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探讨与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探讨与构建
发布时间:2021-05-10T16:10:47.3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3期作者:屈斌1袁畅2陈冬3和璐4
[导读] 企业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和现实生产力
屈斌1袁畅2陈冬3和璐4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
【摘要】企业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和现实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相融合的重要载体,企业要持续创新科技发展模式、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就需要建立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具备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的科技创新体系。

本文从识别科技创新关键核心管理要素、科技创新体系架构模式、科技创新体系评价指标等方面,提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评价和运维模式,为其它企业在新形势下建设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评价;
1 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已经取代传统发展动力,成为全球各国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和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但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发展需求。

构建基于创新、协同的生态科技体系,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内在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路径。

2 科技创新体系模式与构建
本论文通过构建形成一个目标统一、分工协作、高效协同,以“软实力”+“硬实力”为主要特征和内在价值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2.1 发挥“1”个战略管理统领作用
充分发挥战略统领作用,通过五年战略规划、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度经营重点计划等形式,实现企业长远目标与近期重点工作的高度耦合;厘清公司科技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坚守核心价值和发展目标,支持多层次的创新并创造协同效应,助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地位。

2.2 构筑“4”类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平台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聚政策资源,突出导向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二是构建以产品大数据平台为中心,实现数据驱动公司发展。

将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工艺、生产质量、检修售后等业务数据数字化、结构化,支持产品质量追溯与统计分析等。

三是构建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

按照“效益驱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专利、技术标准等在科技活动中应用,促进科技资源与成果的共享和积淀,着力提升科技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支撑质量。

四是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

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布局构建涵盖全球优势资源的创新生态圈,实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优势互补,有效支撑创新成果产业化。

2.3 优化“5”类创新载体
一是技术研究。

强化基础技术、共性技术与前瞻性技术项目的研究力度,全面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方法应用研究,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

二是产品研发。

聚焦绿色、高效、智能等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推进国家、省部级重大专项,重大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和能源装备领域系统、部件、器件产品的研发。

三是体制机制。

推行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按照项目阶段节点核对研发人员项目交付成果完成量,与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挂钩,提高了研发人员的自主性。

四是制度流程。

开展职能边界划分、业务边界划分、核心制度/流程修订和调整、部门定岗定编、信息化系统流程/权限/角色调整等工作,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五是智力资源。

提升科技队伍的建设,逐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带头人队伍,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吸引和培养高层技术人才,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

2.4 促进“4”类创新成果产出
一是知识产权。

实施专利战略规划与管理,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

二是技术标准。

深入研究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深入挖掘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标准的增长点,积极主导和参与上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标准的话语权。

三是科技奖励。

让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建立金点子、专利、标准和科技成果等一系列相关联的奖励机制,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依托轨道交通装备核心技术优势,将成熟先进的技术推广应用至新的能源装备市场领域,形成集关键部件、核心器件和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5 构建“1”套全面竞争力评价体系
聚焦公司中长期科技战略性能力发展,从创新体系、项目管理、工艺管理、精益研发四大维度入手,用一张“价值地图”将科技研发相关的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进行清晰拆分,从中遴选确定“过程性”和“结果性”的KPI核心评价指标。

从创新绩效、创新能力、创新管理三个方面切入,并组织对KPI指标落地的效果进行评价,推动实现切实的提升效果。

3 实施成效
3.1 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司已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人才梯队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吸引大批高学历、高能力的硕士生、博士后加盟公司。

联合外部优势资源,协同开展国家级、省级、中车级重大科研项目,加快核心技术掌握,提高市场竞争力。

3.2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专利管理。

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00余件。

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工作,共计申报PCT专利60余件,完成多件PCT专利的国家阶段申请工作。

二是技术标准。

累计主持和参加起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约1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80余项,行业标准50余项。

三是科技成果。

近五年累计获科技成果40余项,其中3项获铁道学会科技奖特等奖,6项获中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3科技产业化效果显著
掌握了轨道交通装备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形成集关键部件、核心器件和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为一体的产业价值链。

牵引电机型谱持
续完善,技术不断升级,产品覆盖15种型号高速动车组,11种型号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多型内燃机车和城轨车辆。

能源装备充分借鉴和应用引进技术,产品功率等级和品种数量不断提升。

风电产品形成了笼型、双馈和永磁(包括直驱和半直驱)三大主要系列;油田产品形成直流、交流变频两大主要系列,功率等级覆盖300kW~1600kW,涉及产品种类超过20个系列。

【参考文献】
[1] 唐永清,廖辉,张怀山,等.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模式研究[J].轻工科技,2019(01):124-125.
[2] 皮宗平,李旭东,夏太寿,等.企业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引擎[J].科教人才,2013(02):46-50.
[2] 皮宗平,李旭东,夏太寿,等.企业研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引擎[J].科教人才,2013(02):46-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