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蜀相》古诗词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 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频烦”,多次地烦劳。 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 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 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 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 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 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 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相关故事
为房绾喊冤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绾率兵与叛军作战失利,刚登基不久的唐肃 宗震怒,罢了他的官。尽管很多人都觉得房绾这官丢得有点冤,但碍 于唐肃宗是个脾气很大的人,都不敢替房绾说情,偏刚当上左拾遗的 杜甫敢说。杜甫马上就给唐肃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胜败乃是敌家常识, 房绾并无大错,不应被免职。一开始,唐肃宗没有理他这个小小的左 拾遗,可他却还来了劲儿了,又在上朝时,狂为房绾喊冤。 结果,终于把唐肃宗给惹火了,唐肃宗本已下了要将杜甫关进大牢, 严加审讯的旨。还好有几个御史为他求情,说他作为言官,也算尽责, 只是说话没有分寸罢了。这才使他免遭了刑罚。
完结感Βιβλιοθήκη 聆听诗词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 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 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 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 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诗词赏析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 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 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 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 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 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 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相关故事
忍饥挨饿
杜甫生逢乱世,一辈子还真没少挨过饿。 当初,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他,到长安后不久,就因父亲的 去世,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糊口,他曾采过草药、领过救济粮,还出现过 十来天没米下锅的情形。有时,为了蹭顿饭,便不得不“朝叩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乃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直到十年以后,他才得到 了一个小官,可等他到任后,又回乡探亲时,竟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被饿 死了。 后来,“安史之乱”就暴发了,诗人在那些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又是没少挨 饿。为此,他拾过橡栗、挖过野芋。
作者生平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写下《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纪行诗 一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 途中又作纪行诗一组。终于在岁末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 四十九岁的杜甫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 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称谓由 此而来。
作者生平
客死舟中
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离开岳州,沿湘江南下投靠亲友,临行前,再登 岳阳楼,写了一首《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三月,到达潭州,又至衡州。第 二年春,仍泊舟潭州,遇到李龟年,作《江南逢李龟年》。四月避臧玠乱, 往衡州。又想去郴州投靠舅舅崔玮。因遇到发大水,船只无法前进,一家人 在船上饿了五天五夜。幸亏耒阳聂县令送来白酒牛肉。后返回潭州。一路上 看到各种凄惨景象,写下了《湘夫人祠》《过洞庭》等诗。770 年冬,杜甫 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死 于舟中,终年59岁。
第二部分
诗词内容
诗词内容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词内容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 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 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 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 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相关故事
年少轻狂
杜甫年轻时,曾给唐玄宗上过一个《进雕赋表》中,他在其中曾毫不含糊地 称自己的才华,当不在汉代的文学大家杨雄、枚皋之下,原文是这样的: “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而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当时,就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写,因为这 样写就显得太不谦虚了。没想到杜甫却说:“余已谦之者再三矣!” 虽然在今天看来,杨雄、枚皋在文学上的成就,都远不及杜甫,但杜甫在说 这种话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称自己的作品绝不弱于某大家,其实我能接受,但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接受。
诗词内容
注释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 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 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 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 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 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 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 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 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 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蜀相
唐代·杜甫
一 作者生平
目
二 诗词内容
录
三 诗词赏析
四 相关典故
第一部分
作者生平
作者生平
出身世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正月初一,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瑶湾村。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 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唐玄 宗开元三年(715)杜甫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他自小体弱多病。 六岁,寄居在河南郾城,得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七岁学作诗, 九岁能书大字。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 一囊”(《壮游》)一诗自证。
第四部分
相关故事
相关故事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 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 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 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 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 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 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 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 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诗词内容
翻译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 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 泪湿衣襟!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 甫“初至成都时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 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 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 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作者生平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去奉先看他的妻子 ,刚进家门就听到哭 声——他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回忆这十年长安的生活和沿途所见所闻,写 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也是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 洛阳失陷;次年六月,潼关失守;长安攻破;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 在灵武即位(肃宗)。已搬家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的杜甫听到肃 宗即位的消息,北上投奔肃宗,不幸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陷居于长安 的杜甫把自己的感伤和担忧融到自己的诗歌中,写《春望》《哀江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