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周易卦与_易经_

合集下载

初三传统文化_10_《易经_系辞》

初三传统文化_10_《易经_系辞》
二次备课
11、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12、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13、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与之,则伤之者至矣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经文分为"上经"、"下经"两部分。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组成。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重叠济变而来。每个卦画都有六行,爻分阴阳,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初三传统文化新授课教案
授课内容
易经·系辞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易经》,能够翻译本课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议、思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对《易经》中语句的翻译及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用形象的语言阐释抽象的哲理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法
教学中采用问题意识探究教学法;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二)学习《易经·系辞》二则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及文意,体会“言意之辩”的深奥哲学命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并举出几个立象尽意的例子)
例子:京剧以一当十,有无相生,不求真而求逼真,不求对事物的模仿而求神似。

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

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

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易经起源于西周朝代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智慧的源泉。

它是古代先贤们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道路进行思考、总结和归纳的成果。

易经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朝代,对于易经的起源以及演变过程,有着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源传说以及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易经起源于西周朝代的相关情况。

西周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实行封建制度、礼乐制度和庙堂祭祀制度著称。

在这个封建王朝,人们相信宇宙间存在着自然规律和人生道路的秩序,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和研究如何顺应这种秩序,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安宁和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易经应运而生。

关于易经的起源,有一些著名的传说与之相关。

其中最有名的一则传说就是东周时期伏羲所创造的八卦图。

相传,伏羲以观察日月星辰、动物行为以及人类社会现象等为基础,创造了八卦图,用以表达宇宙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这些八卦包含了阴阳、五行等元素,形成了易经的核心思想。

这个传说的确切可靠性无法考证,但其在易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西周朝代,易经的流传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

古代贵族对于自然和人生道路的研究常常与其统治和礼仪体系相结合,而易经的内容涉及天、地、人、神等多个方面,贵族们将其作为重要的智慧工具。

据史书记载,西周时期早期的圣贤们将易经的内容整理成书,并在王宫内进行教学与讲解。

易经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后世学者的不断传承与研究。

在春秋时期,易经开始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探索,儒家学派对于易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注解,开创了易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易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演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注解。

这些注解使得易经的理论更加丰富和成熟,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依据。

总结起来,易经起源于西周朝代,并在后来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得到迅猛发展的时期,易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

《周易》到底讲什么《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代哲学的基石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解释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运转、人类的行为伦理以及预测未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的主要内容以及《周易》的影响与意义。

一、《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追溯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这个时期,古代中国正处在诸侯争霸、国家衰落的动荡时期,人们渴望寻求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破解难题的方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易》应运而生。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命令总召公西华编纂历史,而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现了六十四卦的概念。

后来,国人用卜筮与卦辞相结合,形成了《周易》。

“易”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象征河流的“河川易水”。

因此,《周易》的字面意思是“用河川之流来解释人生的变化”。

二、《周易》的主要内容1. 卦与爻:《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卦与爻辞,它们是由阴阳、刚柔、乾坤等概念组合而成的。

每一个卦由六条爻组成,每一条爻由阴阳两个爻位构成。

卦与爻通过变化的形式表达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变化过程。

2. 卦辞与爻辞:《周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它们以简洁、深刻的文字阐述了卦象所代表的含义。

而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释,旨在指导人们在某种情况下应如何行动。

卦辞和爻辞的解读需要通过玄学理论和象数推演来理解。

3. 阴阳五行:《周易》中提出了阴阳与五行的概念,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

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即金、木、水、火、土。

阴阳与五行的理论为《周易》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和应用。

三、《周易》的影响与意义1. 宇宙观与生活哲学:《周易》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周易》的发展历史

《周易》的发展历史

《周易》的发展历史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

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
难。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

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

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

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

周易》成书过程考关于《周易》的创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司马迁、班固以为《周易》是文王所作。

[2] 汉以后学者(如孔颖达)认为《周易》作者是文王、周公,即《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

