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原文
先XXX、贼不两立,XXX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XXX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XXX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XXX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XXX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XXX、XXX,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XXX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XXX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XXX (qí)连,逼于XXX,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XXX 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XXX而XXX,委任XXX而XXX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XXX(nú)下,XXX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
然丧XXX、阳群、XXX、XXX、XXX、白寿、XXX、XXX 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XXX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XXX败军于楚,当此时,XXX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XXX: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XXX违盟,XXX毁败,秭归蹉跌,XXX: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XXX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XXX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XXX的大事托付给我。
凭着先帝的英明来权衡我的才能,本来他是晓得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可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建立的XXX也会丢掉,坐着期待灭亡,那里比得上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踌躇地把征伐曹贼的奇迹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
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
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XXX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
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
如今XXX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XXX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XXX、XXX,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XXX、XXX,各自占领州郡,在谈论若何才能平安、提出各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困难,本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XXX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
这是我不睬解的第二点。
XXX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XXX、XXX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
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
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XXX五次攻打XXX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XXX,可是XXX却图谋杀死他,委任XXX,可是XXX却战败身亡。
XXX常常称赞XXX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XXX、阳群、XXX、XXX、XXX、白寿、XXX、XXX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
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目前百姓贫困、战士怠倦,可是战争不能截止。
战争不能截止,那部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用度正好是相等的。
既是这样,不趁目前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
这是我不睬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
XXX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XXX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
以后先帝
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XXX就被杀掉了,这是XXX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
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XXX兵败被杀,XXX又在秭归失误,XXX,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
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
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字词解释[1]汉:指蜀汉。
贼:指曹魏。
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谓两者相比,应取何者。
[4]惟:助词。
[5]入南:指XXX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义。
XXX: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XXX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9]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XXX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吴大将XXX击败XXXXXX两事。
[10]进趋:快速前进。
[11]XXX:XXX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
并:平列。
[12]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13]被创:受创伤。
这句说:XXX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楚军,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市)被XXX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XXX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XXX还遭到匈奴的围困。
[14]良:XXX,XXX的著名谋士,与XXX、XXX被称为“汉初三杰”。
平:XXX,XXX的著名谋士。
后位至丞相。
[15]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16]坐:安安稳稳。
[17]未解:不能理解。
XXX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
两说皆可通。
[18]XXX(yóu):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XXX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XXX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豪强XXX攻杀。
《三国志·吴书》有传。
XXX:字XXX,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XXX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XXX所征召,仕于曹魏。
[19]XXX:字伯符,XXX的长兄。
父孙坚死后,借用XXX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XXX政权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20]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1]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22]XXX:指XXX,春秋时人,曾为吴国将领,善用兵,著有兵法十三篇。
XXX:指XXX,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
[23]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XXX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XXX所败,身中流矢。
[24]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XXX与XXX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XXX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XXX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25]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XXX说,多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邻近的祁山,其时(204)XXX围邺,XXX少子XXX败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XXX配的伏兵所射中。
[26]逼(bì)于XXX:建安七年(202)五月,XXX死,XXX、XXX固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XXX连战不克。
[27]几败北山:事不详。
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XXX率军出斜谷,至阳平北山(今陕西勉县西),与XXX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曹军心涣,遂撤还长安。
[28]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XXX与XXX、XXX战于潼关,在黄河边与XXX军遭遇,XXX避入舟中,XXX骑兵沿河追射之。
殆,几乎。
[29]伪定:此言XXX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
XXX以蜀汉为正统,因斥曹魏为“伪”。
[30]XXX:又称XXX。
建安四年(199),XXX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XXX。
[31]四越巢湖:曹魏以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
而XXX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32]XXX:建安四年,车骑将军XXX根据XXX密诏,联络将军XXX、XXX和XXX等谋诛XXX,事泄,XXX、XXX、XXX等被杀。
据XXX:“XXX,盖王服也。
”
[33]XXX:指XXX。
XXX遣XXX镇守汉中。
XXX取得益州当前,XXX二十四年发兵汉中,蜀将XXX于阳平关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击杀XXX。
[34]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古称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东)。
[35]期(jì)年:一周年。
[36]XXX、阳群等都是蜀中名将。
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37]突将、无前:蜀军中的冲锋将士。
賨(cóng)叟、青羌:蜀军中的少数民族部队。
散骑、武骑:都是骑兵的名号。
[38]图:对于。
[39]夫:发语词。
平:同“评”,评断。
[40]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XXX大军南下,XXX在XXX被击溃事。
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41]拊手:拍手。
[42]以定:已定,以,同“已”。
[43]本句指XXX遣XXX去江东连和,XXX在赤壁大破曹军。
[44]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XXX势力进入XXX占领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域。
[45]授首:交出脑壳。
参见前注[33]。
[46]XXX:字云长,蜀汉上将,XXX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曹魏,攻克襄阳,擒于禁,斩XXX,威震华夏。
XXX趁机用XXX计谋偷袭荆州,擒杀XXX父子。
[47]本句指XXX因XXX背盟,袭取荆州,杀害XXX,就亲身领兵伐吴,在秭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XXX所败。
蹉跌,失坠,喻失利。
[48]XXX:字子桓,XXX。
在公元220年废XXX为XXX,建立魏国,是为XXX。
[49]逆见:预见,展望。
[50]鞠躬尽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
一作“鞠躬尽瘁”。
[51]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52]睹(dǔ):亦即“逆见”,预料。
相关争议
经研讨,部分史学者以为此文(《后出师表》)并非XXX所写,而是先人伪托XXX之名所写。
(固然大多半人仍以为此文确是XXX所写。
)
《后出师表》的作者史学界有争议。
不过较多历史学家认为《后出师表》非XXX所做,因为,XXX写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写的十分恳切,在第一次北伐曹魏失败后,XXX自己也承担起责任,自贬三级.然而《后出师表》
的语气写的好像是为自己的战争失败做狡辩的,说了很多理由,姑且不论对错,它不符合XXX的风格.XXX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会说诸如“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类逃避责任的话.我觉得最有可能是晋朝人所作.当然这个人写《后出师表》时,XXX已经去世,因为XXX的《三国志》里都没有提到《后出师表》,但有提到XXX所做的《出师表》(或称《前出师表》).
相关诗句
XXX:“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
——《出师表》写得非常真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XXX:“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XXX:“《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出师表》非常值得研究研讨,汲取教训。
XXX:“《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XXX:“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XXX:“XXX《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感状》)——《出师表》字字珠玑,是篇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