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
第1篇:沪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动手*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教学难点:
在分拆打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教具学具:
媒体软件、火柴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桃子吗?现在小巧有11只桃子,你能帮助小巧来分一分桃子吗?分的时候必须说一说:每堆分几个?还多几个?
反馈:每堆有3个,可以分3堆,还多2个。
师:每堆有3个,可以分3堆,还多2个。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算式表示11=3×3+2。
板书
11=1×1111=2×5+111=3×3+211=4×2+311=5×2+111=6×1+511=7×1+611=8×1+311=9×1+211=10×1+111=11×1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分拆的时候有什么小秘密?
小结:11可以分拆成很多乘与加的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与加。
出示课题:乘与加
二、学习探究
出示p50图的第一条
师: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么表示?2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呢?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出示p50图的第二条。
师:这幅图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
21=4×5+1师:21还有哪些分拆方法呢?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21的分拆(看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一小组写出的算式最多)
师:你们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数学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教学难点:
在分拆的过程中感知括号里最大填几。
教学准备:
媒体,练习纸,小圆片,火柴棒(或牙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26
7()70
6()41
用乘加的形式表示29
29=()()+();29=()()+();
29=()()+();29=()()+();
29=()()+();29=()()+();
二、巩固练习
1、圈一圈,填一填
板书
(1)为什么多余1和2
(2)余数和谁要比一比大小为什么
板书:余数除数
2、应用题
(1)把43张**照片贴在照相册上,贴了8页,平均每页贴照片多少张还剩多少张
①想:43里有()个8,还多()43=()8+()
②列除法算式表示:438=()张()张
③说说每个数表示什么
(2)有33朵红花,每人5朵,分给几人,还多几朵
(3)小丁丁有20颗珠子,每7个一串,可以穿几串,还剩几个
①怎样想
②怎样列式
③在1号本上*解题(辅导余数,单位名称,答句的写法)
三、提高练习
1、填空
(1)()3=7(),余数可能是();
(2)()6=9(),余数可能是();
说说为什么判断余数可能是几,主要看哪个数
(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数学二年级《分拆为乘与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动手*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将一个数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相同,算式不同。
师: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多种不同的算式。
请你也来试一试。
生尝试。
师: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算式的分拆一个数。
(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请你尝试着来列乘法算式。
生:每堆1个,有11堆,11=111每堆2个,有5堆,还多1个11=25+1
师:11=25+1这个算式是乘法和加法都出现了,要怎样计算呢?
生:先乘后加。
生:每堆3个,有3堆,还多2个
11=33+2每堆4个,有2堆,还多3个
11=42+3每堆5个,有2堆,还多1个
11=52+1
小结:原来11可以被分拆成这么多不同的算式。
探究二
师:你看懂了什么?算式怎样表示?
生:21=210+1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回答。
师:现在乘10变成了乘5,算式要怎样变化呢?
生:21=45+1师:同样都是21,可以有这两种分拆方法。
你还能想到更多的分拆吗?
探究三
师:想一想,21还可以怎样分拆?完成书上58页填空。
学生汇报。
小结:21可以被分拆成多种形式的乘与加混合运算。
其实每个数都可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沪教版数学二年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动手*作
分一分、填一填
书p40第1、2题。
1、学生*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
书p40第3、4、5题
1、学生集体读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完成。
3、分组讨论。
4、集体交流、汇报
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么分的?
二、知识应用:数学故事
学生根据书中三幅图的意思,编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一说故事的情节,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组活动:看算式编故事
1、让学生看算式,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故事。
进一步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除法问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练习五
1、可以给(2)件上衣钉上扣子。
105=2(件)
2、平均每只小刺猬运(3)个果子。
124=3(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乘与除》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会对结果进行估算。
2、会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3、在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会对结果进行估算。
探究估算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数学宫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题,欢迎聪明
的你到数学宫来做客。
师:你能编出那些题目呢?计算前先估一估,哪一题的得数最大?哪一题的得数最小?你是怎样想的?
生:98×43
生:98×34
生:84×38
小胖:我也编了几道题。
出示小胖的题目
93×8439×48
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93×84的结果大
39×48的结果小
师:怎样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呢?
生回答交流
师小结:可以先把两位数估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进行计算,再对所得的积进行比较。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在4张卡片能编出的所有题中,哪一题的得数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突出估算作用)
学生计算,交流汇报
师小结:在相同的4张卡片中,两个因数相差越小,积越大
(2)哪一题的得数最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38×4939×48
学生计算讨论交流
师小结:在相同的4张卡片中,两个因数相差越大,积越小。
(突出估算作用)
师:我们在数学宫闯过两关,下面我们接着闯关。
探究二
师:在数字卡片972中任选一个数字填入方框内,组成除法竖式,并估计商分别是几?想一想,这些商有什么共同点?
