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
一、探究题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选填“倒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或“正立的实像”);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成_____的实像。
(2)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4.如图是小铁和小岭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情景。
(1)如图甲,小铁同学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端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
_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铁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小铁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小铁的装置进行实验。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岭同学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丙所示实验,同学们认为小铁的实验优于小岭的实验,主要原因是因为小铁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像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3)小科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______;
(4)小科在平面镜的后面放了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这是为了______,他透过玻璃板看见未点燃的蜡烛,实际上是光的_______(反射或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5)实验中,小科看到了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形成两个像,其中距离小科较远的像较_______(亮或暗)。
远处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B.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6.如图是小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根据相关知识帮她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实验探究的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甲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2)步骤A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
(3)步骤D的选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4)步骤C选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观察到清晰不重合的两个像,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__。
7.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
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____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____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______,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5)如图丙,在卡片平衡时,若要探究二力平衡时而立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你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8.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1)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______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
9.学习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强发现实验室里有如图所示的铁块和木块。
他想比较一下铁块表面和木块表面的粗糙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因为要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应保持_____不变。
(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它们。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_____N。
(3)然后,_____(填两物块的放置情况),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2.4N。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_____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0.如图所示,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如图甲、乙、丙、丁的四种形变。
(1)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有关。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有关。
(3)以上的这种实验问题的方法,在科学上叫作____法。
11.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2.下表为“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培养皿编号种子数量/个种子所处的环境(其他外界条件均适宜
并相同)
实验结果
120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25℃种子萌发
220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燥的滤纸25℃种子不萌发320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滤纸4℃种子不萌发
(1)该同学设计的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若探究光照对该种子的萌发有无影响,请完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取1号和2号培养皿,底部垫上浸湿的滤纸,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号放在黑暗的地方,并将它们置于25℃的环境中。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13.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金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小金按图 2 组装好实验装置。
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移动(填“左”或者“右”),移动距离s ____________s(填“>”、“=”或“<”)。
14.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
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________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________。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
15.小郦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某品种小麦种子800粒,培养皿(直径90毫米),脱脂棉,自动恒温箱,蒸馏水等。
实验过程:
步骤1:取培养皿6只,在沸水中煮沸一段时间再冷却,编号为A、B、C、D、E、F;将脱脂棉在开水中浸泡后冷却,再平铺在培养皿内。
步骤2:挑选600粒种子并随机分成6等份,然后再均匀地摆放在6只培养皿内,盖上盖,放到6只温度不同的自动恒温箱内,每隔一天检查并适时喷水。
步骤3:_____。
步骤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请回答:
(1)完成步骤3:_____
(2)帮助小郦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_____(不需写出具体数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倒立的实像变大
【详解】
(1)[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以知道,当三个小孔与烛焰、眼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能看到后面的蜡烛;
(2)[2]易拉罐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实际是利用了小孔成像,人的眼睛对着膜进行观察,可以看倒立、缩小的实像;
[3]将针孔照相机靠近窗外景物时,膜上所成的像是变大的。
2.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3.倒立、放大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详解】
<,根据凸透(1)[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满足f<u2f
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2]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
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透光面积减小,折射光线减少,则所成的烛焰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4.钩码个数不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能可以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详解】
(1)[1]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的作用是使两个拉力的方向相反,可通过调整钩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2] [3]小铁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则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4]因为左右两侧各通过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位置虽然不等高,但是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小卡片还是处于静止状态,照样能完成实验。
(4)[5]小铁实验用的小卡片重力小,悬在空中不受摩擦力影响;小岭实验用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和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摩擦力是不能消除的,实验要受到摩擦力影响。
5.CDBA 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见解析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折射暗 D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D和F把D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F蜡烛与D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F蜡烛的位置就是D的像的位置。
(4)[4][5]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光线通过透明玻璃板是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所以透过玻璃板看到蜡烛,实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5)[6][7]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
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
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6.CDBA 多次实验,便于得出普遍规律便于观察和找到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0.4厘米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C.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后面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D.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到玻璃板后面有蜡烛的像时,在纸上记下蜡烛的位置A。
B.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
A.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B、B′;C、C′。
(2)[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3)[3]根据玻璃板的透光性,取两个等大的蜡烛A和B把A蜡烛摆在玻璃板前面,让B蜡烛与A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完全重合,B蜡烛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4)[4]选择两段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5)[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7.静止或匀速直线拉力 B、A、C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把卡纸中间沿直线剪开
【详解】
(1)[1]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物体受力平衡。
(2)[2]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3]B图为滑动摩擦,A图为滚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B、A、C;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4)[4]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
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所以,可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5)[5]若要探究二力平衡时而立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正确的操作是: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迅速剪断小卡片,由于两侧钩码落下,说明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8.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详解】
(1)[1][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将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通过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2)[3][4]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甲乙两音叉相隔的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不能看到此现象,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9.压力 3.7 铁块放在木块上铁块
【分析】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测力计示数等于拉力大小。
(2)实验时水平匀速拉动物体,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先确定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
(1)[1]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2)[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它们,由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7N,因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摩擦力大小为3.7N。
(3)[3]为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将铁块叠放在木块上,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
2.4N,即摩擦力大小为2.4N。
[4]在(2)中,摩擦力大小为3.7N,因3.7N>2.4N,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铁块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0.大小方向控制变量
【详解】
(1)[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知道,甲中一个砝码弯曲程度比乙中两个砝码弯曲程度小,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2]通过比较甲和丁中钢片的弯曲方向知道,同样大小的力向上拉和向下拉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3]由以上实验知道,当一个问题与多个因素关系时,探究该问题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这种实验问题的方法物理学上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11.③大 BC
【详解】
(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③方向移动;
(2)[2]标记物在A房间,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故为了使像更加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亮一些;
(3)[3]对本实验,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用光屏验证像的虚实,所以不能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故选BC。
12.水分和温度各放20粒相同且饱满的玉米种子 1号放在有光照地方
【分析】
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自身条件是种子的胚是完整的,活的,并且已经过了休眠期;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详解】
(1)该同学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1号培养皿和2号培养皿为一组,变量是水;1号培养皿和3号培养皿为一组,变量是温度;对比1号培养皿和2号培养皿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
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对比1号培养皿和3号培养皿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2)要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除光照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因此实验的第一步是取1号和2号培养皿,底部垫上浸湿的滤纸,在两个培养皿里分别放入20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种子;第二步是1号培养皿放在光照下,2号放在黑暗的地方,并将它们置于25℃的环境中;第三步是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
【点睛】
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唯一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实验的关键。
13.0 放大左大于
【详解】
(1)[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1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
25.0cm15.0cm10.0cm
-=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0cm。
(2)[2]由图可知,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B 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4]当物距等于2f,此时像距也为2f,物像之距最小。
当由A处向左移动时,由于物体向2f 处靠近,所以物像之距在减小,因为物体向左移动,像也向左移动,所以物体移动的距离s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
14.直线将装有酒精的浅盘放在激光笔前方的下侧,用火柴点燃酒精墙上红色的光点在晃动
【解析】
(1)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可以用酒精灯对空气加热,使空气变得不均匀。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墙面上红色光点会移动,因为光线通过不均匀的介质,不在沿直线传播。
15.数天后,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内种子的发芽情况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