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精品教案_4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精品教案_4

《水龙吟》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解读《水龙吟》的内容和诗歌情感。

2.指导学生积累诗词景物描写的手法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手法教学难点鉴赏诗词中词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设计导入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显示PPT)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诗词鉴赏(一)、在前面的诗词的学习里,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进入诗词阅读前,必须养成的三个思维习惯,这三个思维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进入诗词的阅读。

(显示PPT)1、看题目,抓题眼●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些题目点明中心●有些题目明确诗歌的类型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内容。

2、看作者,知人论世借助对作者的所处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便于我们快速读懂诗歌的内容和作家的情感。

3、看注释抓暗示信息注释往往标明写作背景,作家情况,关注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阅读诗歌。

(二)、请学生看这首词1.看题目提供的信息“登建康赏心亭”链接“看题目,抓题眼”:题目明确了中心事件和诗歌的类型这是一首“登高词”。

“登高”作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古人登山、登台、登楼,登高必赋,临水必歌。

在作业纸上已经请同学们归纳“登高诗词”常见意象和情感表达。

●因为登高临远,视野开阔,所以登高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多为:(显示PPT)大江、远山、天空、白云、飞鸟、夕阳、斜阳等,往往呈现出开阔辽远的境界。

●登高诗词中表达的情感:(显示PPT)思念故里依依惜别自伤身世失意苦闷羁旅愁思故国之悲1.思念故里的“登高”: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依依惜别的“登高”: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苏教版高二必修学案设计)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苏教版高二必修学案设计)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苏教版高二必修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学习其《水龙吟登建康》和《菩萨蛮书江西》2、鉴赏词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

3、辛词或沉郁或豪放的风格。

教学重点领会词作大意,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词作的学习,理解词人浓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读梁衡《把栏杆拍遍》两个段落,简单了解辛弃疾。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

二、词作的背景:(学生可读注解1)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这惨烈史实的见证地,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三、研讨词作:1、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2、细部研讨①翻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说说词人的情感。

明确:此二句直书其事,抓住当时无数逃难者经此而流入清江的家国之泪,表达对国难的感慨和对人民的同情。

②如何理解“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可以多样的理解。

重点抓住“长安”的婉曲称指以及无数山的双重内涵(一为国土,二为阻挠),从而理解词人的情感。

③说说下阕的手法以及所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手法-双关或象征手法。

青山既是实景,又暗喻抗金的阻力。

表达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

同样,“鹧鸪”也是双关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联用。

学生可以参看注解,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小结:重点评述本词沉郁的情感特征。

三、研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翻译梳理全词大意。

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整合教师

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整合教师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小令何谓“小令”?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

小令是词中的前辈。

因为在小令盛行的五代时期,还没有慢词。

最早的小令可上溯至隋炀帝时代的《河传》,可见小令的源起便是词的源起。

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

在唐代,跟五言绝句相类的小令是很多的,但随着词的发展,长短句独领风骚了,以至于后来便把词称为“长短句”了。

古诗的抒情方式一、理论讲解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抒情诗,它抒情性极强。

钱钟书用“中国抒情诗早熟”来评价古典诗词。

那么,古代诗人在诗词中是如何抒情的呢?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是主要方式。

(一)直接抒情它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也常用这种方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洪钟巨响,凸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

李煜词的最大特点是纯真,直抒胸臆,总是带着“养尊处优”而来的阅历浅显的、缺少理性的、多情气质的率真之情。

这主要表现在他前期的词作中;而亡国以后,他毫不掩饰地倾吐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悔恨和巨大悲痛,如泣如诉,像是向人敞开心扉,直接进行情感交流。

(二)间接抒情具体情况见下表:就一首诗词而言,往往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如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全词表达的是一种悲秋怀人的情感。

