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斑腿蝗科属级阶元区系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中国野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中国野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2f33881bf18583d04964590b.png)
Mu .Na . Hi .(E t ). , 1( :2 8 h n ,18 ,
Aei od a fo rd ie r m YGS N Re in S go s, 1 7; Zh n 3 e g, 193, 9
Ac i x n my 7 rt o o : 2; Yi a n,Sh e Yi 1 9 i t n, 9 6,A S n ny c y o mi
维普资讯
昆 虫 学 报 A t E t o g aS i ,M y20 , 0 5 : 0 —5 1 c n m l i i c a o o c n a a 0 7 5 ( ) 5 8 1
IS 4 46 9 S N 0 5 —2 6
中国野 蝗 属 的分 类研 究 及 一新 种 记 述
中 图分 类号 : 9 9 2 Q6 .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5 —2 6 2 0 ) 50 0 — 4 0 46 9 ( 0 7 0 —5 80 4
A a o o i t d n t e s F lv r f o i a. t e c i to s t x n m c su y o he g nu r Bo i a r m Ch n wih d s rp i n
新 增 种类 发表 , 直到 18 9 3年尤其 儆 及 黎 天 山报 道 了
产 自广 西 龙 州 的 二 班 野蝗 r iauir i Y u e m cloms o t b f
Caao u f Grsh p r a d h i Ale o te tl g e o a s o pes n T er l s f h W ol i r d
( to t a C ei r ,2 2; Jag t Z eg 19 , Or pe : alea) 9 h r f i e h n , 9 8 n
中国束颈蝗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
![中国束颈蝗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斑翅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8ee60500bb68a98271fefa20.png)
种 及 和布 克萨 尔束 颈 蝗 S hn o ou o o s rn i Z e ge n新 发 现 的 雄 性 , p ig n tsh b kae ss h n tRe
现 记述 如下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于 陕西 师 范 大 学 动 物 研 究 所 昆虫 标 本 室 。 1 平 缘 束 颈蝗 S hn o o u lbma gn s . p ig n t s a i r ii ,新 种 ( 1 9 g 图 ~) 雄 性 :体 小 型 。头 大 , 略 短 于 前 胸 背 板 ;头 顶 较 宽 , 向前 倾 斜 , 前 缘 平 直 ,侧 缘 隆线 明显 , 中央 略 凹 陷 ;侧 面 观 ,头 顶 与 颜 面 部 形 成 圆形 , 颜 面 隆起 较 平 ,在 触
维普资讯
品tom分 axonom ia ot 其学狂 In  ̄
中 国 束颈 蝗 属 二 新 种 记 述
( 翅 目 : 翅 蝗科 ) 直 斑
郑哲 民 ,杨 亮 ,张 陵 ,王 延峰 2
( . 西 师范 大学 动物 研究 所 ,陕西 西 安 70 6 ; 1陕 1 0 2 2 延 安大 学生 命科 学 院,陕 西 延安 7 6 0 ) . 10 0
外 首 次 记 录 新 发 现 的 和 布 克 萨 尔 束 颈 蝗 S hn o ou o o s rn i,Z e g e p ig n ts h b ka e ss h n t R n的 雄 性 。 模 式 标 本 保 存 于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动 物 研 究 所 昆 虫 标 本 室 。 e
角 之 间部 分 具有 1短 纵 隆线 ,在 中 央单 眼 处 略 凹 陷 ,侧 缘 在 触 角 之 间部 分 较 狭 , 中
央 单 眼 处 略 扩 大 ,在 中 央 单 眼 下 明 显 收 缩 , 向 下 渐 扩 大 , 直 达 唇 基 ; 头 侧 窝 三 角 形 ;颜 面 侧 隆线 略弯 曲。触 角 丝 状 ,超 过 前 胸 背 板 后缘 , 中 段 一 节 的 长 度 为 宽度 的 25 30倍 。复 眼 卵 形 ,纵 径 为 横 径 的 14倍 , 为 眼 下沟 长 度 的 16倍 。前 胸 背 板 在 .~ . . . 沟 前 区 部分 较 缩 狭 , 前 缘 呈 钝 角 形 突 出 ,后 缘 宽钝 角 形 ; 前 胸 背 板 中隆 线 在 前 横 沟 前 部 分 明 显 隆起 , 呈 小 片 状 ,侧 面 观 明显 高 出于 沟 后 区 部 分 , 中隆 线 在 前 横 沟 与 后
中国台湾秃蝗亚科一新属四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英文)
![中国台湾秃蝗亚科一新属四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badd7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f.png)
