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课件: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 阴阳相互对立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矛盾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都是对立矛盾的。2 . 阴阳相互制约 是 指 在 属 性 相 对 立 的 基 础 上 ,阴阳 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 二) . 阴阳相互依存
具有两层含义:1.阴阳相互依存 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 皆相互依存, 意 即 阴 和 阳 任 何 一 方 都 不 能 脱 离 对 方 而 单 独 存 在 。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三、辨证论治
1. 含义 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又叫“施 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轻宣温热煮无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 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 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八纲辨证
中药性能
阳 表证 实证 热证 阳证 温热性 辛甘淡味 质地轻清 作用趋向升浮
阴 里证 虚证 寒证 阴证 寒凉性 酸苦咸味 质地沉重 作用趋向沉降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 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 相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转化,另一方 面阴阳之中可以再分,以至无穷。
2.阴阳的相互为用 是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 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 三) . 阴阳相互消长
阴阳的消长,指的是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分为两种形式: 1 . 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2 . 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 3.阳阴双方对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 、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 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 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腑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 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木有生长、舒展的特性, 肝喜条达舒畅恶抑郁, 故肝属“木”,主疏泄.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 心禀阳气温煦全身, 故心属“火”,主血脉. 土有生化、受纳的特性, 脾运化水谷, 为后天之本, 故属“土”,主运化. 金有肃杀、收敛的特性, 肺宣肃而喜清降, 故属“金”,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治节通
都属于阴的范畴。
根据这些特征,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 两大类,参见表1-1,1-2
表1—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阳无温春升燥 动明昼火左外上天 日男背腑气卫体上外
形热夏浮
表部侧
阴有寒秋沉湿 静暗夜水右内下地 月女腹脏血营体下内
形凉冬降
内部侧
表1—2 八纲辨证和中药性能阴阳属性归类表
徵曰苦赤黍长暑南夏火心小舌脉面喜汗神笑


宫曰甘黄稷化湿中长土脾胃口肉唇思涎意歌
西

商曰辛白谷收燥西秋金肺大鼻皮毛忧涕魄哭


羽夜咸黑豆藏寒北冬水肾膀耳骨发恐唾志呻


(三)五行的生克关系 1.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促
关系。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循环往复不已。
3. “症”与“证”的区别 “症”即“症状”,“证”即“证 侯,证据”,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 种症状的病理概括。
证候举例一 风热犯表 (外感风热 ;卫分证)
常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痛、苔薄微黄、脉浮数 病因: 风热 病机:邪犯肌表,卫表失和 病性:热性 病位:肌表 正邪力量的对比: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气强盛, 处于正邪相争阶段. 失治或误治, 邪可入里. 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银翘散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 全解释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待它、分析它、发扬它,使它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
2.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
系。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循环往复不已。 3. 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 持协调有序,人也能维护其生理稳态。
图1 五行生克示 意图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中医学习惯上称之为“传变”。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依据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变,其功能紊乱和相互关系失调时, 可以通过众多途径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 形态、脉象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综合望、闻、问、切等 收集来的材料,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病情。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行”,有 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所谓“五行”是指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 ) 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抽象概括出五行的特性,并以此 类比各种事物的特点,作出分析, 归纳和演绎而来。 “木”的特性是“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 事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木”。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不是随意而分的,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特性,与其对立面 比较之下来划分。一般来说:
凡是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
属于阳的范畴;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
调 道 水.有寒润、向下、静藏的特性, 肾主水司封藏, 故属“水”,主藏精﹑司二便.
2.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学 借助五行以探索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图2 五行生克示 意图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病理情况,特别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
衡的结果。 (气:生血、行血、摄血 血:养气、载气)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 1. 阴阳偏盛 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以邪气盛, 正气未伤为特征, 临床多表现为实证. 阳盛,多指阳邪偏盛,表现 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故称为“阳盛则热”;阴盛,多指阴邪 偏 盛,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故称为“阴盛则寒”。
2. 归纳药物性能
1 归纳药性 (四气: 温热寒凉) 2 分析五味 ( 酸 : 能收、能涩, 苦: 能泄、能燥, 咸: 能下、能软;
辛 :能散、能行, 甘: 能补、能和、能缓. )
四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1926年美国的稳态与阴阳、 1973年美国以环核苷酸来探讨阴阳、 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探讨阴阳、 从免疫学方面研究阴阳、 从血脂含量研究阴阳、 阴虚阳虚动物模型制作及其研究、 阴阳调节与基因调控。
2. 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 理状态 ,以正气虚弱为特征,临床多表现为虚证.
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而出现的虚寒征象,故称为“阳虚 则外寒” ;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故称为“阴虚则内 热” 。 3. 阴阳互损 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体内正气(阴阳二气) 的任何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包括阴损及阳和 阳损及阴。
(二)事物的五行归属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凡与其 中某一行特性类同的事物或现象,便归纳到该行中去。
1. 直接归类 2. 间接推演
表2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
音时味色谷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华志液神声
角平酸青麦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爪怒泪魂呼 旦
“火”的特性是“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火”。 “土”的特性是“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土”。
“金”的特性是“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金”。
“水”的特性是“水曰润下”,凡是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水”。
1. 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 确定治则与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等。
四.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信息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时空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天文、气象角度研究五行。
五.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作为方法论,帮助构建了中医理论 体系的基本框架。阴阳五行学说各有所特点。阴阳学说的 概括性较高,原则性较大,五行学说概括性较具体,个别 性较大,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4. 阴阳转化 临床上,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 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是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 确定治疗原则
1 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 单纯的实证,当损其有余;若已致另一方虚损不足,当补泻兼施。 2 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时应补其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