298÷39=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倍与一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个数的一半。
2、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加倍与一半的数学模型。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会求一个数的加倍与一个数的一半。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今天早上来校之前,早饭吃的是什么呀?
师:看看小胖早饭吃的是什么。
问:小胖怎么了?
师:小胖胃口好,对他来说4只小笼包似乎少了一点,他有什么要求?
生:要求加倍。
师:加倍的话,要增加多少呢?和同桌商量一下。
生:再增加4只
师:对!每一份都是4只,所以4再添加一份4就是8。
8就是4的加倍。
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知识——加倍。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师:现在小胖为什么笑了?
汇报:现在有8只了,小胖满意了。
师:怎样列式呢?
汇报:4+4=8师:加倍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了一倍。
4的一倍就是4,加倍就是4+4=8。
师:算一算一共有几只小笼?
师:8与4比,你想说什么?
师小结:一倍的数量表示和原来的数量一样多。
师:老师有4粒糖,你能拿出这些的糖加倍吗?是几粒?
跟进练习一
请学生上台拿糖。
师:对了,是8颗糖。
想一想:4颗糖与8颗糖有什么关系吗?
师:可以说8是4的加倍。
跟进练习二
问:8颗糖的加倍是几颗糖?你能解决吗?
跟进练习三
师:与你的同桌一起来做一个加倍的游戏。
师:下面每种图形的加倍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p68~6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运用推算的方法进行比较判断。
3、通过尝试、自主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初步的判断:谁发送得最快,谁发送得最慢。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平均每分钟发送字母的个数能够得出结论,谁发送得最快,谁发送得最慢,从而让学生感悟、体会:除数相同,被除数大的商就大;被除数相同,除数大的商反而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刘翔奥运夺冠情景
1.师: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中,我国选手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那精*的瞬间。
(第二名:美国选手特拉梅尔,第三名:古巴选手加西亚)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排名表
2.师:同样是110米跨栏,刘翔的成绩是12秒91,在参加决赛的选手中他用得时间最少,跑得最快。
二、创设口算练习情景,引入课题
师过渡:平时上数学课时,我们经常要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9的乘、除法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内容:
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设计思路:
《9的乘,除法》教材先通过数*线小兔跳格直观展示9的乘法意
义,其后探索,推算一组9的乘法算式,并尝试归纳,编撰乘法口诀,最后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理解9的乘,除法的关系,巩固9的乘除法,循序渐进,逐步生成。
这是最后一个涉及乘法口诀教学的内容,学生已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具备一定的能力,掌握一些技巧。
结合上述特征,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7的乘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编制7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口算有关7的表内乘除法。
3、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编辑口诀的方法并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比一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已学过的7的乘法气球,请学生快速说结果)
2、复习旧知。
秋天到了,郊外的景*真美,小兔子要到河的对岸采蘑菇,河上有座数字桥,小兔子一次跳了几格?算式是?口诀是?(多媒体出示1个7,7,板书1×7=7,贴口诀一七得七)
那么小兔子跳2次一共跳了几格?算式是?口诀是?
跳3次一共跳了几格?(21格)21是怎么来的?算式是?口诀是?
跳4次一共跳了几格?算式是?口诀是?
(学生汇报,板书算式、贴口诀)
小兔子跳5次,一共跳了几格?算式是?口诀是?(教师在探究单上示范)
二、新授
1、同桌探究
如果小兔子分别跳了6次、7次、8次、9次,分别跳了几格?算式怎样列?口诀怎么编?请同桌合作完成探究学习单。
(学生讨论并记录)
2、汇报探究过程
学生汇报,板书算式,贴口诀。
6×7=42(六七四十二)
7×7=42(七七四十九)
8×7=49(七八五十六)
9×7=63(七九六十三)
3、熟记口诀
我们把7的口诀读一读。
再把新学的几个口诀读一读。
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把书上46页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复习与提高;二、乘法、除法(一);三、统计;四、乘法、除法
(二);五、几何小实践;六、整理与提高。
重点是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作活动,从连加引出乘法。
知道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等的名称:参与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类推乘法口诀,熟练口算表内乘法;在动手分东西的活动中,引入除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通过实际*作了解余数的含义。
能够根据生活实际口头提出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初步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2、初步学会在方框中填写要求的数
3、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观察,*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作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形体的直观经验,在已有的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4、从生活中的分类计数引入统计及形象化的统计图,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收集,分类计数等统计过程,并根据统计结果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相关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组织数据处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统计体验。
5、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通过尝试,调整寻找*。
6、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九九表的来历,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
三、班级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