[3] 近代学者余永梁、顾颉刚持此说,但认为《周易》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

[4] 高亨先生也认为《周易》作于西周初年。

[5] 陈梦家、李镜池、宋祚胤以为作于西周末年;而廖平、皮锡瑞、陆侃如先生以为《周易》成书于春秋时期。

[6] 郭沫若先生以为《周易》的成书当在战国初年,作者是臂子弓。

[7]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先秦并无《周易》,其成书应在西汉昭、宣年间。

[8]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周易》成书于西汉的说法基本不成立。

出土文献对之已证实。

《晋书•束皙传》载:“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

”李学勤先生认为该墓确为襄王墓,他说:“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

这是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

” [9] 在战国晚期的墓穴中已经发现了与晋代《周易》文本相同的竹简,说明《周易》成书应在战国晚期之前。

其次,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周易》,除多见古今字、异体字外,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

[10] 上海楚简学术界已明确为战国简,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周易》文本。

[11] 该楚简的发现说明《周易》成书不晚于战国。

据现存文献,至少到春秋时期,占筮者在进行占筮活动时已有可资凭借的筮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 [12] 有学者指出:“这里分明是周史携书面文本传播,其中‘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显然为念诵文本语气。

” [13] 《左传》所载《周易》的书面文本形式已在诸侯间广为流传。

《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学号:33号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一、何为《周易》《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

《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

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

《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

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

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吉。

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

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吉。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大雁。

渐:进,登。

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周易是一本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变化之道”。

以下是周易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1. 商纣王与周文王:相传周易最早由周文王创作,他是商朝末年的君主。

文王利用周易的变卦原理,指导商纣王进行兵战,最终推翻了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2. 周公解梦:相传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他以聪明睿智而闻名。

有一次,周公在梦中得到了天神的启示,了解到梦境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把这些梦境的解释整理成《梦书》,成为后世解梦的重要参考。

3. 《易经》的传世:据说周文王创作的《易经》最初是记录在八卦图、六十四卦爻辞和象辞的竹简上。

后来,周文王葬于城外的陵墓,他的妃嫔们为纪念文王,将竹简埋在了墓地中。

数百年后,有一个名叫邹衍的人发现了竹简,并将《易经》的内容整理出来,使之传世。

4. 八卦图的传说:相传,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发现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变化都可通过八个天地之数和八种自然现象来表示。

于是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图,用于阐述宇宙的变化和人生的道理。

5. 周易的学习:相传周易用来指导君王治理国家、军事指挥以及个人修养。

古代君王、贵族和学者都会学习《易经》,以期获得智慧和预测未来。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示了《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指导国家政策和个人发展的经典著作,也是研究天文、地理、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易经学习心得感悟

易经学习心得感悟

易经学习心得感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范本、条据书信、自我鉴定、自我介绍、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document letters, self-evaluation, self-introduction, insight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易经学习心得感悟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

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浅谈《周易》“中正和谐”观念的认识内容摘要:⼈类的⼀切探索活动,破解未知,寻其规律,都是为⼈服务。

然⽽,⼈类的⼀切群体活动总结都可称之于⽂化,中正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特别是在《周易》书中随处可见,它与当代公平、公正相对应。

和谐是相互协调和睦,⼩到邻⾥⼈与⼈,⼤到国与国的和平共处的现实意义,传承阴阳互补共⽣为现代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的理论依据。

借⽤阴阳的辩证关系说明“时势位”理论认识来源于⽣活的总结,天⼈合⼀概念是⼈⽂哲理的理想追求,阐述中国⽂化,中国理念的哲理性。

通过对《周易》相关经⽂研究,分析古⼈对七⽇⼀周与“⼰⽇乃孚”、“中正和谐”等概念的认识及其中蕴含的对改⾰理念的认识。

关键词:中正和谐、天⼈合⼀、⼰⽇乃孚、时势位。

On the concept of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Book of Zhouyi(Author: Wang Jinlong an employee in Zhangjiakou Cigarette Factory of China Tobacco Group in Hebei Province)Email: zhang23298@Content Abstract:All human exploration activities, to explore the unknown, seek the law, are for the service for human being. However, the summary of all human group activities can be regarded as culture,“Zhongzheng” it is the Chinese ancient words, especially in the book of Zhouyi is everywhere, it related to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modern society. Harmony i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mall in the neighborhood, from man to man, great to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It inherits the symbiosis of yin and yang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i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mean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theory of "time, circumstances and position"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life.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the ideal pursuit of humane philosophy, to expounds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scriptures in Zhouyi,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Ji ri nai fu" and "zhongzheng and harmony" in the one week,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meaning in guiding social reforming.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nice greetings! I come from the grassroots, and glad to discuss with you the topic of " zhongzheng and harmony "here, if there is anything improper, welcome to point it out.尊敬的组委会领导,⼤家好!我来⾃基层,在此和⼤家探讨“中正和谐”这个话题,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

