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岳阳楼》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禁拾辍皓腕忧心忡忡
B.乾坤戎马垆边美轮美奂
C.膳味涕零断肠卷帙浩繁
D.折裂迥然凭轩忐忑不安
2.下列各词不属于“菩萨蛮”这种词牌的一项是()
A.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B.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C.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情景默写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顿挫”主要指诗歌作品中言辞表现的曲折变化和音律声调的跌宕起伏。

在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中,陆机分论各种文体,有“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之说,自此“顿挫”成为文学评论的术语。

钟嵘《诗品》评谢朓诗说:“脁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

”虽是在讲诗人谈诗时的言行风貌,实际上也是通过对比讲诗中表情达意的语言风格。

后来唐人卢藏用以“感激顿挫”来评价陈子昂的诗文。

如果说“沉郁”的诗风主要体现了杜甫内在情志、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那么“顿挫”的语言风格则更多地见于他在创作中的自觉追求,体现了诗人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

随着杜诗影响的增大,“顿挫”也逐渐成为杜甫乃至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的专用语。

今天的文学著作,也大都沿袭了释“顿挫”为表达的转折和音律的抑扬的说法。

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否仅把“顿挫”理解为创作形式上的要求就可以了?综观古代文学理论对“顿挫”这一范畴的阐释和运用,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仅视为诗中音律变化的外在特点;不仅在音律,也在于文采、章法的变化,是一种诗文之“法”;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法则,更是内容的要求;更进一步,“顿挫”是“沉郁”的个性、情感必然的言辞音律的表现。

如此种种,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追求作品的委婉含蓄、变化生新,以求得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却是“顿挫”说成“沉郁顿挫”说的立论者和运用者的共同目的。

不论单称“顿挫”“沉郁”或是并言“沉郁顿挫”,“沉郁”的情志总是或隐或显地处于
主导的地位。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材料二:
学界对“顿挫”的解释,是仅从表现形式上着眼的。

或曰“表达方式的回旋纡折”,或曰“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或曰“形式上波澜老成”,或曰“声调、词句有停顿、转折”, 这些说法均有道理,却都显得不够具体。

先来看“顿挫”一词的本义。

唐人张铣注《文赋》云:“箴所以刺前事之失者,故须抑折前人之心,使文清理壮也。

顿挫,犹抑折也。

”张铣从“箴”这种文体的功能
角度来解释“顿挫”一词的含义。

既然“箴”是告诫性、劝谏性的文字,当然要“刺前事之失”,而要“刺失”,就须“抑折前人之心”,就是说要对犯错误的人进行思想批判,借以警示时人。

因此,这种批判性的文字,自然要思想清纯、有理有据,也就使“箴”
这种文体具有“文清理壮”的特征。

张铣等注《昭明文选》(收录了《文赋》)又是开元间完成的,杜甫自应读过此书,他应该知道张铣所诠释的“顿挫”一词的意义。

由此看来,他把自己的诗文概括为“沉郁顿挫”,首先是指作品的内容而言的:既指思想感情的沉郁,又能讽刺规谏。

其次,还可以从“沉郁顿挫”一词的语境中寻绎答案。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文中提到扬雄、枚皋,说自己的诗文能够达到他们的水平。

仔细品味,会发现“沉郁顿挫”与“随时敏捷”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讲的。

枚皋性格诙谐,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但他并不以讽谏为创作的宗旨。

由此可知,“随时敏捷”是指枚皋。

扬雄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作文也不能一挥而就,自然说不上“随时敏捷”;那么,留给他的只能是“沉郁顿挫”了。

事实上,在汉代的赋家中,也是扬雄的作品最具讽谏和批判精神。

那么,杜甫在使用“沉郁顿挫”的概念来评价扬雄的时候,他的心里是装着张铣对“顿挫”一词的解释的。

他所说的“沉郁顿挫”,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杜甫说的这段话,是向玄宗自荐之辞,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使用的。

杜甫的措辞很严谨,很有说服力。

“顿挫”一词的本义是“抑折”,后来又派生出新的意义。

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孔融传赞》中说:“北海天逸,音情顿挫。

”李贤注“顿挫,犹抑扬也。

”此后,“顿挫”一词就常被人用来指诗文、绘画、书法、舞蹈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意义由本来的内容范畴进入到形式范畴。

就杜诗而言,每于一句或两句之中,意思发生逆转,前后形成针锋相对之势,是造成“顿挫”的重要原因之一。

且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此诗开头写道:“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 一般说来人的年纪变大,阅历增多,就会变得聪明、世故起来,可是老杜却恰恰相反,他说自己是越老越拙笨了。

其次,杜诗的“顿挫”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

杜甫言愁,较少取用哀景,更多的是取用丽景。

他惯以丽景伴愁心,心越愁而景越丽,从而构成情与景的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假如作者一味地引入哀景,使情感在与景物和谐的状态中抒发,那么也许能够造成“沉郁”,却难以造成“顿挫”。

应该说,杜诗的“顿挫”风格,既包含张铣所说的内容层面的意思,也包含着李贤说的艺术层面的意思,不能仅从表现形式的层面去理解。

(摘编自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顿挫”一词最早见于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赋》,被作为文学评论的术语。

B.学界着眼“沉郁”风格一般着侧重于内在情志,而“顿挫”文风侧重于表现形式。

C.唐张铣从文体功能角度来解释“顿挫”,即“抑折前人之心”,对人进行劝谏,借以警示。

D.由于“顿挫”从本义“抑折”又派生出新的意义,意义由内容范畴进到了形式范畴。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顿挫”的语言风格是杜甫在创作中对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的自觉追求。