:;1*('%*$ J="aE"=<D4$+9'B+2($ E"=@=BI@7=> KB<'="aD#"A8"D! +7174$+9'B+2($ ;:?+?1(';$ D#@ =BI@! 4$+9'B+2($ 02+10+D#@=BI@! 4$+9'B+2($ "0']+D#@=BI@7=> 4$+9'B+2($ &+*;+#+C+$ D#@=BI@BK$;" D<&K7%89FRB>8D%8=7"7'">"DA'8&"> K'B%M78a7=! C;8=7@M;"="aE"=<D4$+9'B+2($ E"=@=BI@8DD8%897' $B,+&'9'B+2($ C;7=E! *.+)! &<$>8KK"'DK'B%$;"97$$"'&F;8=> %7'E8= BK#'B=B$<%a8$;B<$;B99Ba8= $;" %8>>9"! %">87= U""9BK#'B=B$<%8=I8D8&9"8= #'B:B=77=> I"D$8E8798= %"$7:B=7@M;"="aE"=<D8D79DB D8%897'$BN+$'9'B+2($ _;"=E! *..)! &<$>8KK"'DK'B% $;"97$$"'&F97$"'799B&"DBK%"$7D$"'=<% =B$ AB=$8E<B<D8= %79"@M;"="aD#"A8"D47;:?+?1(';$ D#@=BI@>8KK"'DK'B%$;"B$;"'AB=E"="'8AD#"A8"D&F ;8=> K"%B'7'"> B= 8=="'D8>"7=> I"=$'79D8>"@M;"="aD#"A8"D4702+10+D#@=BI@>8KK"'DK'B%$;"B$;"' AB<E"="'8AD#"A8"D&F#BD$BA<97'&97AU &7=> 8=I8D8&9"@M;"="aD#"A8"D47"0']+D#@=BI@8D7998"> $B47 ;:?+?1(';$ D#@=BI@! &<$>8KK"'DK'B%$;"97$$"'&F;8=> K"%B'7a8$;B<$'"> B= 8=="'7=> 9Ba"'D8>"D@M;" 47&+*;+#+C+$ D#@=BI@8DD8%897'$B47"0']+D#@=BI@! &<$>8KK"'DK'B% $;"97$$"'&F#'B=B$<% a8$;B<$ &97AU 9B=E8$<>8=79D$'8#"79B=E%">87= U""97=> $"E%8=7F"99Ba8D; &'Ba=! a8$;B<$&97AU D$'8#"@M;"$F#" D#"A8%"=D7'">"#BD8$"> 8= $;"17$8B=79L<D"<%BK17$<'79!A8"=A"" 1L1!# ! M78A;<=E7=> $;"0=D$8$<$" BK6=$B%B9BEF! M78a7= ^=8I"'D8$F! M78&"8! M78a7=! C;8=7! '"D#"A$8I"9F@ <$2 ="(.1$ W'$;B#$"'7% JA'8>B8>"7% C7$7=$B#8>7"% 4$+9'B+2($% ="aE"=<D% ="aD#"A8"D% C;8=7
中国斑腿蝗科昆虫系统学研究进展
![中国斑腿蝗科昆虫系统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24d110452ea551810a6875b.png)
蝗虫的蝗卵 、 前肠形 l等内部结构 , 5 ] 精子[、
精小管[ 、 引 雄性外生殖器[ 、 8 雌性下生殖板[等超 l 。 ]
腿 蝗 科 ( aa tp a ) 属 于 节 肢 动 物 门 C tno i e 隶 d
( r rp d ) 昆 虫 纲 (net ) 直 翅 目 ( 卜 A t ooa , h Isc , a O to tr ) h pea ,蝗 亚 目 ( alea ,蝗 总 科 C efr ) i
维普资讯
马
兰: 中国斑腿蝗科昆虫系统学研究进展
-8 7・
带、 染核仁组 成 区( R) 银 NO 定位等 带型分析方 蝗科稻蝗属和蔗蝗属 6 种类 的进化关 系, 现上 发 法。 目前这些方法在蝗虫 中应用很广泛 , 值得一提 述两属相互独立, 在稻蝗属 中, 中华稻蝗与山稻蝗
同程度的灾害 。 长期以来, 科学工作者为阐明现存 蝗虫的生物学特性 , 寻求有害蝗虫的防治对策 , 不
断深入地进行蝗虫基础理论研究, 其中包括蝗虫
系统学研究。
1 斑腿蝗科概况
斑腿蝗科 昆虫 比较原始 , sh n o Mi ek 推测 一 c 些种类在 白垩纪就 出现了 , 个别最原始 的代表可 能出现在侏罗纪期间。黄春梅和成新跃(99 ̄ 19 )
元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路线具有重要的意 义 , 2 世纪 8 年代开始 , 从 o o 我国学者开始系统地 对蝗总科昆虫进行细胞分类学研究 。常用的方法 包括早期的染色体 核型分析 以及后来 发展 的 C
作者简介:  ̄ (9o , 陕西大荔人, - .18一)女, - 6 硕士研究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教学部教师 , 从事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工
究, 其中包括蝗 虫系统 学研 究至关重要 。主要对斑腿蝗科进行简要 介绍 , 并从形 态学、 细胞分类 学、 分子
中国云南勐腊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
![中国云南勐腊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e70c2dfef90f76c661371ae3.png)
Me n gl ac r i s z h e n gi Li et Xu。 s p. n 细 , 顶 尖且 略 内弯 曲 , 不 到 达
肛上 板顶 端 。下生 殖板 粗短 , 锥形 , 侧扁 , 顶尖 , 腹 面
s p . n o v . , 新 种近似于斑腿勐腊蝗 Me n g l a c r i s ma c u l a t a J i a n g e t Z h e n g , 1 9 9 4 , 主要 区别为 :1 ) 体形 较小 ;2 ) 颜 面 隆起全长具浅 的纵 沟 ; 3 ) 后足股节 下膝侧 片顶端锐角形 ; 4 ) 雌性触角 中段 1 节长度为宽度 的 3 . 1 倍 ;5 ) 阳具基
中 国云 南勐 腊 蝗 属 1 新 种 记述 ( 直 翅 目 :斑 腿 蝗 科 )
李 晓东 许 升全 邓 维 安
1 . 河池学院化学与生命科 学系, 宜州 5 4 6 3 0 0 ; 2 . 陕西师 范大学动物研 究所 , 西安 7 1 0 0 6 2
摘要
记述云南省普洱 市菜 阳河 自然保护 区的勐腊 蝗属 1新种 : 郑 氏勐腊蝗 Me n g l a c r i s z h e n g i L i e t Xu ,
背片较弯 , 锚状突位于前突 的顶部 , 阳具复合体色带表皮 内突较短 。模 式标本保存 于陕 西师 范大学动 物研究所
标本室 。
关键词
直翅 目; 斑腿蝗科 ; 勐腊蝗属 ;新种 ;中国 Q 9 6 9 .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2 4 2 1 ( 2 0 1 3 ) 0 6 — 0 4 3 — 0 3
基部 深 凹 。
雄性 : 体小 型 , 密 具 皱 纹 和 刻 点 。头 顶 突 出且
云南省斑腿蝗科一新种记述(直翅目)