《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

-思想文化-《周易》经文与周礼之间的关系以中孚卦为考察对象□吕佳佳《易经》是西周时期的占筮之书,由六十四个卦象和解释卦象的卦爻辞组成。

由于经文过于精简,十分古奥,后人往往很难理解。

而作为反映殷周之际历史变迁的典籍,其中必然包含着西周时期的许多礼仪内容。

如何正确阐释《周易》经文中卦爻辞的涵义?如果不明周礼,许多卦爻辞的阐释便难明其真实意旨。

故而本文将以《周易》中的中孚卦为例,以礼释《易》,力图对其做出符合当时情境的合理解释。

一、《易经》与周礼关系之考证(一)《易经》的成书年代考《易经》原称《周易》,《周易》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注解、阐发。

考察《周易》与周礼之间的关系,确定《周易》的成书年代是十分必要的。

《周易》最早在《左传》及《周礼》这两部著作中就已提到,《左传》昭公二年曾记载晋国的韩宣子出使鲁国,在太史那里看到《易象》和《鲁春秋》,就感叹道:“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韩宣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制度完善的周礼来治理国家,周代才会如此兴盛,这也表明他认为《周易》同样是周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周易•系辞下》所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他认为《周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传》解经这三个阶段。

这个说法有其合理因素存在,《易经》的形成确实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时一人完成。

易学家们通过分析卦辞和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发现都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所以《易经》形成于殷末周初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

(二)《易经》与周礼内容之考察周代的礼制内容十分广泛,《周易》也在其中。

《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精选)

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

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

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大学国学之周易

大学国学之周易

大学国学之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王”。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和人类命运的经典著作,内容极为深奥,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宇宙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周易的背景、基本概念和应用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学习周易的意义和方法。

一、周易的背景周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起初只有当时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才能学习和使用。

到了汉代,周易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作为国学经典被列入儒家经典之一。

周易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来阐述宇宙的演化规律和人类的处世之道。

正是由于它对人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应当学习和研究周易。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1. 卦: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个卦,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

它们代表了宇宙中的各种状态和现象,如天、地、雷、风、水等。

每个卦都有卦辞,卦辞是对卦的象征意义和解释的描述。

2. 变:周易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变”,指的是六十四卦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变化。

通过观察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3. 阴阳:另一个基本概念是“阴阳”。

在周易中,阴阳是指事物本身或其特征的两种对立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

三、学习周易的意义1. 增加智慧:周易作为一种深奥的智慧体系,学习周易可以开拓思维,提高智慧。

通过研读卦辞和卦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2. 领悟人生哲理: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内心和外在的统一。

学习周易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 指导处世行事:周易主张“顺应自然”,提倡合理的自我调适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作为大学生,学习周易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明,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四、学习周易的方法1. 阅读经典:学习周易首先需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小过卦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了解易经的起源

小过卦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了解易经的起源

小过卦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了解易经的起源小过卦,作为易经中的一种卦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要了解易经的起源,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周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易经的传承。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

周朝时期,周武王姬发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建立了周朝,而后将政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旦是一个智慧卓越的人,他在治国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为了处理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他创建了许多制度和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了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预测文化遗产,被认为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都对应着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而其中的小过卦就是其中之一。

小过卦由上卦兑和下卦为过组成。

兑象征湖泽,过象征山地。

由此可见,小过卦的文化背景与自然界的山水地貌息息相关。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在易经中,小过卦被视为端正、中庸和合适的表征。

小过卦的形象也表达了难以穿越或跨越的意味。

在古代,人们常常把小过卦作为应对难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指南。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周公旦。

