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五(含解析)不分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通用)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五(含解析)不分版本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
南区是新城区,大道通衢,楼宇林立。
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
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
那里的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北京平〞,还有用红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看上去足有百余户人家。
巷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用手搂着车闸。
路面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裸露着沙砾。
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翻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日复一日。
巷口偏南处有一幢东西狭长的院落,入夏后小叶杨树探出墙头,在晨风中低声细语。
院子里是几间低矮老旧的平房,木框玻璃窗擦拭得光洁可鉴。
房前屋后虽很狭窄,却栽种着菠菜、白菜、小葱等应季菜蔬,窗台上摆满了不知名的草花,温馨恬静。
再往深处看,里院堆满废旧物品,一捆捆旧纸板、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摆放得井然有序。
一对年轻夫妻正忙活着分类包装旧物。
早上五点多,男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抹黑才回;女的在家里分拣整理废品。
清晨丈夫外出,妻子总要倚着院门目送他骑上三轮车。
暮色降临,巷子里一片漆黑,小院门楣上总有一只奶黄色的门灯亮着,给丈夫照着归家的路。
春夏之交的一天,外面狂风暴雨,小巷里突然断电。
妻子将整理好的废品苫上防雨布,开始担忧丈夫归家途中是否会淋着雨,道路是否湿滑。
突然想起去年丈夫收废品时收到一只从前乡下人用的“马灯〞,既防风又防雨,赶忙找了出来,又到邻家要了点柴油,麻利地做好灯捻,点亮后挂在了院门上。
疾风暴雨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了无尽的力量。
(选自王本道《小巷幽幽》,有删改)
1.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比照等手法,渲染出灯光的温情与力量。
(2)借物抒情,通过灯光表现了妻子的期盼,寄托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
(3)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照应,结构严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
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
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
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锋利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
它们真使我惊异呢。
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
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
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
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
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
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
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成心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
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
为了寻求更丰富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彻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
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刺间悠然步行,安然渡过。
(西西《羊吃草》,一九八一年十月)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2)运用比喻,将羊喻为“白花〞,写出了动态感,形象生动。
(3)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
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视角更丰富。
以多种视角去关注羊吃草,表达自己的赞叹。
(2)思考更深入。
由个人的思考推及全人类的关注和思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
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
书案宽大,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其下还有抽屉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
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
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
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袜子。
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
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
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顾。
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
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
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地方,如东
北称为苞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
名者,实之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
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
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
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
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
古人方法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
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
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身旁,照,成功。
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
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
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
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选自张中行《案头清供》,有删改)
4.第二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善用文言词语,如“名者,实之宾也〞“依义〞“依情〞“驻景〞“洋洋然〞等,古朴典雅,意蕴丰富。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我用照相法,请驴来……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既写出了乡野生活的情趣,又生动幽默地表现出作者情绪的变化。
(3)多用短句,如“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语言简练而富于节奏感。
(4)语言风格既古朴典雅,含蓄简练,又明快幽默,富有情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万鞋墙
梁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
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
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
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
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
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
〞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①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今天突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
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
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
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
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局部,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
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
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
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
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
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
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
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
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
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
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
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
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
“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
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
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②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
做鞋,首要是结实。
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布,裹成底。
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
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
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
你猜多少?2_500针。
那堵鞋墙共有13_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
(有删改)
5.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物抒情。
(2)通过鞋墙引起的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布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①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抑〞的手法,描写布鞋的平常、贫贱和渺小。
与后文的“扬〞形成鲜明的比照,对万鞋墙的赞美取得抑扬有致的效果,还为下文的联想埋下伏笔。
(2)语言上,口语与文言交替,使语言变化多姿。
7.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②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引用、比照、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
8.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文中画波浪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如)(1)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
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2)语言凝重。
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墙等,鞋与之一样都容易让人们勾起痛苦的回忆。
(3)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如“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
(4)关联词语运用完整、准确。
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第三句中的“虽……却……也……〞。
9.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
(2)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
(3)这些联想和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