上片即景生情,从景物中引出愁思。

下片怀人,细雨惊梦,彻夜吹笙,盘旋曲折。

直到结尾才引满而发,直笔言情。

该词景语与情语相生。

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来说,掌握诗人们的抒情方式极为重要。

因为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理解并体悟诗的思想感情。

对此,最主要的是抓诗词中的“情语”,即直接交待情感的词或句,如李璟《浣溪沙》中“愁”、“憔悴”、“恨”等均属“情语”,它们是解读诗词的钥匙。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教学案:18“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教学案:18“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品教学案
18“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宋南渡以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辛词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了狂放精神;在表现方式上,以文为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

辛弃疾,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

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充分体现了辛词的创作特色。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意志和决心,表达了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大业不成的深悲剧痛;《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是词人登临赏心亭而触景生情之作,抒发了自己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表达了自己甘受寂寞,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愁怨。

[学生用书P93]
鉴赏古诗词中的“诗眼”和句法
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苏教版选修《“龙腾虎掷”稼轩词》教案及练习

苏教版选修《“龙腾虎掷”稼轩词》教案及练习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

其《稼轩词》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

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

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他时常回忆起少年时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

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词还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

此外,辛弃疾也有一些写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2020-2021年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20-2021年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江苏盱眙中学张琦学习目的1、了解岳飞、辛弃疾的有关事迹。

2、初步体会岳飞、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导的繁富风格。

3、能够初步分析岳飞、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并能简单分析岳飞、辛弃疾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流派——豪放派。

二、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①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②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③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④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三、赏析岳飞的《满江红》与辛弃疾的《水龙吟》一)岳飞的《满江红》1、岳飞介绍:岳飞(1103-1142)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属河南省)人。

出身贫苦人家。

小时其母便谆谆教育他要以身报国,在其背上剌上“精忠报国”四字,勉励他永远不忘此训。

岳飞在母亲教育下少年立志,勤奋好学。

他熟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精心学习射术,能左右开弓而百发百中。

后应募从军。

从军后在宗泽等名将部下担任统制、都统等职,英勇善战,逐渐成为南宋的重要将领。

建炎四年(1130年),率部收复被金占领的建康(今南京),战功显赫。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探究词文含义: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公开课教案_0

且登“高”处,为赋“辛”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板块中的最后一首词。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但却意味深远仿佛是辛弃疾人生况味的凝缩,应当以“小”文本教“大”境界。

高二的学生也已学过大量的古典诗词,对于辛弃疾其人其词也并不陌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这首词为起点,以辛弃疾的登临词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品读稼轩词,实现“由文及人,由人及品”的审美提升。

本班学生已上过“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词”品读等诗词阅读课,对简单的“群文阅读”并不陌生,因此可让学生结合预习单主动探究和品读。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朗读、思考、讨论、表达,让学生能一课有一得。

教学目标:1.品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理解全词“愁”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2.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

3.体会稼轩词之“高”,并进行微写作。

教学重难点:阅读辛弃疾的登临词,品味“辛”愁的内涵,体会稼轩词之“高”。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登临层楼高山,凭栏远眺,一向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展抱负、抒豪情、啸长歌、赋壮词的慨然之举。

因此,我们能读到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的气定神闲;能读到李白“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阔大气象;能读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深重悲苦;也能读到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壮胆魄。

南宋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也爱登高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就是辛弃疾。

他的登临词作中到底寄寓了几多慨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辛弃疾的登临词,由《丑奴儿》说开去。

二、预习初读课前,大家已经结合预习单预习了整首词,我们先来看看主问题,请同学来说一说。

全词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复杂的心情。

(选修)《“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选修)《“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事迹。

2.初步体会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导的繁富风格。

3.能够初步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能够初步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组织教学宋词是我国在宋代兴盛的文体样式,它以它的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宋词的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要算得上被世人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他的词被世人称为“龙腾虎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二.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1.学生齐背。

2.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余人,投奔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