虽然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在周朝并非创新,但正是周公旦将这些卦象整理成为一部经典,使之成为后世研究和参考的基础。

多年以来,易经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经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许多学者和爱好者的研究和推崇。

总结起来,小过卦作为易经中的一个重要卦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周公旦,而小过卦则是其中之一。

通过对小过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易经的思想和传统,并借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易经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困难和挑战,成为更好的人。

深入研究易经,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易经》概论

《易经》概论

第一章《易经》概论第一节八卦与六十四卦一、八卦卦画冥鳴明銘命迷名盟卦名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卦象天地雷山火水泽风卦德健顺动止丽险悦入冥乾三连,鳴坤六断;明震仰盂,銘艮覆碗;命离中虚,迷坎中满;名兑上缺,盟巽下断。

二、六十四卦:乾滅坤免屯棉蒙綿需緬讼面师麺,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比摸小畜模兮履茂泰妄否孟;水地比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同人毛大有猛谦盲豫網随耗,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蛊蒙临儲观木兮噬嗑黙贲目;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剥杢复勿无妄餅大畜尤颐戻,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无妄山天大畜山雷颐大过籾坎貰离問三十备。

泽风大过咸悶恒紋遯門兮及大壮匁,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遯雷天大壮晋也与明夷冶家人夜睽爺;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蹇耶解野损弥益矢忽厄姤役萃約,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忽天风姤泽地萃升薬困訳井躍革靖鼎柳震薮继;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艮鑓渐愉归妹愈丰油旅癒巽諭,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兑輸涣唯节佑兮中孚優至;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小过勇既济友兼未济宥,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三、结构特点:1、阴阳爻——八卦——六十四卦对待统一《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384爻。

其中阳爻(—)192爻,阴爻( )192爻。

六十四卦由三画的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八卦共二十四爻,其中阳爻12爻,阴爻也12爻。

这样,阴爻( )、阳爻(—)构成了乾(冥)、坤(鳴)、震(明)、艮(銘)、坎(迷)、离(命)、兑(名)、巽(盟)八卦,八卦又构成了乾(滅)、坤(坤免)等六十四卦。

“易者,象也”,这种卦画结构显然蕴含着天地万物由阴阳构成的思想。

2、六十四卦的卦体:非覆即变变:6 乾坤颐戻大过籾坎离(上经)30-6=24÷2=12+6=18变:2中孚優小过勇(下经)34-2=32÷2=16+2=18变:8覆:56形式上不平衡而实质平衡:六十四卦两两相对,分为32组,如泰与否、谦与豫、剥与复、损与益。

轻松学《易经》:说卦传解读——论《易经》的核心机密:八卦的卦符、初象、卦德、卦名与类象(下)

轻松学《易经》:说卦传解读——论《易经》的核心机密:八卦的卦符、初象、卦德、卦名与类象(下)

轻松学《易经》:说卦传解读——论《易经》的核心机密:八卦的卦符、初象、卦德、卦名与类象(下)(接上篇)三、阐述八卦类象与古文字的关系八卦类象由初象和卦德所引申,还有因古文与卦符的关系而定。

本节同时也是对《周易·说卦传》的解读。

《周易·说卦传》(章节划分按朱熹《周易本义》):【第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第二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解读】《说卦传》第一章与第二章论述的是六画卦(别卦),与《系辞传》之说类似,而以下则是专论三画卦的八卦(经卦),以致人们普遍怀疑它是《系辞传》之文因错简而混入了《说卦传》。

但是熹平石经《周易》(梁丘易)已是如此,梁丘易可追溯到田王孙和杨何师徒,又帛书《衷》篇也是一二三章相连,可见这两章的确属于《说卦传》。

人们之所以想把《说卦传》第一章、第二章排除于《说卦传》之外,这是由于没有领悟其密义的缘故。

《周易》六十四个六画卦(别卦)的结构有两个系统:一是“因而重之”的重卦系统,二是“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

《说卦传》第一章是对《系辞传》大衍筮法一节的再延伸: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八卦而小成。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是指将八卦上下重叠为六画卦。

