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姜灸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隔姜灸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方法:对120例虚寒证型的鼓胀、胃痛、泄泻、咳嗽患者进行辩证施护并进行隔姜灸,从病情评估、用物准备、操作步骤、操作后指导等方面均严格认真对待且仔细阐述。

结果:通过对120例患者施行隔姜灸,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症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护理同仁们大力推广并使用。

标签:隔姜灸,操作方法,临床应用
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灸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灸法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它是中医护理常见操作项目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的优势。

灸法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而隔姜灸即是间接灸的其中之一个操作方法。

它是将纯净的艾绒搓捏成圆锥状,间隔姜片放置于施灸部位,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温中散寒的目的。

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将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遗留疤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

自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们科大力开展此项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将此项操作应用于鼓胀、泄泻、胃痛、咳嗽患者,共救治病人120例,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应用隔姜灸治疗的120名患者中包括鼓胀患者20例,泄泻患者41例、胃痛患者32例、咳嗽患者27例。

年龄18-80岁,平均52岁,病程3-15天,平均9天。

隔姜灸适应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鼓胀、泄泻、胃痛、咳嗽等,疗效可靠。

2 隔姜灸应用方法
2.1 用物准备艾柱的准备: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状,高度为15-27mm,底座为1-1.5cm。

姜片的准备: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切成0.2~0.3cm或者一元钱硬币厚度的姜片,直徑约2-3cm或根据选穴部位和选用的艾柱的大小而定,中间穿刺数孔。

2.2 操作方法施灸前,在选好的穴位上涂抹凡士林,施灸时,将姜片放在穴位上,将备好的艾柱放在其上,点燃。

待局部有温热感时,略略提起姜片,可以移动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
痛的功效。

2.3 具体操作步骤
2.3.1 为患者做好解释并告知操作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取舒适卧位,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和查对工作。

2.3.2 选穴及健康指导:
①鼓胀患者主要用于脾肾阳虚证型,取神阙、关元、中极等穴。

施灸后注意做到生活起居有常,防寒保暖,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保证营养,多进食水果、蔬菜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情志调节,解除思想顾虑。

保持大便通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食蜂蜜或缓泻剂,指导患者每天饭后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②泄泻患者主要应用于寒湿困脾和肾阳亏虚证型,寒湿困脾证型取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以温中止泻。

肾阳亏虚证型取肾俞、命门、关元等穴。

施灸后注意做到起居有常,慎防外邪侵袭。

注意调畅情志,避免思虑忧愁伤脾,保持心情舒畅,切忌烦躁郁怒。

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不饮生水。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③胃痛患者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型,取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施灸后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以促进血脉流畅,增强体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进食规律,勿过饥过饱,勿过冷过热,少食油腻生冷之物,戒烟酒。

调节情志,释放不良情绪,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劳、过逸及过度紧张,保持心情愉悦。

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诊。

④咳嗽患者主要用于风寒袭肺证型,取天突、肺俞、风门、合谷、至阳等穴位;咳逆不止取乳根两穴,或气海、大椎。

咽痒咳嗽者取天突穴。

施灸后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气候冷暖增减衣被,防寒保暖,避免外邪侵袭,减少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污染。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锻炼。

注意饮食调节,忌肥甘、辛辣、过咸之品,戒烟忌酒。

调节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急躁易怒。

2.3.3 施灸后加强巡视,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皮肤情况,交待注意事项,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3 隔姜灸操作的注意事项
①询问患者能否耐受点燃的艾绒的药草味道,皮肤有无对生姜的过敏史。

②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③患者体位应舒适自然且能持久,以体位平直便于施灸为宜。

施灸时一般先上部后下部,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头身后四肢,依次施灸,使用艾柱大小、壮数或施灸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和施灸部位而决定。

一般施灸5-10壮。

④施灸时应有专职护士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注意严密观察,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皮肤情况,出现不适立即处置。

及时更换艾柱,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

未燃尽的艾绒必须放入灭火容器。

⑤颜面部、大血管处、妊娠期妇女的下腹和骶尾部不宜施灸。

热证、实证不宜施灸。

⑥施灸后注意保暖。

6小时内不洗冷水澡,以免复感风寒。

4 小结
通过对120例患者施行隔姜灸,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症状,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护理同仁们大力推广并使用。

参考文献:
孙秋华、陈佩仪.中医临床护理学/孙秋华,陈佩仪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