![云南省斑腿蝗科一新种记述(直翅目)](https://img.taocdn.com/s3/m/d713249edd88d0d232d46a07.png)
1 .头 、 前 胸 背 板 背 面 (e d a d po o u h a n r n tm,d ra ve ;2 os l iw) .头 、 前 胸 背 板 侧 面 (e d a dp o ou h a n rn tm,ltrl aea
ve ; . 性 腹 端 腹 面 ( tr n l , e ta v e iw) 3 雌 早, e mi ai v n r l iw) a
收 稿 日期 : 2 0 .9 1 0 7 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维普资讯
2 0 年 3月 08
郑 哲 民等 : 云 南 省 斑 腿 蝗 科 一 新 种 记 述
5
在 复 眼下 侧 具 1黑 色 斜 纹 ;前 胸 背 板 侧 片 下 半 部 黄 色 , 自中横 沟 处 有 黑 纹 将 黄 色 部
拟 三 齿 卵 翅 蝗 C ra d id nod s 新 种 ( 1 3 ay n at o o tie, r 图 — ) 雌 性 :体 中小 型 。头 大 ,略 短 于 前 胸 背 板 ; 头 项 宽 短 ,突 出于 复 眼 之 前 ,前 缘 宽弧 形 , 在 复 眼 前 最 宽 处 为 头顶 长 的 30 倍 , 头 顶 在 复 眼 间 的 宽度 约 为 颜 面 隆起 .0
维普资讯
品多分 axonom ia 学狂 ]I om ot  ̄ nt
V 13 , . o. 0 No I
Mac , 0 8 rh 2 0
云 南 省 斑 腿 蝗 科 一 新 种 记 述
( 翅 目) 直
郑哲 民,奚耕 思
( 陕西师 范大 学动 物研 究所 , 陕西 西 安 7 0 6 ) 1 0 2
柱 形 ,端 部 不扩 大 ,外 侧 具 刺 7 8个 , 内侧 具 刺 9个 ( 括 内外 端 刺 );后 足 跗 节  ̄ 包 第 3节 长 度 为 第 1 、2节 之 和 。爪 间 中 垫 大 ,超 过爪 长之 一 半 。鼓 膜 器 大 ,孔 卵 圆 形 。尾 须 锥 形 ,顶 尖 。肛 上 板 三 角 形 , 中央 具 宽 纵沟 ,中 部 具横 脊 。下 生 殖 板 长 略
中国斑腿蝗科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中国斑腿蝗科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https://img.taocdn.com/s3/m/47a8afd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6.png)
中国斑腿蝗科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刘志伟;印象初
【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
【年(卷),期】1988(0)Z2
【摘要】1984年7—8月,第一作者曾到湖南月岩自然保护区采集标本,经鉴定发现斑腿蝗科一新种,现描述如下。
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西宁。
南岭杜蝗Toacris nanlingensis,新种(图1,2) 雄性:体中等大小。
头短于前胸背板。
头顶较突出,在复眼之前的最宽处与其长近乎相等。
颜面倾斜,颜面隆起直达唇基;两侧缘隆线在中单眼处微向外扩张;
【总页数】2页(P299-300)
【关键词】斑腿蝗科;月岩;湖南;后足胫节;肛上板;后胸腹板;前胸背板;股节;腿节【作者】刘志伟;印象初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
【相关文献】
1.中国切翅蝗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印象初;叶保华;印展
2.中国野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郑哲民;谢令德
3.中国外斑腿蝗属两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斑腿蝗亚科) [J], 曹成全;印象初
4.江西省蹦蝗属一新种记述 (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梁铬球;贾凤龙;谢委才;吴金火;陈晖
5.湖南省佯越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郑哲民;傅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黄脊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蝗总科:斑腿蝗科)
![中国黄脊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蝗总科: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063397f7c8d376eeaeaa3115.png)
Ptg aa a属 为 U ao12 n vr 93年所建 立 的 , v 当时 以 Gyl Lcs )Sci t oaso ,73为属 模 式 种 . rls(out uc cu Jhnsn 16 u a n s Wie e13 lms 9 0年将 分 布于 爪 哇 、 罗 洲 的 Cr cnhciltcriSrie 13 l 婆 yt atar ueon evl ,89转 入 黄 脊 蝗 属 中 ; ene a s i s l R h t R h 9 1年发 表 了 P tnaai, en14 aag v 分布 于菲 律宾 ; shnk 15 s Mise o9 1年将 分布 于 日本 、 国的 C r cnhci . t 中 yt atar a s
poiaWa e,80 Cr cn ar p muiaSr l ,89 5 r m l r17 ;yt at c s t fs t e ie13 等 种都转入黄脊蝗属 中: x k a h i e e a vl s 黄春梅于 18 92年 发表 了分 布于 广西桂 林 的 P tnaai r ; 道 英 于 18 aag pc c 毕 ea 95年发 表 了分 布 于西 藏 墨 脱 的 P tnah ml ; aag u is至 i 此 , 脊蝗属 一共 有 1 种 , 中在 中 国分 布 的有 4种 . 者 等在研 究 中 国黄脊 蝗属 时 , 记载 5种 , 中有 一 黄 1 其 作 共 其