《系辞传》也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周易卜筮解读

周易卜筮解读

周易卜筮解读周易卜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卜卦术,通过占卜筮仗的投掷和解读卦象来预言未来的吉凶祸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周易卜筮的介绍和解读过程的详细说明,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卜卦术。

一、周易卜筮的起源和发展周易卜筮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一书,也称《易经》。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天地人事的观察和思考的总结,其中的卜卦术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人认为卜卦可以揭示未来的变化,引导人们的行为决策。

卜筮作为周易的一种运用方式,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人们使用龟甲或牛骨等动物的骨制成的卜筮筹来进行卜卦,投掷后根据卦象的组合来解读吉凶。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卜筮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卜筮的基本理论周易卜筮的基本理论包括卦象、爻辞和卜筮方法等。

卦象是指卜筮筹投掷后产生的卦的形象,它由爻的阴阳变化组合而成。

每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

爻辞是对卜筮筹所得卦象的解释和说明,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卦象的意义。

卜筮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三钱、六龟、九宫和周易六十四卦等。

其中以周易六十四卦最为著名。

周易六十四卦是由六爻所组成的卦,每个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征和含义。

通过投掷卜筮筹,可以得到不同的卦象,然后根据卦辞来解读吉凶祸福。

三、卜筮的解读过程卜筮的解读过程主要包括选择卦、解读卦象和应用卦象三个步骤。

首先需要根据卜筮的方法选择一个卦,即投掷卜筮筹后得到一个卦象。

然后,根据卦辞的解释和说明,理解卦象的含义和象征。

最后,将卦象的意义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给出相应的建议和预测。

在解读卦象时,需要注意卦象中各爻的阴阳属性和变动情况。

阴爻和阳爻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而爻的变动则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通过对阴阳爻的组合和变动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卦象所代表的事物的特点和趋势。

四、周易卜筮的应用价值周易卜筮作为古代的一种卜卦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易经读后感(通用10篇)

易经读后感(通用10篇)

易经读后感(通用10篇)易经读后感1《易经》,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到从小就有,陌生到对其一点也不了解,易经读书心得。

现在突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事物物都与《易经》相关,而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归于《易经》,真的感觉很奇妙。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

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广义的《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被介绍到西方。

我们知道《易经》里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辞跟爻辞,所谓算命其实是《易经》将世间所有情况统一归纳到六十四卦中去,每一卦为一个情景,然后对号入座,将你对应到某一卦中,再去详细分析该卦的卦辞。

这里先强调一下,六十四卦中除了谦卦之外,其他六十三卦都有阴阳两面,也就是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因为物极必反,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定。

先看一下六十四卦的由来,古云,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两仪生四象(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象生八卦(天,风,火,泽,地,雷,水,山),八卦再演绎成六十四卦,其实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分析每一个卦都应该将它分为上卦跟下卦两部分来看,例如乾卦,上下皆为天,为纯阳之卦,坤卦则为纯阴,但谦卦却是上卦为地,下卦为山,这就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想象一下为什么了,可以任意发挥,但是要能自圆其说,所以说为什么找不同的人算命算出来可能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可能算命先生会根据你的表述来判别,然后强硬地塞入卦辞里面,以示这是古人说的,来增强说服力。

易经介绍

易经介绍

易经介绍 《周易》即《易经 》,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 部分。

易经介绍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 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从本质上来讲, 《易经》 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 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 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释名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 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 而传部含 《文言》 、 《彖传》 上下、 《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 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 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英文中 The Book of Changes 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 ①: 指周普、 普遍, 即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东汉郑玄 《易论》 , 认为“ 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 《周语》等。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其起源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

一、周易的起源周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易经》最早的版本是《周易传》,据说是周文王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所编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传》逐渐发展为《易经》。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二、周易的发展周易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学者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解释方法。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有“象数学派”、“彖象学派”和“文言学派”。

这些学派对《易经》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使其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不仅是一部卜筮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哲学经典。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它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周易的应用领域周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卜筮和预测。

