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和发展的时期。分裂与融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1)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整体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出现 (2)经济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 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文化上: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在世界上居于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促使民族融合趋势加 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大融合。
• 对比一下,《史书》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 • (1)《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
不发达。 • (2)《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
手工业发达。
• 【易错警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总体上依然落后 重心依然在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完
• 【拓展思考】我国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 (1)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 (2)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之上,没有清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得成效。 • (3)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注意保护环境。 • (4)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四)概况: 1.原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 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 及河套地区(部编教材) 2.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 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部编教材) (五)影响: 1.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南迁移民 工具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 2.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 【教材设问】 (部编教材·七上)问题思考:魏晋南 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民族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 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
【拓展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互相学习、 了民族融合。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 同繁荣的意识。 (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就要敢于改
• (三)影响:江南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南北方发展的格 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 【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上)阅读材料,并回答问 •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
无积聚而多贫。 • ——《史
•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 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历史纵横】我国历史上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人民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 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 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 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 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二、民族交往与融合(识记) (一)表现(1)地域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 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①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 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 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①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②北魏孝文帝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③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 (6)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思想感情日益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考点5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 的开发(8年未考)
【中考说明】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 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 (一)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 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他们之间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 离失所 (二)重要战役: 1.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的胜利 (3)影响: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北方的基础
(七)意义: 1.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为北方 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 (八)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 愿望(根本原因);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坚定 中孝文帝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作用 (九)评价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革,促进了汉族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 (四)影响: • (1)从全局看,当时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但同时也
史发展 • (2)相比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开始
脱了落后停滞的状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 (3)客观上促使我国出现民族融合的高峰
• 【历史纵横】运用简易的结构图展示三国至隋朝期间的
三、人口南迁(识记) (一)时间:东汉末年开始,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 (二)原因: 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 迁 2.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三)方向: 1.少数民族由黄河以北向中原地区迁移 2.中原人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
考点6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与融合(8年未考)
【中考说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 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识记) (一)北魏: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 (二)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 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 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 习俗,这种情况不利于北魏治理北方地区 3.冯太后改革扫除了一些障碍,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风易俗。他力排众议,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二)表现: 1.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 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 田间管理和使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 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还种植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种桑 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纺织业: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蜀锦最有名;东晋后期,以建 业迅速发展起来表现 3.冶铸业:发明了灌钢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钢的质量 4.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5.造船业:东晋南朝时期,造船业有了较大发展,作战、运输用的船只很多,往来 6.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 为活跃的大都市 7.海上贸易: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 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 打下了基础
• (六)认识: • 1.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 2.重视经济的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 • 3.人口大量南迁反映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生生不息的
•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 (一)原因: • 1.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
产工具和经验 • 2.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 4.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 • 5.统治者的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
• 2.赤壁之战 (1)时间:公元208年 (2)结果:孙刘 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3)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
备趁机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
江中下游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为三
形成奠定了基础
国 时间 号
建立 都城 者
统治范围
魏 220-266年
曹丕 洛阳
黄河流域
蜀 蜀221-263年 刘备 成都
云南、贵州、 重庆、四川 大部分地区
吴 222(222年,孙 孙权 建业(今南 长江中下游
权称
Hale Waihona Puke 京)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识记) (一)西晋 1.时间:266—316年 2.都城:洛阳 3.建立者:司马炎 4.概 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王朝 (二)东晋 1.时间:317—420年 2.都城:建康(今南京) 3.建立者:司 马睿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东晋的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 南方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 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三)南北朝 1.时间:420—589年 2.概况:南朝(420—589年)经历了宋、 朝;北朝(386—581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三)目的: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在北方的统治 (四)措施: 1.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禁鲜卑语,官员在朝廷必须用汉语;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将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用汉制 制和律令;完善教育制度,鼓励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学习汉族礼 3.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 (五)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六)特点:1.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影响深远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促进民族交融的性
• (二)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 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 【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P183):商鞅 北魏孝文帝改革(P23)。
• 2.民族关系的发展(P181):北魏孝文帝改革(P23) 交往(P28)、元朝的民族交融(P37)、清朝设置驻藏 小和卓叛乱(P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