摘
要: 系统地研 究 了分 布 于 中 国黄 脊蝗 属 P t g aa a种 类共 计有 5种 , 中有 一新 种 , 尾黄 脊 蝗 P tna n 其 短 a g a
bahcr p n v. 中记述 了每个种的 引证和分布地 区, 附有分种检 索表. rcyec s.o . 文 a 并 模式标本保存 于西 南林 学院保护 生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部分序列的中国斑腿蝗科部分属种系统发育研究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部分序列的中国斑腿蝗科部分属种系统发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59033b3968011ca3009174.png)
采 用 CutlX . lsa 18软件 对所 得 序 列进 行 比对 ,各序 列 的长 度均取 5 5 8 b ,将 比对结果输入 M G . p EA 50软件 包 进行 序列 组成分 析和 系统 发 育分析 ,
分 别 采 用 最 大 似 然 法 ( a i u ie M xm m Lk. 1ho ,L 、 接 法 (e gb rJ i ig iodM )邻 N ih o onn。 N ) 最 大 简 约 法 ( a i u asm . J和 M x m m Prio
科 (c iod a中最大 的科 , 国 已知 A rd ie ) 我
9 5属 3 5 叫。近 年 来 , 者 们 试 图 从 3种 学
分子水平探讨 其不 同阶层 的系统发育 关系并取 得了一定 的进展口 。 线粒体 DA m D A 具有严格的母 N (tN ) 系遗传 以及较 快的进化速度和 高突变
统树 。 果显示 : 结 凸额 蝗 属 、 纹蝗 属 与 其 它 各 属 关 系较 远 ; 翅 蝗 与 南 方 十 字 蝗 关 系较 近 ; 黑 斜
Ph l e tc y og ne i An lss f ay i o Sp c e n n r fC — e isa d Ge e a o a
CO¨Ge e n
MA , ( e a met f r et n I a D p r n o o c Ma- l t Pj
a e n ,S a n iRa i &T Un v r i g me t h a x d o V i e s -
越北胸斑蝗 与广 东斜翅蝗和 大斜 翅蝗 关 系 近 ; 角胸 斑蝗与奇冠蝗 关 系较近 ; 较 异 切翅蝗 亚
农业灾害研究 2 1 。( 3 : 1 1 0 2 20 ) 1 — 3
我国斑腿蝗科四瓣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
![我国斑腿蝗科四瓣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https://img.taocdn.com/s3/m/3532d7de360cba1aa811da4a.png)
位 于 背 板 偏 后 处 , 前 区 的长 度 为 沟 后 区长 的 1 2 沟 .5倍 ; 片 长 略 大 于 高 , 缘 在 中 部 向 前 升 侧 下 起 , 下 角 钝 圆形 , 下 角 直 角 形 . 胸 腹板 突 圆 锥 形 . 前 后 前 中胸 腹板 侧 叶 近 方 形 , 隔较 宽 , 长 度 中 其 为 宽 度 的 2倍 . 胸 腹 板 侧 叶分 开 . 翅 较 短 , 到 达 后 足 股 节 膝 部 . 足 股 节 匀 称 , 为 宽 的 后 前 刚 后 长
1 2 雄 性 .
未知 .
体长 : 5 5 6mm; 旱3 . ~3 前胸 背板 长 t . ~1 ll前 翅 长 : 旱9 5 0nI; T 旱 2 . -2 6 5 7mm; 足 股 节 长 : 5 2 . l 1 后 早2 - 5 2nI . T 正模 旱, 副模 旱, 广西 : 融水 ( 元宝 山 泗 涧 山九仁 )5 0m,0 1 8 ,0 2 0 . . 0 3 , 国芳 采 . 1蒋
维普资讯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期
郑哲 民 等 : 国斑腿 蝗科 四新 种记 述 ( 翅 目: 总科 ) 我 直 蝗
9 1
齿最大 , 中间 各 具 2小 齿 . 生 殖 板 腹 面 中 央具 2隆脊 , 下 隆脊 端 部 刺 状 ,
隆脊 间凹陷. 体黄绿 色. 黑色眼后 带 . 翅褐 色 . 足股节 黄绿 色 , 部 黑 色 . 具 前 后 膝 后足胫节黄绿色 , 部黑色 . 基
3齿 . 生 殖 板 长 略 大 于 宽 , 部 较 狭 , 下 基 中部 扩 大 , 缘 突 出 , 具 8齿 , 央 2齿 较 大 , 面 2 后 上 中 侧
收 稿 日期 :0 11—7 2 0 —21
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https://img.taocdn.com/s3/m/20047e85551810a6f524867c.png)
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Conophyminae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镌瓣亚目Caelif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其显著特征为身体完全无翅,后足股节上侧之中隆线平滑,缺细齿,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山地、高原地区。
对于该亚科的研究相对较晚,直到1975年该亚科的分类地位才被Dirsh确立,且研究相对较少,更缺乏系统地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现有标本、模式标本照片和大量文献资料,首次对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进行了系统学研究。
本论文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分为5章。
第1章对裸蝗亚科的分类地位、分类历史、分类研究概况及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概括总结。