在古代,周易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医学、风水等领域。

《周易》中的“易经卦辞”和“爻辞”被用来解释天文、地理、人事等现象,并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至今,《易经》仍然是许多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五、周易的影响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易经》的思想和理念被广泛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并在当地的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起源与发展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无论是其起源的商周时期,还是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易都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经蛊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易经蛊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

易经蛊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易经蛊卦,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蛊卦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易经蛊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易经蛊卦在中国历史中的独特魅力。

一、易经蛊卦的起源易经蛊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周文王根据巫师的占卜,将自然现象和人事事件等归纳整理成了六十四卦,即蛊卦。

蛊卦通过符号与形象来代表具体事物,用以解释和揭示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变化规律。

这一成果后来被历代君主与学者紧密地结合到中国文化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易经蛊卦的发展历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易经蛊卦不断演化、发展。

在古代,易经蛊卦被广泛用于政治、兵法、医学、哲学等领域。

战国时期的孔子和他的门徒孟子,将易经蛊卦与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相结合,提出了“塑性”、“悟性”、“格物”等重要思想。

这种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程颢、程颐等理学家对易经蛊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易理大全”等理论,对卦象的解释和运用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这进一步促进了易经蛊卦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了当时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司马光的《易传》,及朱熹的《安卦》等重要著作,对易经蛊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研究。

这些著作不仅弘扬了易经蛊卦的思想,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易经蛊卦的文化传承易经蛊卦的文化传承自古至今,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首先,易经蛊卦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蛊卦的符号与形象,让人们能够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去体会宇宙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中的哲理。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哲学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其次,易经蛊卦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论西周易卦与《易经》董延寿史善刚中国易学史在经历了由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再到夏商时代的滥觞期之后,迨西周初期则呈现出甲骨易卦和金文易卦并蒂兴盛的璀璨局面;到了西周中后期,又出现了陶文易卦,特别是陶拍易卦的出现,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已从根本上解决。

这一切充分说明:《易经》一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怀胎”之后,到了西周中后期,正在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一、西周甲骨易卦自20世纪以来,从出土的殷墟甲骨文来看,其数量之巨大、年代之久远、影响之深广,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中之瑰宝。

殷商时代也因此被称为甲骨文的鼎盛阶段。

殊不知,到了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西周初期,甲骨文又出现了中兴局面。

而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其中的甲骨易卦。

西周初年,武王定都镐京,周公营建洛邑,都要先行占卜。

《诗经·大雅》中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说的是周武王选择镐京作为国都时,先要龟卜。

同样,周公营建洛邑时也要占卜。

《尚书·洛诰》中载:“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这是说周公为了安定民心,决定要在东方择地建都。

他先到黄河以北的黎水一带进行占卜,结果卜兆不吉。

然后他又选择到黄河以南、洛河以北、涧河以东、瀍河以西,即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占卜的结果是吉兆。

继而他又在瀍水以东的地方占卜,得到的结果亦复如是。

于是周公就在此建起了两座都邑:王城和成周城。

如今出土的西周甲骨易卦,最集中之地恰恰也就在周原一带(镐京)和洛阳(洛邑)两处。

1977年,陕西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时,发现了大批甲骨文。

其中卜甲一万六千七百余片,为龟的腹甲;卜骨三百余片,为牛的肩胛骨。

卜甲上的文字有六百余个,卜骨上尚未见到有文字。

(陕西周原考古队,1979年,第38页)从有字卜甲的内容上分类,大体有卜祭的,有卜告、卜年的,有卜田猎的,有卜征伐的,等等。

从这仅有的数百字易卦卜辞中,可以反映出早周社会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乃至宗教思想领域等所具有的基本特征:1.周人祭祀殷人的先帝文武帝乙,求佑于殷人的先帝太甲。

由此可确证周系殷的附属国。

同时亦可看出在宗教信仰上,早周时期没有取得最高祭司的地位,而仅限于祖先崇拜。

2.早周使用的依然是龟卜,未见有占筮。

这是沿用和继承了殷人的占卜之法。

3.从占卜的范围和内容来看,殷商是每事必卜,而且有丰富的卜辞内容和完整的卜辞结构;早周则侧重于对重大的政事、军事和农事进行卜问,其卜辞简约,结构不拘。

由此可以看出,周文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之中。

·82·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而又尚需深入考察的问题,这就是在该遗址中发现的所谓“异形字”。