B.材料二认为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肯定扬雄和枚皋,是想表达自己兼具二人文风,并向玄宗推荐自己。

C.材料二从内容和形式层面阐释“顿挫”的内涵和成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清晰,推理严谨。

D.以丽景伴愁心,以乐景衬哀情,造就了杜甫的“顿挫”;以哀景衬哀情,情与景谐,可能造就了他的“沉郁”。

7.下列杜甫诗句不能作为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的论据的一项是()A.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D.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早花》)
8.两则材料都论述了“顿挫”的诗风,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9.如欲从“顿挫”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根据材料的观点,结合诗句列出评论要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昔日仰慕洞庭名胜,暮年终于登上岳阳楼,实现了目睹名湖的愿望。

“昔闻”“今上”表达了登楼的感慨。

B.颔联实写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壮阔之景,体现出了洞庭湖广袤无边、气势磅礴的特点。

C.颈联诗人由登楼观景转写个人处境,意境由开阔变为压抑,在个人沧桑中蕴含着无限感慨。

D.全诗从大处着笔,将复杂的情感与洞庭水势融合,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映衬,吐纳天地,悲怆苍凉,催人泪下。

11.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同为洞庭湖观景抒怀之作,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①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遂有与诗人的相遇。

当时作者被贬为岳州刺史,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中“日见孤峰水上浮”的“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

B.张诗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

C.杜诗首联的“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尾联“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杜诗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13.同为描绘洞庭山水的佳作,两首诗在抒情的处理上各有千秋。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登楼抒怀,首联既写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又饱含伤时伤世的感慨。

B.颔联借错觉与想象描绘洞庭湖,写出了洞庭湖壮阔神奇的恢宏气象。

C.颈联借助议论写出了诗人此时生活上凄苦、精神上孤独的艰难处境。

D.尾联虚实结合,比照国家时局和自身孤苦从而写出诗人的精神痛苦。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试从“以我观物”角度对诗歌抒情特色加以赏析,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文后各题。

菩萨蛮(其二)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6.词中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17.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8.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①。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
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②。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

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

①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

1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

B.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

C.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

D.李诗“高唐雨”指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暗指楚王沉溺女色。

20.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

请结合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岳》以“望”字统摄全篇,诗人虽未登山,但泰山的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如在眼前。

B.《望岳》中“决眦”两字写诗人眼眶好似决裂,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C.洞庭湖好像在吴、楚两国之间划出一道大裂缝,日月星辰也似乎在湖水中飘浮隐现。

D.两首诗都是以无限辽阔的背景来凸显诗人的渺小孤独,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2.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2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颔联写作者仰观天宇所见,其中“引”与“衔”字采用比拟手法,赋予“雁”和“山”
以主观情感,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B.杜诗首联以记叙的方式交代登楼缘由;颔联“乾坤”与颈联“孤舟”形成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

C.李诗颈联写作者仿佛在“云间”下榻,如同在“天上”饮酒,“连”和“接”以夸张之笔,正面凸显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精巧秀美。

D.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所想,后者是自身实景。

24.同样写登临岳阳楼,李诗和杜诗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B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4.吴楚东南坼异乎三子者之撰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5.B 6.D 7.A 8.同:
①都介绍了“顿挫”一词的历史发展;
①都认为“顿挫”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

异:
①材料一笼统地介绍了“顿挫”从创作形式到内容情感的流变;
①材料二则具体阐述了“顿挫”的内涵从内容思想再到艺术手法的丰富和扩展。

①材料一强调“沉郁”和“顿挫”的主导和统一;材料二始终将“顿挫”与“沉郁”视为并列关系。

9.①崇尚奇峭和壮美的美学思想,颔联时空并驭,体现奇绝壮美的审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
①前后逆转,形成针锋相对之势。

首联现回忆听闻,暗含遗憾;再写当下亲临,得偿所愿。

①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

颔联奇绝壮美,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为颈联的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①颈联承讽刺规谏之本,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10.B 11.①杜诗: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老病孤独飘零的悲叹;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①张词:沉稳泛舟的豪迈;超然物外的旷达;高洁被贬的愤慨。

12.B 13.张诗寓情于景,表达送别之意。

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写送别友人之时所见洞庭秋色,点出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以心与湖水相比,流露出莫名的惆怅和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杜诗借景抒情,借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壮美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同时,所见之景也浸染了诗人人生迟暮的伤感、人生际遇的悲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家国动荡之忧思等思想感情。

14.C 15.①“有我之境”指的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观之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诠释王国维话语意思)
①整首诗借景抒情,借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和壮美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阐述诗歌“借景抒情”的特色)
①同时,所见之景也浸染了诗人人生迟暮的伤感、人生际遇的悲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家国动荡之忧思等思想感情。

16.①“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

①“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

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17.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18.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词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19.B 20.①元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眺望窗外万顷的洞庭湖水,抒发了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心中无法排遣的怅惘。

①李诗借古讽今,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讽喻了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21.D 22.①《望岳》尾联表达诗人想象自己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情。

①《登岳阳楼》尾联表达诗人想到国家战火不断而对国事的深切忧虑。

23.C 24.李诗:通过写洞庭湖迥远辽阔,大雁带走愁心,山峰街来好月等景象,营造了开阔渺远、豪放飘逸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登临岳阳楼所见景象的赞叹之情和遇赦返还的喜悦之情。

杜诗:通过写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冲裂,日月星辰漂浮在水中等景象,营造了雄伟磅礴、壮阔沉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四处漂泊的孤苦和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