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15—16学年下学期高一寒假作业检测(期初开学)历史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油田高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高一寒假作业检测试卷(历史)
组题人:
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2、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面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
3. 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
4.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
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有
①郡县制度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7.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

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

下列关于“忠孝”、“耕读”观念形成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A.“忠”与世袭制紧密相关B.“孝”与宗法制紧密相关
C.“耕”与农本思想紧密相关D.“读”与科举制紧密相关
8.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9.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在这里,他批评的是A.泛滥的直接民主B.虚假的人民主权
C.轮番而治的弊端D.随意的官员选举
10.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11.内容丰富、体系完备,为后世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称为“法律圣经”的古代法律文献是:
A.中国《法经》B.古罗马《民法大全》
C.英国《权利法案》D.美国1787年宪法
12.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③首相有权解散议会④掌握司法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中国古代曾出现内阁,近代英国形成内阁制。

二者都
A.标志着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是法定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C.对君权构成了有效的制约
D.可参与国家的重大事务
14.一位政治家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

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

”其意在肯定宪法
A.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B.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
C.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
15.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

这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16.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17.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个“辛亥”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的里程碑1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

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
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
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
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
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
20. 有学者观点认为,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包括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B.民主选举人民代表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D.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21.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新中国在建国模式上的创新选择是
A.独立建国B.协商建国C.选举建国D.立宪建国
22.中国在与西方国家建交问题上有一个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新创举,与英、荷等国形成了“半外交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

这项创举在我国建国之初有助于A.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B.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D.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求同存异”
B.20世纪60年代——“非集团”、“不结盟”
C.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大片”
D.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24.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材料中的“它”是指A.南南合作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各种区域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25.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

1992年,他将之扩充为《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一书,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

”历史终结论”出台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认同市场经济模式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D.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26.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

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27.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
A.维护国家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防御侵略D.加强民族团结28. 在某个时期美国政治文化中出现了“围堵”、“解放”、“多米诺骨牌”、“威慑”、“遏制”等概念。

这些概念出现的时期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一战时期C.二战时期D.冷战时期
29. 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

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A.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D.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30. 对联也能反映历史。

下列对联中能够反映民国初期历史现象的是
A.“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
B.“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
C.“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D.“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1781年经13州批准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邦联制国家。

它规定:“各州均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

”但实践证明了它的不可行性,美国迫切需要新的政治制度挽救国家。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模式,即联邦制。

明确提出了新的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四条基本原则:分权原则;共有权原则;权力禁区原则;宪法至上原则。

1788年,新宪法经各州批准生效。

至此,联邦制在美国正式确立。

这一制度被人们认为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联邦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历史演变》材料三: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l)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是“自由和绝对统治之间最成功的调和”。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取得的最突出成就。

依据材料三,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8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

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

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

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什么特点?(2分)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6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材料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请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5分)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

(2分)
答案
1—10 DBBDB CABCB
11—20 BADBC ABCCC
21—30 BCBBC AADDB
31、(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2)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联邦的地位高于州,同时各州也享有一定主权(或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联邦和州政府都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都来自于宪法(或联邦法律至上)。

(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3)突出成就: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4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举。

(4分)32、(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统一中国;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4分)(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

(2分,任答2点)
(3)后果: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裂。

(4分)认识:国共两党对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分)
33、(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

(1分)
分析: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为苏联的扩张。

(2分)(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

(2分)
因素:经济全球化需和平、稳定的环境;美苏力量均势(核威胁的影响);国际多极化新力量遏制了战争。

(3分)
(3)理由:朝鲜半岛分裂,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新中国一五计划优先重工业(一边倒外交);日本经济复兴。

(任答两点,共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