这一问题曾使许多专家和学者困惑不已。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我们只要将其与殷墟甲骨易卦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它们的继承关系。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与此后的《周易》对照释名。

下面,我们将岐山凤雏遗址发现的易卦卜甲的数字符号,按照奇数是阳爻、偶数为阴爻的原则,对照《周易》,释出各卦之卦名。

(参见张政烺,第404页)·92·论西周易卦与《易经》·《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03···13论西周易卦与《易经》·《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23·该卜骨易卦中的三条卦辞,其意可概括为:明日是甲寅日,我要占卜禳“灾”,目的在于使我的疾病痊愈;如能得到祷祝,病即告愈;我现已卜禳,又加祷祝,敬祈疾病早愈。

此三条卦辞,层次分明,意思连贯,结构完整,构成一篇卜瘳短文,可谓难得的实占文辞例证。

综观该卜骨易卦,它与扶风齐家村出土的西周初期的卜骨易卦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就在于保持了数字重卦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以及它们自身所共同具有的“乃卜三龟”的卜法特点等。

然而它们的相异之处尤其不容忽视,这就是齐家村H90西周卜骨易卦是自殷周以来卜辞与卜卦(卦画符号)的首次有机结合。

有关专家将该卜骨易卦所产生之时代推断为西周中期晚段。

(陕西周原考古队,2003年,第9页)根据这一推断,我们就可以把西周时期所产生的数字易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迄今为止,出土文物中西周时期的具有六爻一卦的完整的数字重卦,多集中于西周早期,西周中后期较少发现。

从易卦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上来讲,西周初期及溯殷商时代,多见有用数字符号表达在甲骨、青铜、陶、石之上,但只见卜卦,未见卜辞。

也就是说,卜辞与卜卦是分离的。

到了西周早期晚段之周昭王时代出现的《中方鼎》铭文易卦,才第一次发现了将卜辞与卜卦一并镌刻在青铜器之上。

但在《中方鼎》易卦中,其卜辞与卜卦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层次亦不够分明,似有游离之嫌。

至西周中后期出现的齐家村H90卜骨易卦,则达到了卜辞与卜卦的完美结合。

数字易卦这一发展演变之轨迹,从一个侧面说明数字易卦到此行将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该卜骨易卦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它为数字易卦发展演变到《易经》创造和提供了某种先决条件。

二、西周金文易卦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当在殷商。

然而就青铜器铭文观之,殷代出土的彝器虽多,有铭文的则很少,即使有也很简单,有的只有两三个字,最长也不过五十字。

到了周代,有铭文的彝器达三千余件,而且铭文的字数也很长,如《毛公鼎》字数达四百九十七字之多。

西周金文多记载作器的原因,内容极其丰富,大事件亦多勒之于鼎彝。

因此,作为研究殷代历史的素材,需以甲骨文为主;而欲作为西周的信史,唯金文(彝铭)才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参见容庚、张维持,第80页)西周金文易卦,就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仍然集中在西周前期。

今按照奇数是阳爻、偶数为阴爻的原则,对照《周易》,列表释出其各卦之卦名:·33·论西周易卦与《易经》·《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43···53论西周易卦与《易经》·《哲学研究》2011年第12期63···73论西周易卦与《易经》由单卦(经卦)发展到重卦(别卦)后,多以“卜筮不过三”、“三人同卜”之记载和实例出现。

到了西周初期晚段之周昭王时代出现的《中方鼎》铭文易卦,开启了两卦一组的一个先例。

但那是上下纵行排列的结构形式。

而陶拍易卦则完全是按照《易经》上的结构形式,两卦一组,横行并列。

这一演变绝非偶然,它是数字易卦由一卦或三卦一组突变为两两一组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3.陶拍易卦是《易经》上的卦序结构达到成熟完善的一个标志。

今本《易经》的六十四卦,其卦序结构特点,孔颖达把它归结为八个字:“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孔颖达,第95页)所谓“二二相耦”,就是说两两相偶而各成一对。