奉耿京命,往南方见赵构。

回北方时,耿京已为叛徒张安国所杀。

他带了少数人马突入金营,捉住安国,带回建康,献给宋高宗。

后来官至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

因见忌于南方官僚,时常被弹劾。

恢复北方的志愿到老落空。

后因忧愤成病而死。

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

存词六百多首,著有《稼轩长短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理军政),驻所在赣州。

词从赣江想到四十年前金兵追赶隆裕太后的往事,想象江水还流着当时逃难百姓的眼泪。

又从郁孤台一名“望阙”(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台望都城长安,以为“郁孤非美名”,改为“望阙”),想到宋朝的古都城开封,又想到北方无数山河那时都被敌人占领,成为沦陷区了。

江水毕竟要向东流去,重迭的山是不能遮断它的去路的。

这也许是作者比喻自己百折不回的爱国壮志。

但是,在江上暮色苍茫的时候,听见鹧鸪的啼声,好像是说“行不得也哥哥”,使他想到恢复之业,还是困难重重,引起无限忧愁。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学案 苏教《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学案 苏教《唐诗宋词选读》苏教

课堂设计高中语文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学案苏教《唐诗宋词选读》苏教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导语: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和开展,直到辛弃疾“横空出世〞在南宋词坛上。

辛词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均能表达这一特色。

学习本专题,要达成以下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把握辛词的思想内容。

2.初步了解辛词的多样化风格及多样化艺术手法。

学习本专题,特别要关注辛弃疾复杂的人生经历、一贯的人生追求和始终如一的创作主题,以及这些内容在词作中的反映;还要把握住辛词中强烈的悲愤激情及其表达方式。

只有在这两者根底上才能加深对辛词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提高对辛词的鉴赏水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人名片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比陆游小十五岁。

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亲历金人统治下的屈辱和痛苦生活,让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公元1161年,金人南侵,中原起义军蜂起。

辛弃疾聚众两千,隶属耿京为掌书记,奉命南下与南京朝廷联络。

归来途中听说张安国叛杀耿京,便率领五十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为此,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年二十三岁。

二、诗词故事鹅湖之会陈亮是南宋抗战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词人。

身为布衣,却屡次上书议政,力主抗战,反对求和,被当权者忌恨为“狂怪〞。

公元1188年冬日,陈亮不远数百里,从浙东来到江西上饶之带湖拜访辛弃疾。

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二语文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案某某盱眙中学X琦学习目的1、了解岳飞、辛弃疾的有关事迹。

2、初步体会岳飞、辛弃疾词以豪放为主导的繁富风格。

3、能够初步分析岳飞、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并能简单分析岳飞、辛弃疾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塞下秋来风景异,某某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X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流派——豪放派。

二、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①X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②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③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X元干、X孝祥、陆游、陈亮、X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④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X克庄、黄机、戴复古、X辰翁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

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三、赏析岳飞的《满江红》与辛弃疾的《水龙吟》一〕岳飞的《满江红》1、岳飞介绍:岳飞〔1103-1142〕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字鹏举,宋朝相州汤阴〔今属某某省〕人。

出身贫苦人家。

小时其母便谆谆教育他要以身报国,在其背上剌上“精忠报国〞四字,勉励他永远不忘此训。

岳飞在母亲教育下少年立志,勤奋好学。

他熟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精心学习射术,能左右开弓而百发百中。

后应募从军。

从军后在宗泽等名将部下担任统制、都统等职,英勇善战,逐渐成为南宋的重要将领。

建炎四年〔1130年〕,率部收复被金占领的建康〔今某某〕,战功显赫。

某某八年,上表提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反对高宗、秦桧的议和主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青玉案·元夕》教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概括词人笔下“元夕”的特点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龙弄鱼,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上阕:元宵佳节空盛况浓墨重彩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万人丛中觅情人①“那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没加入狂欢的行列?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鉴赏要点②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

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词艺术特色:①托寓手法。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

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

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

这是豪放词的特点。

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

本词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

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

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比喻、白描、对比、渲染等多方面的对比(今昔、他人与我、乐与悲)以乐写哀等。

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