第2章结合彩照和插图详细介绍了裸蝗亚科昆虫的形态特征,这是分类的基础;第3章在比较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标本和资料的统计分析,查明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25属189种,其中包括2新属1新种——原无翅蝗属Eozubovskya gen. nov.和贵州蝗属Guizhouacris Yin & Li,2006、夏氏贵州蝗Guizhouacrisxiai Yin&Li,2006。
裸蝗类群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身体结构发生了适应性进化:翅消失,鼓膜器也在有些类群退化、甚至缺失,体型小型化,跗节中垫变大等。
基于鼓膜器进化方向可以推断:裸蝗亚科鼓膜器发达的类群为原始类群,鼓膜器退化很小、刚刚可见为进化类群,鼓膜器完全消失为最进化的类群。
第4章通过选用34个性状,首次对欧亚大陆裸蝗亚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支序分析,结果表明裸蝗亚科为一单系群,各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整体上与进化分类学研究结论一致。
第5章从裸蝗亚科昆虫区系及地理分布特点出发,探讨了裸蝗亚科在欧亚大陆地理分布区的分布特征和组成特点,结果认为:欧亚大陆裸蝗亚科区系成分中古北区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已知属、种的80.0%和92.1%;东洋区成分少,分别占已知属、种的20.0%和7.9%。
中国蝗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
![中国蝗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0d6cd4551810a6f5248644.png)
中国蝗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1.支序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和对中国蝗总科昆虫进行支序系统学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支序生物地理学(Cladistic Biogeography)是在支序系统学(Cladistics)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历史生物地理学(Historical Biogeography)研究方法。
由于该方法是在研究现在生物物种系统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来分析生物地理分布的演化过程,重建生物地理历史过程。
它是基于严格的逻辑和计算过程,所以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它与现在的生物地理区划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对生物地理区域关系的研究是基于生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而不是区域间生物分布种类和格局的异同。
从60年代产生支序系统学的思想产生到现在,支序生物地理学的方法随着他的发展而发展,经过了以下几种方法的进化:①累进原则(The progression rule)、②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Vicariance biogeography)Rosen 1976年的方法、③删减区域支序图法(Reduced area cladogram)Platnick and Nelson 1978年的方法、④祖先种的地图法(Ancestral species maps)(Wiley的方法1950,1981)⑤组成成分分析(组元分析)Component analysis Humphries(1956)、⑥Brook的简约分析方法(Brooks parsimony analysis)、⑦量化的组成成分分析(Quantification of component analysis)和⑧特有性的简约性分析(Parsimonyanalysis of Endemicity)。
⑤-⑧为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其中⑤和⑥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并且最常用到。
⑦由于要求的系统发育研究较多,应用较少。
⑧适用于系统发育关系不太清楚的类群。
四川及重庆地区蝗虫的新属和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四川及重庆地区蝗虫的新属和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d10628f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8.png)
四川及重庆地区蝗虫的新属和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
科)
郑哲民;石福明
【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
【年(卷),期】1998(20)3
【摘要】本文记述采自四川青城山及重庆缙云山蝗虫1新属2新种,即斑腿蝗科
的隆背蝗属Gibbitergum,gen.nov.;青城山隆背蝗Gibbitergumqingchengshanensis,sp.nov.及红角腹露蝗Fruhstorferiolarubicornis,sp.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总页数】5页(P163-167)
【关键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新属;新种;中国
【作者】郑哲民;石福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65.1
【相关文献】
1.中国台湾尼蝗属三新种及种检索表(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 [J], 印象初;叶保华;党琰
2.中国台湾蹦蝗属三新种及种检索表(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 [J], 印象初;叶保华;印展