对照陶拍易卦,《师》与《比》相偶成对,《小畜》与《履》相偶成对,《既济》与《未济》相偶成对。

再看“覆”。

“覆”就是卦画上下互倒。

对照陶拍上之易卦,《师》与《比》互覆,《小畜》与《履》互覆,《既济》与《未济》互覆。

由此看来,陶拍易卦不是与《易经》之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完全一致了吗?因此,陶拍易卦可以看作《易经》六十四卦卦序结构业已成熟的一个标志。

4.陶拍易卦是《易经》一书诞生前夜的一个历史明证。

数字易卦渐入突变期之后要发生一次质的变化,这里所说的质的变化,就是从数字易卦的发展演变到《易经》一书的创成。

其中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六十四卦卦序结构的确定。

这个条件西周初期还不具备,尽管那一时期出现了甲骨易卦和金文易卦的并蒂兴盛。

到了西周中期,此一条件还在酝酿、准备之中。

而西周晚期出现的陶拍易卦,则可反映出六十四卦卦序结构已经完全形成和确定,这就意味着《易经》一书的创成已经指日可待了。

作为《易经》的源头和胚胎,数字易卦走过了它五千年的漫长历程。

西周中期以降,数字易卦从其趋势来讲,正逐渐走向衰微,在数量上也大为减少,然而在质的变化上却不可等闲视之。

扶风齐家村出土的名为H90的卜骨易卦,使数字易卦第一次达到卜辞与卜卦的有机结合;同时,它也是《中方鼎》易卦的继承、演变和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西周晚期出现的陶拍易卦,其卦的排列顺序与《易经》完全一致。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传本《周易》那时业已存在”。

(李学勤,第5页)此话很有道理。

当然,《易经》成书尚需六十四卦两两一组各自卦名的产生和形成,六十四卦各卦卦辞和各爻爻辞的撰写和编就,以及整体思路的系统化和哲理化的创作过程等等。

然而单就此陶拍易卦而言,不仅又一次确证了《易经》一书乃渊源于发展演变达数千年之久的数字易卦,亦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易经》一书在西周中后期已进入了“分娩”的状态。

《易经》之源,寻寻觅觅,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大抵就是如此。

参考文献巴纳、张克裕,1978年:《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第8册。

曹玮,2002年:《陶拍上的数字卦研究》,载《文物》第11期。

2003年:《周原新出西周甲骨文研究》,载《考古与文物》第4期。

端方,1908年:《陶斋吉金录》,金陵书局。

古籍:《诗经》,《尚书》,《左传》。

孔颖达,1980年:《周易正义》,载《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

李学勤,2003年:《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载《周易研究》第5期。

梁诗正等:《西清古鉴》,乾隆二十年(1755年)内府刻本。

罗振玉,1983年:《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

(下转第56页)震慑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及西藏上层少数分裂分子,应该说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

除了边藏各地彭日升等部边军与民众的接应、配合,辛亥鼎革后全川民众的倾力支持,滇黔粤等内地省份的声势支持与出兵声援外,与尹昌衡采取了切合实际情况的用兵策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尹昌衡确实体现出其用兵之道有超乎同侪的精妙之处,而其经营川藏边地的靖边政策,亦终归为有识之士所欣赏和赞同,如识者有“尹昌衡的所作所为,不愧是一位有胆识的爱国将领”之论(陈家琎,第2页)。

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近代革命元勋和边疆能吏,尹昌衡以“全体达用”、“识几应物”为标示的军事哲学思想,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及其强健精神在近现代中国的深厚生命力。

由此可以说,辛亥志士、西征勇士、军事智士之誉,应该成为对近代风云人物尹昌衡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陈家琎,1993年:《西征纪略·序》,载《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线装本。

程泽湘,1914年:《评议川事宣言书》(1月18日),成都市档案馆,编号93-6-2617。

卢秀璋等编,2005年:《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1877—1919)》,中国藏学出版社。

任新建、何洁编,2010年:《尹昌衡西征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塔娜、喜饶尼玛,2010年:《尹昌衡西征评述》,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吴丰培辑、《西藏研究》编,1983年:《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