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六章 金属 6.2 金属的化学性质》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

本课题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实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置换反应,归纳总结金属的相关反应规律,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水平的目的。

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也获得提升,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理解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相关的置换反应实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
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相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使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理解常见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难点:培养学生归纳思维水平、实验探究水平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绝大部分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水准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体现出其应
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动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能够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法分析:
“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
对实验现象实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实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活动性:Mg>Fe>Au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活动性:Mg>Zn>Fe>Cu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八、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应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教师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相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因为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所以教材中只能说金属化合物,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的例子来实行教学。

同时,要注意的是,镁、锌、铁等与稀盐酸的反应比稀硫酸的反应快,但两者反应的趋势是一致的,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应注意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主要方面即反应的趋势。

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水平,促动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

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持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