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四大景观--佛光、圣灯、云海、日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四大景观--佛光、圣灯、云海、日出峨眉山四大景观之一--佛光
峨眉宝光,又称佛光。
佛经中说,它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
在峨眉山上出现这种自然奇观,又和佛教传入山中的历史密切相关。
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类似峨眉宝光这种自然现象,国内外已曾多次多处出现:在国内有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江苏南京钟山、北极阁,浙江灵岩寺,安徽的黄山、潜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云南的鸡足山,西藏的拉萨河谷,四川的大小瓦屋山等处;在国外尚有南非洲的潘巴马斯山,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峡谷,瑞士的北鲁根山,乌克兰的米亚半岛。
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罗曼克什山,德国汉茨山的布罗肯峰等处。
但这些地方的“宝光”,有的仅偶然一现,有的虽曾多次出现,但早已消失,有的虽景观尚存,但很难得见。
只有峨眉宝光,在峨眉山景区范围内尚有天门石、接引殿、雷洞坪、灵岩寺等处曾多次出现。
世界奇观,奇胜永葆。
峨眉宝光,觉的为一七彩光环。
幻变之奇,出人意外。
虽数入北肩而立,人影投入环中,却人动影随,身影自见。
绝妙之处,殊非言语所能形容,亲临目睹,奥妙自知。
近百年来,峨眉宝光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和研究。
中国学者魏福平教授等多年观察的结果,认为宝光这种自然现象,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或空隙间产生展衍现象,即展衍作用而出现的。
当云层较深,日光透射云层,会受到云层深部的水滴或冰晶的反射;这种反射再穿过云雾表面时,有部份光偏离原来的放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与冰晶点的直径成反比,与各种色光波长成正比。
于是,不同波长的单色光分别逐渐扩散开去,形成一个彩色光环。
为什么会形成环形的光反应呢?因为只有位于某一人光锥面的单色光,才能为人们的肉眼所见。
这种光锥的夹视角,据粗略的计
算约为9度左右,不像“虹”的夹视角大达84度左右。
同时光线在衍射时,光波愈短其偏离角度就愈小,所以色彩的层次分布,一般呈紫色在外,红色在内,愈接近环形的中心部位,色彩逐渐淡化,到了光环中心,就像一面发光的乳色玻璃镜。
为什么会身影自见呢?主要原因是:虽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点很多,但人们各自所见的光环,只是各自所见为顶点的那个光锥面的水滴和冰晶点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各自照着一面小小的圆镜,自然照见的只是各自的身影。
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地理位置、环境、时间、形态、色彩多种多样,这只能说明环形“摄身光”的成因。
这种环形彩光,常见于峨眉山第二主动峰的金顶,19世纪初,科学界定名为“峨眉宝光”。
峨眉山四大景观之一--圣灯
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
但它始终不会辜负求新求异的探索者。
只要你掌握了它出现的规律就有门了。
扑克“圣灯”要具备四个自然条件:一是雨后初晴;二是天上没有明月;三是山下没有云层;四是山顶没有大风大雨。
古往今来,见过“圣灯”的人不少,连看三夜的还大有人在。
公元1701年,高僧乇中大师,在他的《朝峨山记》中,饶有风趣地写道:“是夜,僧报圣灯现,凭阁观之,空中隐耀得数十灯,有数灯最明,上下相承,又有渐飞至寺前者。
伏虎圣灯罕见,余不及于峰顶睹灯,今补观于此,尤属异数。
连连观三夜,余憩五日而后行。
”彻中大师在金顶没在看到“圣灯”,到伏虎寺却补上了,还饱览了三夜,真是幸运奇缘。
说明只要条件具备,见也不难。
峨眉山能看到“圣灯”的地方,不止一处,灵岩寺、伏虎寺、华严顶、洗象池、天门石,历史上都曾出现过。
最大可靠的还是金顶。
1981年,作家马识途,在《峨眉山下秀》中写道:忽然眼前深谷里出现星星点点的萤光,一会儿成千上万的飞腾起来,于是,都说;佛灯升起来了!其实这也不过是山下的磷光飞升之故。
一千多年来的百家之说,都不能使人置信。
伏虎寺的林丛里,哪
来的磷光?华严顶、洗象池哪来的水田?上浮青天,下沉谷底,大的如碗,小的如豆,又作何解呢?