3.中国辽秃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 [J], 印象初;陈珍珍;印展
4.中国外斑腿蝗属两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斑腿蝗亚科) [J], 曹成全;印象初
5.四川省小蹦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郑哲民;陈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f8e4910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d.png)
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毛本勇;欧晓红
【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
【年(卷),期】2000(22)3
【摘要】记述采自云南西部蝗虫 1新种 ,即大尾片卵翅蝗 Caryanda macrofurcula,sp.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及西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总页数】3页(P182-184)
【关键词】直翅目;斑腿蝗科;卵翅蝗属;新种;中国
【作者】毛本勇;欧晓红
【作者单位】大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化系;西南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65.2
【相关文献】
1.中国切翅蝗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印象初;叶保华;印展
2.广西金针山地区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蒋国芳;郑哲民
3.云南省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郑哲民
4.云南卵翅蝗属一新种记述 (直翅目:斑腿蝗科)(英文) [J], 毛本勇;徐吉山;杨国辉
5.浙江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王世贵;郑哲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蝗虫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河南蝗虫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11e463d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1.png)
河南蝗虫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张秀江;夏凯龄
【期刊名称】《昆虫分类学报》
【年(卷),期】1990(12)1
【摘要】1983~1986年,我们曾对河南蝗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整理鉴定标本中,发现一新属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斑腿蝗科;豫蝗属;红翅豫蝗;河南
【作者】张秀江;夏凯龄
【作者单位】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65.1
【相关文献】
1.中国切翅蝗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印象初;叶保华;印展
2.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郑哲民;傅鹏
3.湖南省胸斑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郑哲民;傅鹏
4.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牛瑶;郑哲民
5.湖北斑腿蝗科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 [J], 王利明;于同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b2b096b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f.png)
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郑哲民;傅鹏
【期刊名称】《动物分类学报》
【年(卷),期】1989(014)003
【摘要】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瑞丽地区蝗虫新属龙川蝗属Longchuanacris gen.nov.及新种巨尾片龙川蝗 L.macrofurculus sp.nov.该新属近似于Pseudogerunda Bey-Bienko.主要区别为前胸背板侧片后缘极凹入;前翅到达第一腹节背板的后缘;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刺状:后足附节第3节长度为第1、2节长度之和;雄性腹部末节背板具尾片。
【总页数】4页(P305-308)
【作者】郑哲民;傅鹏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65.1
【相关文献】
1.云南省斑腿蝗科一新属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J], 蒋国芳;郑哲民
2.辽宁省蝗虫—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郑哲民
3.云南蝗虫一新属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牛瑶;郑哲民
4.四川及重庆地区蝗虫的新属和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郑哲民;石福明
