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九年级中考调研生物试卷(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市直学校2019年中考生物调研试卷(5月份)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无,植物细胞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B. 大树底下好乘凉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D. 杜鹃花与杜鹃鸟在结构层次上没有区别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和液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适应影响环境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①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⑥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4.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为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A正确;大树底下好乘凉属于生物影响环境,B正确;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C正确;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比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少了系统,因此杜鹃花与杜鹃鸟在结构层次上有区别,D错误;
【点睛】熟记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 下列实验操作与其目的对应错误的是()
A. 使用显微镜时,选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获得明亮视野
B.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分解时,37℃水浴﹣﹣模拟人体温度
C.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时,滴加碘液﹣﹣检验是否产生淀粉
D. 制作临时装片时,将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液滴﹣﹣防止损坏盖玻片
【答案】D
【解析】
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使用大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多,光线更亮;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为了不影响观察效果,应选用凹面镜,故A正确;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环境,应将试管放在37℃的水中,因为37℃是消化酶发挥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利于淀粉的分解,故B正确;在探究“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为验证绿叶在光下是否产生了淀粉,需要用碘液来验证,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故C正确;制作临时装片时,要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盖上,其目的是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故D错误。
故选D。
【XXX考点定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名师点睛】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人们根据淀粉的这一特性来鉴定淀粉的存在。
在制作临时装片是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
3.如图为光照充足条件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
B.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
C. 该过程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 农作物种植过密,光合作用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水分不足
【答案】C
【解析】
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①表示进去的气体是二氧化碳,②表示出来的气体是氧气,A错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B错误;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化学能的过程.因此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来自光能,C正确;如果过度密植,植物的枝叶会互相遮挡,其呼吸
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过多的被呼吸作用所消耗,所以会造成作物减产。
所以过度密植,作物的产量会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植物下部叶片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XXX考点定位】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名师点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4.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 侏儒症的病因是由于患者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D.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都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A错误;B、人的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的控制,B错误;C、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C错误;D、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D正确。
故选D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流程图可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正确的是
A. 空气一鼻腔一咽一喉一气管一支气管一肺
B. 声波一鼓膜一耳蜗一听小骨一听神经一听觉中枢
C. 血液一肾小球一肾小管一肾小囊一尿液
D. 光线一瞳孔一角膜一品状体一视网膜一视神经一视觉中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结合听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以及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进行解答。
【详解】
A.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正确。
B.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错误。
C、尿的形成过程是,血液由肾动脉流入入球小动脉,再由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再流经肾小管,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即:血液→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腔→肾小管→尿液,C错误。
D、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听觉和视觉的形成过程、尿液的形成过程。
6.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受精的鸟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胚盘
B. 植物的扦插、嫁接都属于无性生殖
C. 克隆羊多莉是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获得的
D. 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胚盘中含有细胞核,因此受精的鸟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胚盘,A正确;植物的扦插、嫁接,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都属于无性生殖,B正确;克隆羊多莉是通过无性生殖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有性生殖,C错误;马铃薯的块茎繁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属于无性生殖,D正确。
点睛:“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7.如图是人体某处血管结构和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为肾小球,则a内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
B. 若a内流静脉血,c内流动脉血,则b为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
C. 若c血管与a血管内的血液相比,尿素分子明显减少,则c内流静脉血
D. 若b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C内血液直接流回右心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由血流方向可以判断a为动脉血管,b为毛细血管,c为静脉血管。
【详解】若b表示肾小球,则a表示入球小动脉动脉,c表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球只对血液起到了过滤作用,而没有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血液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流的都是动脉血,A错误;若b为组织内的毛细血管,由于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所以a内应流动脉血,c内流静脉血,B错误;肾动脉进入肾脏后经过反复分支形成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肾小球,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又在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外面,这些毛细血管又汇集成肾静脉;血液在沿这条路线流经肾脏时,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从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尿素等废物减少;因此若c处尿素浓度降低,则c是肾静脉,内流静脉血,C正确;若b表示肺,则a是肺动脉,c是肺静脉,则血液由肺静脉直接流回左心房,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记住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静脉。
8.无花果有红色和黄色之分,如果红色由显性基因(T)控制,现用两种红色无花果进行杂交实验,其子代中红色无花果数目为1511枚,黄色无花果数目为508枚,则实验亲代的基因型分别为
A. TT TT
B. TT Tt
C. Tt TT
D. Tt Tt
【答案】D
【解析】
如果用T来表示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t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两种红果杂交,子代才出现红色、黄色不同的性状,在子代中出现不同的性状属于隐性性状,因此黄色是隐性性状,子代红色的基因组成TT或Tt,亲代红果的基因组成全部为Tt,图解如下:
D 正确。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现代长颈鹿颈很长,按达尔文观点,其原因是,颈短的个体被淘汰,颈长的个体被保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化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C. 陆生生物一定比水生生物具有更复杂的结构
D. 哺乳动物一般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3)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等特征。
【详解】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前肢长和前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前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前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前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因此长颈鹿的长颈和高前肢的形成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 正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B 正确;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但是陆生生物不一定比水生生物结构更复杂,如陆生的蛇属于爬行动物,而水生的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就比蛇的结构复杂高等,C 错误;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4000多种,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
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大脑发达等特征,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化石的分布规律,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10.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
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引起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原体B. 细菌,病毒等在传染病中属于病原体,在免疫学中属于抗原C. 抗体是在淋巴细胞刺激下由抗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D. 疫苗能杀死病原体,所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答案】B 【解析】【分析】(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
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2)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3)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
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4)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A错误;细菌,病毒等是引起患病的因素,在传染病中属于病原体,在免疫学中属于抗原,B正确;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因此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C错误;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对侵入的病原体起到防护作用,并不是疫苗杀死病原体,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抗原、抗体的概念、理解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二、填空题
11.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总能让我们垂涎欲滴,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理过程①②③,属于简单(非条件)反射的是__(填序号)。
(2)胃液中的胃酸具有杀菌作用,这属于__免疫。
(3)当我们吃太多咸的食物后,感到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__(填“增强”或“减弱”)。
(4)图中A是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的消化液,它是由__分泌的。
(5)食物消化后的产物通过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的__来运输。
【答案】(1). ③(2). 非特异性(3). 增强(4). 肝脏(5). 血浆
【解析】
【分析】
(1)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1)图中生理过程①②③,③吃到食物分泌胰液,属于简单反射,而①看到食物和②闻到香味属于复杂反射。
(2)胃液中的胃酸具有杀菌作用,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当我们吃太多咸的食物后,感到口渴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时,由于无机盐增加了,体内水少了,所以肾脏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增强。
(4)图中A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的消化液,它是由肝脏分泌的。
(5)食物消化后的产物通过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中的血浆来运输。
【点睛】解题
的关键是知道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以及人体的三道防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