最近有一新的发现,说“圣灯”是一种附着在树枝上的“密环菌”,遇到空气中的湿度达到100%时的发光。
1983年,井冈山总体规划委员会的一支田野普查队,在南屏嶂水口坳这个地方夜宿时,看见了与“圣灯”十分相似的景象。
他们把发光区域土壤、岩石、昆虫等和有关植物的枝叶进行采样化验,结果表明,发光的是附生在树枝上的“密环菌”的真菌物质,在水分达到100%以上时,即能发光,干燥后光亮现象消失。
这种带菌枝叶之所以能在黑夜里萤光四射,完全是因为密环菌得到充分的水分后和空气中的氧无素相互摩擦作用的结果。
这和一千多年前的徐太妃诗中的“细雨湿润不灭,好风吹更明”;与四百多年前王士性《游记》中的“俟圣灯一至,数千百如乱萤,扑之,皆木叶耳”!是十分吻合的,“圣灯”的千古之迷,总算有个可信的解释。
“圣灯”这种奇妙的自然景观,祖国的万里山河并不多见,明你的嘉州(今乐山市)知州袁子让是湖南郴县人,说他家乡的“宝山夜火”和峨眉“圣灯”有些相似。
宋人无名氏所作《鬼董》一书中记有:“庐山天池峰,曼利刹利菩萨道场,夜夜有圣灯”。
此外,尚未有见,至于国外是否有此奇观,也未有闻。
噫!说不一定这“峨眉圣灯”将会登上“世界之最”的宝座哩。
峨眉山四大景观之一--云海
“银色世界”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圆满的一个世界,从实相中看来也是内容丰美的综合景观。
为什么要将这“银色世界”的桂冠赠给峨眉山呢?这是因为绵绵如雪的浩如烟海浩如烟海云海,银光四散的峨眉山月,长年呈现的圣浩雪景,美之为“玉树琼花”的“雨凇”,以及横陈西天开颜而笑的贡嘎雪山,巧构成了一尘不染的天然画卷,它确是当之无愧的“银色世界”!
峨眉山的云海,是由低云组成的,上半年层积云为主,下半年以积状云和层积去相媾而成;峨眉山的雾日年平均为322天,甚至多达
338天;这低云多雾汇成的云海,所以和其他地方的云海就大不相同了。
峨眉山的七十二峰,大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峰高云低,云海中浮露出许多岛屿,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云涛人才辈出卷,白浪滔滔,这些岛屿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
近代诗人赵朴初诗;“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就是这一景致的绝妙写出照。
峨眉山是白云的故乡,是抓紧的世界,许多佛寺,都冠上了一个“云”字,臣云庵、白云寺、集云寺、卧云寺、归云寺……隐没在白云深处的“银色世界”里。
站在云层之上来观赏峨眉山月,自然是“月光清朗照乾坤”。
用皎洁如玉来形容银光四溢的峨眉山月,可以说是毫不虚夸的。
唐诗人李白在《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中,全诗十六句,竟有七句咏及峨眉山月;“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将峨眉山月化为了巴蜀的亲故。
他的《峨眉山月歌》成为了千古绝唱,成为了当今世界汉诗唐风的典范。
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每年中有九个月积雪难消,没有四季可分,再加上年平均141天的“雨凇”和139天的“雾凇”。
这雨凇、雾凇的出现,葱葱翠翠的山山岭岭,笼罩上了一层晶晶透明的琉璃。
宋代爱国诗人冯时行《峨眉山》诗:“岩峦皆创见,草木半无名。
翠削山山玉,光摇树琼。
”
这种奇境往往又出现在夏秋之际,这在地球上同一纬度、同一自然环境中是极少见面礼。
峨眉山虽不高,但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皑皑如玉的冬景。
世界上最长的诗--《格萨尔王传》中说: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
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古老传说,契合得多么巧妙。
每当旭日东升的雪霁之晨,披上层层瑞南的峨眉山,真像一头魄神象,卷鼻人才辈出尾,走向云海的彼岸,走向殷红的朝阳;每当红日西斜,而七彩缤纷的“佛光”,像阿耨达池里的莲花,从浩瀚的云海中升起。
年代诗人郭沫若观赏妙景之余,高唱出:“玉峰迎旭日,银海纳长虹”。
峨眉山四大景观之一--日出
“日出江山红胜火”,是从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一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点化出来的,将“花”字变成了“山”字,但仍然是火红红的,颇有生机。