5.河南蝗虫一新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J], 张秀江;夏凯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竹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中国竹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https://img.taocdn.com/s3/m/c44cf79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4.png)
中国竹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王裕文
【期刊名称】《华东昆虫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作者在整理采自江西省的蝗虫标本时.发现竹蝗属一新种,现报道如下。
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大学生物系无脊椎动物标本室.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王裕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生物系,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
【相关文献】
1.新疆异痂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翅蝗科) [J],
2.中国外斑腿蝗属两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斑腿蝗亚科) [J], 曹成全;印象初
3.山东省网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网翅蝗科) [J], 印展;墨铁路
4.中国短鼻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 [J], 李新江;张道川;印象初
5.中国窝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剑角蝗科) [J], 廉振民;王世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云南勐腊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
![中国云南勐腊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https://img.taocdn.com/s3/m/f8eb6c6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42.png)
中国云南勐腊蝗属1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
李晓东;许升全;邓维安
【期刊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32)6
【摘要】记述云南省普洱市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勐腊蝗属1新种:郑氏勐腊蝗Menglacris zhengi Li et Xu,sp.nov.,新种近似于斑腿勐腊蝗Menglacris maculata Jiang et Zheng,1994,主要区别为:1)体形较小;2)颜面隆起全长具浅的纵沟;3)后足股节下膝侧片顶端锐角形;4)雌性触角中段1节长度为宽度的3.1倍;5)阳具基背片较弯,锚状突位于前突的顶部,阳具复合体色带表皮内突较短。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总页数】3页(P43-45)
【关键词】直翅目;斑腿蝗科;勐腊蝗属;新种;中国
【作者】李晓东;许升全;邓维安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26
【相关文献】
1.中国辽秃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秃蝗亚科) [J], 印象初;陈珍珍;印展
2.中国切翅蝗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印象初;叶保
华;印展
3.中国野蝗属的分类研究及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 [J], 郑哲民;谢令德
4.云南省板齿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斑腿蝗科) [J], 李晓东;许升全;郑哲民
5.中国外斑腿蝗属两新种(直翅目,蝗总科,斑腿蝗科,斑腿蝗亚科) [J], 曹成全;印象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动物 20 0 8年 第 2 7卷 第 5期
Sc u nJ u n l f olg Vo.7 N . 2 0 i a o ra oo y h oZ 12 o 5 0 8
中 国斑 腿 蝗 科 属 级 阶元 区 系研 究 ( 直翅 目 : 总 科 ) 蝗
Abs r c :Th h r c eitc fg n rcditi to n a na o p n n so tn o i a r m n v e n su e ta t e c a a trsi so e e i srbui n a d f u lc m o e t fCaa t p d efo Chia ha e b e t did
Chi nd Afia a e h g na a rc r i h,a d t e r l to hi fb t sc o ey r l td. n h e ains p o o h i l s l e ae
Ke r s y wo d :Or o tr t p e a;C tn o i a ;fu ;C i a h aa t p d e a n hn
tef r o o et ae 14 , 7 8 , 4 9 , . % rsetey n 8gnr 4 . % )aeedm ct C ia h u mpnns r 6 . % 1 . % 1 . % 59 o c epc vl.A d4 eea( 7 5 i r n e i o hn .
