开拓事业的指路明灯,正如前人所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知识给人类增长财富。

”人们要掌握知识离不开学校的培养,所以他的捐资很大部分放在兴学育才上,做了四件善事。

资助兴建各类学校,提供良好的育才园地,此其一也。

家炳先生在其诞生的故土,除兴建托儿所、幼儿园和多所小学外,还建了家炳一至五中和玉湖中学共6所中学。

在大陆、港台,都是斥资巨金建校园,为当地政府分忧。

资助兴建“空中讲台”,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此其二也。

提供“双奖”基金,鼓励师生拔尖,此其三也。

他在故乡,从1989年起,每年提供一定基金。

专门输送20名高中毕业生到广州高等学府就读,毕业后回家乡服务。

建立培训基地,提高校长的素质,此其四也。

当他了解到广冻省有5000 多所中学,便主动捐资在广州兴建八层的“广东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对全省校长进行轮训,为促进教学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地。

在1000多年的华侨史册上,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他们爱国爱乡的优良美德,世代相传,彪炳千秋。

孙中山高度评价曰:“华侨有功革命。

”“华侨是革命之母。

”但广大华侨的爱国爱乡之情,往往受历史条件或其他因素限制,他们在世义举不断,离世后善事即告终。

田家炳能借鉴历史,高瞻远瞩,首创了“兴办公益,世代不断”的壮举。

俗话说:“节气不饶人,岁数不饶人,算盘子不饶人。

”田家炳先生已过古稀之年,他为了慈善事业世代不辍,于1991年就立了遗嘱,指定把四幢工业大厦捐出,只留下化工厂给子女继续经营。

同时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机构,建立了董事会,由专职董事管理。

凡在各地捐建项目,均由受捐单位做出预算,交董事会审核后,逐一实施,并代代传下去。

这一伟大创举,为广大侨胞、港澳台胞中的实业家世代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树立了榜样。

在香港这个世界游客云集之地,若站在芸芸布衣行列中,根本看不出田家炳先生有特殊身份。

凡往港探亲考察的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生熟内外,经联系他答应相见的,都亲自迎送。

他虽年岁已高,商务缠身,甚为繁忙,但对客人尊为上宾,亲自陪同,共席相聚。

遇上无闲暇,不能亲临,他都委托代理人替其接见。

笔者在壬申岁首往港探亲考察,慕名去拜访田老先生,通了电话,说明来意后,他首先表示欢迎。

但同时说明,他因公事急需外出,暂无时间会见,深表歉意。

随即问及笔者离港日期,并说会派人约我见面交谈。

笔者作为小字辈,又和田老先生素未谋面,首次接触,听到如此热情的话语,确实非常感动。

不久,田先生即派其基金会的董事房德昭先生代表他老人家专程来访,并再次表示歉意。

此情此景,使人终身难忘。

行文至此,笔者联想起一句谚语:“把桂花装进瓶子里,它的香气还是射向四方。


(取材于“中国人物传记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田家炳先生早年在越南从事大埔瓷土的外销业务,后来到从事橡胶行业,再到香港创业,他深谋
远虑,独具慧眼,踏实苦干,跃居香港首富宝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田家炳先生大半生的丰富经历及其主要事迹,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C.本文开头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文中引用了孙中山的名言,此外还引用了一些俗语、谚语、格言,这些引用使文章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D.本文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倒数第二自然段改用第一人称,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且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意。

E.从整体上看,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注重引用数据,不尚浮华,这种写法能让读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田家炳先生在慈善事业上的巨大贡献。

(2)作为一名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慈善行为有什么独特之处?
(3)综观全文,你认为田家炳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作者在末段引用了谚语:“把桂花装进瓶子里,它的香气还是射向四方。

”你认为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幸福的青年一代同他们前辈的生活已无与伦比。

B.这几个百无聊赖的流浪汉不是在台球桌旁观战,就是在角落里打牌,“自在”极了。

C.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多是些精明强干的中青年人,充满着青春活力。

D.一听到胡同里沸反盈天的声音,家里人急忙跑出去想看个究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

B.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成建此前发言说,公司今年利润大幅度下降,未来要营造一个愿用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打造民族品牌的创新氛围。

C.随着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中国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甚至会陷入停滞的声音甚嚣尘上,人口红利也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转变为一些人唱衰中国。

D.支付宝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三(21日),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就超过了一亿多人。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①,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②,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因此,③,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结构主义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人们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协的意识,迷信于理性计算,从而使得信仰与道德日渐荒漠化,信仰的缺乏必然造成人无法对生活及生命的意义进行完整解读,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从而信仰被理性“杀死”。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16.下面是绿化长江重庆标志之一,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和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五、作文:共1题每题60分共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

”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B主语应该是宋代山水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错,原文中有“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原文“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绘画形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D
5.C
6.C
7.
(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

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

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

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
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

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

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

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

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

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

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

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

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

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

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

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

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

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

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

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

”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

他当永新县知县。

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

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

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

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8.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

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

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9.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

【解析】
8.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