似乎给峨眉山日出的壮观,来了一个“画龙点睛”。
高山观日出,万里山河,到处可见,不足为奇。
但登观日出,就大不一样了。
峨眉山观日出,在3000米以上,视点高了,踞高望远,更加浩瀚壮阔,峨眉山高立在四川盆地的西地边缘,鸟瞰着纵横千里的“天府平原”,这和东海观日出又是另一番风情,那里是有声的海涛出一轮红日,这儿却是绵绵的云朵悄悄地将朝阳托起。
峨眉山夜雨居多,常常是雨霁晨曦,雾露中的冰晶和水珠,将阳光中丰富的色相展示得淋漓尽致。
峨眉山观日出,不仅开阔视野,涤荡了胸襟,振奋了激情,而且是深深地密切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北宋诗人苏东坡咏道:“秋风与作云烟意,晓日令草木姿。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这样写道:”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
明代诗人杨升庵也有诗抒情:”窗含晓日明巴蜀,树绾烟云锁牧樵“。
这些流芳百世的诗人,在观赏峨眉日出之后,咏唱了他们的直感和真情。
有的说:这朝阳的温馨育着山川草木;有的说:这阳光照亮了巴蜀大地;有的说:我伴随着日轮,游在浩无边际的太空。
这是多么的寄意真挚,多么的豪情满怀。
观赏峨眉日出,更能理解秀甲天下的峨眉,更能理解”天府之国“的四川,更能理解八千万巴蜀儿女。
金顶日出,和佛寺的钟声同步而起。
天刚破晓,东方碧蓝蓝的天空,在靠近地平线那儿横抹着一道直直的银光,把天和地区分开来,徐徐地上下扩展着。
忽而,从天地的缝隙里撞出了一条咖啡色的光带。
这江带渐渐由深变浅,由凝重的色调变得更加明快,由曙红变金黄,好像熔化了的金水在缓缓地倾泻流淌。
刹时间,几道光束像闪闪利剑划破了这紫蓝色的天幕。
此时,橙黄色的云,朱红色的云,都被镶嵌上亮晶晶的金色花边,相互交错重叠,把道道光束横剪成了几段,向高空不断地延展。
殷红的太阳笼罩在一层层暗紫色的薄纱里。
忽然,轻轻地撩起这紫色的面纱,露出好那红红的面庞。
这红色的朝阳和银
色的月光,有着异色同工之妙,它温柔热情,真令人神情顿爽。
这时的朝阳凭着自身的活力,不断地穿透一道又一道的云彩,一个跳跃接着一个跳跃,冉冉地升上了地平线,把紫色的云,红色的云,黄色的云……推向遥远的天边,巧叠成千奇百状的彩色”山峦“。
在这些”山峦“的下边,好像有一条黄橙橙的天河,在微微地流动着,朝阳正洒浴在这条天河里,向上浮起,浮起,悠闲地浮出了这天河的水平面,似乎猛地一跃,带着天河里的金水,湿漉漉的升向高空,露出椭圆圆的、红润润的笑容。
然后很快升高,很快变得浑圆浑圆,很快收敛了笑容,放射出刺眼的光芒,刺得人眼花缭乱,千山万岭金色一片。
此刻,满天的彩霞,殷红的朝阳,玉白的雪山,珊瑚色的”峨眉山顶“,浩大的绵绵云海,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天然画卷。
峨眉山景观之天花禅院
洗象池即天花禅院,位於四川省峨眉山钻天坡上。
明末始建成,名“初喜亭”,亦名“初喜庵”。
海拔2070米,地势险要,是步行登山必经之地。
庵前一石彻小池,径2米,水澄清,名“洗象池”(又称“明月池”),旁一石名“升象石”。
相传普贤曾在此汲水洗象,故名。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行能禅师(号泓川老人)改建为寺,名“天花禅院”。
乾隆初,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钻天坡、寺后罗汉坡道路,并将洗象池改砌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附会普贤菩萨洗象之说。
此后则习称寺为“洗象池”。
咸丰、同治年间,扩建为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重大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寺僧遍祥重建大雄宝殿。
1953年维修。
“文革”后,1984年再次维修,增建客房,并在观音殿后新建“映月楼”,寺左建“斗岩花雨”亭。
1985年寺庙移交僧人管理,监院通孝重塑佛像,整修殿堂。
1986年重修观音殿。
寺院为中合院组合,木质结构,1992年监院定司修围墙,改道路,增建前后山门。
寺门外不远处坚有二碑,一刻“鹤迹余古雪,猿声出绿萝”,一刻“菩萨曾来池涌玉泉堪洗象,众生向上坡连云路好钻天”,为国民
党元老程潜所撰,四川大学教授邱少琴书。
进新建山门沿石级而上,第一殿为弥勒殿。
殿门(即老山门)横匾,上匾为“天花禅院”,下匾为“洗象池”。
门上聊曰:“台榭花飞绿树稠,石桥水隔红麈香。
”落款:“清人岷樵撰聊,一九七九年秋许肇鼎补书。
”
