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四中2016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各民族联系加强,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表现: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经济: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度盛行;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商业繁荣,开通大运河,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文化:“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应用于军事使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临摹的范式;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唐诗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基本线索】
政治史部分:
(一)中央——三省六部制
1。

内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互相牵制,。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2.意义:①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二)地方—-①隋形成州县两级
②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
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
县之上的行政实体.(道州县制);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
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三)选官制度-—科举制
隋朝: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史部分
:曲辕犁、筒车;唐初继续均田制,但唐中后期瓦解
手工业:制瓷业-—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瓷器大量对外出口(瓷国)
商业:发展
1.原因:国家统一,大运河开通,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
2。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实行坊市制。

出现夜市
对外贸易:陆海丝绸之路兴盛,广州、泉州、宁波、杭
州、扬州等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文化史部分:
一、思想:儒学--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发展。

二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唐:雕版印刷《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唐初火药发明——《丹经》,唐末好药应用于战争
2、天文学:
僧一行、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
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3、文学艺术:
书法:草书——张旭、怀素—-狂放;楷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规范法度
绘画:吴道子(画圣)——天衣飞扬、满避风动,吴带当风——《送子天王图》
诗歌:代表:李白(诗仙):飘逸、豪放,浪漫,反映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杜甫(诗圣):浑厚深沉、忧国忧民,反映山河破败的社会
现实
白居易:通俗易懂、猛烈批判唐朝晚期政治黑暗,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戏曲: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 隋朝的历史地位: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②开创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为唐朝所沿用和进一步完善,并传往东亚各国,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④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吸收,使唐朝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例题: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
又有开拓创新。

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C )A。

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

府兵制、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2。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影响: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此后历朝沿用。

运行机制:
例题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B )
A。

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例题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B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例题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

唐诗繁荣的原因、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物质条件);②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基础);③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直接原因)。

代表诗人及作品、名句:
例题:“诗仙"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纵横开阖,而“诗圣"杜甫的诗风则凝重浑厚、沉
郁顿挫,这是因为( C )
A.两人性情不同,李白个性张杨,杜甫性格忧郁
B.李白出身于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李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意气风发,而杜甫不受重视,落落寡欢4. 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②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有利氛围;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增添了多民族色彩,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部分;④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魏晋文化).
特点: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世界领先;④泽被深远,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例题1:“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诗人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背景,这位书法家可能是( B )
A。

王羲之B。

张旭 C.颜真卿D。

柳公权
例题2:判断字体:
例题3: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期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
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 中外艺术的交融性(D )
C.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例题4:中国古代三大字体:
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 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

②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③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都因暴政二世而亡。

⑤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因而出现了
繁荣局面.
2.比较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例题1:“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B )
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 察举制
例题2:有学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传统中国的帝制为西史所未有,其独特
即在君主专制一切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巧妙结合。

”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
点的是( D )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例题3: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虽恰当的评价是( C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
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3。

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异同:
总统
国会最高法院
相同点:形式上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不同点:前者的本质是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4。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历史启示:
原因: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

②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江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⑤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过程: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经济中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特征:①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比较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
展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5。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原因:①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成果。

②隋唐(前期)统治者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③隋唐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支持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隋唐统治者大兴文治,发展科举,重视科技,健全教育体系。

⑤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①政治上: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②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③文化上:全面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历史进一步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②推动了东亚乃至亚、非、欧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朝鲜、日本),使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

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政治: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中央机构的成熟和完善.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标志着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崩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文化: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文化政策比较
开放,佛教变得中国化。

7。

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原因:①在国家统一,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出现;②都是由于农民起义推翻前朝迫使统治者吸取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③统治者调整政策;
④统治者励精图治和制度的革新;⑤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⑦科技进步;⑧以较为发展的前代为基础;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其中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⑤正确处理民族、对外关系,增进民族间、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⑥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⑦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同时并举.
近三年高考真题链接:
1.(2012安徽)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D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2。

(2012北京)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 )
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
3.(2012福建)《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C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4.(20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B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 (2012山东)《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
山脚),无问男
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
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B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2012上海)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
以祭拜孔子。

该规定最
可能出现在( B )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0世纪D.公元12世纪
7.(2012浙江)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
十万,同日陷长平”,证
唐代邯郸人口殷盛。

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
的典故。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D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8.(2013大纲全国卷)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
的州、唐代的道、宋代
的路.这体现出( A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9。

(2013福建)《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
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B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

(2013海南)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
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D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11.(2013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
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12。

(2013江苏)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
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
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3.(2013上海)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
民族是
A.匈奴B.吐蕃C.鲜卑D.女真( B )
14.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D )
A B C D
15。

(2013浙江)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
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
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C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16。

(2013重庆)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D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17.(2013重庆)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
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C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8。

(2014广东)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
分永业(国家授予
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B )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19。

(2014广西)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
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C )
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
20.(2014海南)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
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C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2014海南)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
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D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22。

(2014江苏)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
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
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23.(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
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C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4。

(2014山东)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C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25。

(2014上海)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 )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26.(2014上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27。

(2014四川)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C )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28.(2014重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
婚,出财会宾客,号
“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
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 B )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29.(2012广东)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
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什么?
科举制度;“究天理”
30。

(2012江苏)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