中 图分 类 号 :9 9 2 Q 6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0 3 20 ) 5— 82— 4 10 7 8 ( 0 8 0 0 1 0
Ge ei a n f aa tpd efo C ia ( t o tr : rd ie ) n rcF u ao tn o ia r m hn Orh p ea Aciod a C
L i-a g Z o gca , I O J nto Y N X agcu I nj n , HI n —h o X A i — , I i — X i Y a a n h
( o e eo Lf S in e , e e U ie i , adn , b i rv c 7 0 2 C ia C l g f i ce c s H b i nvr t B o ig He e P o i e0 0 , h ) l e sy n 1 n
李新江 , 智永超 , 肖建韬 , 印象初
( 河北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 河北保 定 0 10 ) 7 0 2 摘要 : 本文 探讨 了中 国斑腿蝗科属级分布特征和 区系组成 特点 。结果表 明 : 在我 国有分 布的斑腿蝗科 1 1 属 0个 级 阶元 中, 东洋区成分为 6 2属 , 占已知 属 总数 的 6 . % ; 次 依次 为 双 区属 1 14 其 8属 , 1 . % ; 北 属 1 占 78 古 5属 , 占
adP l ae e e ea(5gnr)ae h et wdl ds i t eea( eea r e es, n epret e f n a ert nr 1 eea r tenx, ie ir ue gnr 6gnr)aet at adt ecna s a ig y tb d hl h g o
古北属 系指完全 或主要分 布在古 北 区的属 , 我 国已知 在 11 0 属斑腿蝗 中 , 古北属有 l , 5属 占总数的 1 . % 。 49
12 东 洋 属 . 系 指 完 全 或 主 要 分 布 在 东 洋 区 的 属 。在 我 国 的 斑 腿 蝗
富 的类群 ( 哲民 ,9 3 。对斑腿蝗 科进行全 面而系统 的研 郑 19 )
斑腿 蝗科 C t tpde隶属 于直翅 目 O t pea蝗 总科 a noia a rot h r
1 1 古 北 属 .
A r o e , 蝗虫 分类 学》中记 录我 国蝗 总 科 昆虫 2 8属 ci i a 在《 dd 3
85种 , 中斑 腿 蝗 科 9 5 其 3属 2 6种 , 蝗 总 科 中 种 类 最 为 丰 8 是
究 , 论 是对 农 牧 业 害 虫 防无 还
具有重要 的意 义。 目前 对我 国斑腿 蝗科 昆 虫 区系 的系统 研 究还相对较少 , 仅见黄春梅和成新跃 ( 9 9 从种 级水平 上对 19 ) 其 区系及起源进行 了研究 , 对其属级 阶元 的区系分 析还未 见
B s d o h it b t n o e g n r n t e b o e ga hc r go so e wol t e i tr o a e n te d sr u i ft e e a o h ig o r p i e in f h rd, h n ec mmu i ew e h e e a o i o h t nt b t e nteg n r f y
i i pp r m n 0 eeadt td O in l e ea( 2gnr)a em s,dul rg nl eea( 8gnr) nt s ae.A o g1 1gnr e ce , r t nr 6 e e h e eag a r t ot obe ei a gn r 1 eea eh o
1 . % ; 布属 6属 , 占5 9 ; 4 49 广 仅 . % 有 8属为我 国特有属 , 占总数的 4 .% 。根据其属级 阶元在世 界各 大动物地理区 75
的分布 比较发 现我 国的斑腿 蝗科昆虫与非洲共有性较高 , 两者亲缘关系相对较近 。 关键词 :直翅 目;斑腿蝗科 ;区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