门前月台有二碑:一刻“象池夜月”,一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建南师管区司令黄汉勋、四川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陈炳光:严禁捕杀伤害本山猿猴”的布告。
碑高1. 5米,宽0.8米。
有一铁铸塔式化钱炉,式样独特,为1983年3月互通桥电机厂铸,成都、乐山、五通信士敬献。
殿内供弥勒佛彩绘塑像,高二米。
像前供桌上一青花瓷香炉印有“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仲夏浙江信士弟子敬献”字样。
殿后为全身彩给护法韦驮塑像。
殿两旁为客堂,天井右为寮房,左为齐堂、厨房。
客堂内有民国时期受国将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治冯玉祥赠送的楠木椅12把,椅背上题字:“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
丁亥(1947年)夏玉祥题。
”客堂悬挂字书皆是近年作品,有中国佛学院白光书联,锦屏山人行书联,杭州书陀吴静初作《竹笪图》,剑香雪作《秋菊图》,李群久作《鹭鹚图》等。
第二殿为大雄宝殿。
殿客系1983年遍能书。
殿门联语:“妙相壮严花雨曼陀纷橘彩,峨眉耸翠香楚宝篆露慈云。
”殿内供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脱纱十八罗汉。
殿后塑供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三米。
殿内有铜钟一口,高一米,径宽一米。
第三殿为观音殿。
塑供观音大士趺坐金莲之上。
两壁悬挂20帧观世音书像,木镜框,每帧高1.2米,宽0. 80米。
藏经楼上供一瓷烧千手观音,带座高约尺答卷,制作精良。
一青铜回香炉,径0.60米,三鼎足,上有镂空炉盖,工艺精湛。
寺后约300米处名“金刚咀”,建有正方形小亭,边长3米。
下为绝岩,道路艰险,常为猴群出没之所。
珍稀动物岩鸽休息其间。
寺前池下岩壁有摩岩题记,字迹陷约可辨者有“岩谷灵光”四字,
“万历年口春刊”;“古洗象池”四字为隶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
每字纵0.5米,横0.4米。
寺周为冷杉林,古木参天,枝繁叶茂。
月朗星稀时,皎皎明月透过冷杉洒向大地,微风拂动,树影摇曳,月色朦胧,禅室生辉。
清人谭钟岳咏《象池夜月》诗云:“仟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
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
”“象池夜月”为峨山十景之一,名闻遐迩。
洗象池寺现任监院本道法师,33岁,原籍四川省三台县人。
峨眉山景观之善觉寺
善觉寺位於四川省峨眉山报国寺後山、宋皇坪下,俗称“二坪”。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虐道德禅师创建,初名“降龙院”,左与伏虎寺遥相呼应。
清初,住持僧元亨禅师德高望重,声闻胡廷。
康熙壬午年(170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赐“善觉寺”匾额,并赐联曰:“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
”另赐《金刚经》一部,玉印一杖,其文为:“普贤愿王法宝”。
康熙帝还御制四言诗一首,赐元亨大师,似彰其德。
元亨大师感念皇恩,在寺内建起一座八角楼亭,塑供康熙皇帝之像,入称“厌熙亭”。
而今楼亭虽废,遗啧犹存,拟待修复。
“文化太革命”中,善觉寺无僧人管理,由当地晨民占用。
“文革”後,落实宗教政策,政府将该寺归还佛教协会管理。
此时善觉寺殿堂破败,佛像全无,一片凄凉冷落。
1989年3月,市佛教协会委派比丘尼宏智法师到善觉寺任住持,恢复寺中正常佛事活动。
宏智法师发十年宏愿募资修复,十方信众康慨捐献,共襄盛举。
十年来,整修危房,增建殿堂,重塑佛像,使降龙古刹焕然一新。
现有四重大殿及客堂、禅堂、僧寮、齐堂等建筑,宽敞华丽,庄严雄伟,远胜当年。
善觉寺修复工程先後耗资一百万元。
善觉寺山门上方悬寺名横匾,为当代高憎遍能大师手书。
山门负联云:“伏虎林深定能伏虎,降龙德重法可降龙。
”弥勒殴与山门相接,殿内供弥勒佛像,旁塑四大天王。
第二重为普贤殿,内塑普贤住山像。
殿门悬额“慈云普覆“,其
联为:”前徵未逊当年宠赐龙章俨然华藏,古迹犹存此际宏兴象教不愧上方。
”
第三重马药师殿。
内塑药师佛,并有铜铸药师佛像一尊,高o.8米。
殿柱联文:“愿世间免难消灾障,祝人民延寿降吉祥。
”第四重为太雄宝殿。
其联为:“无念无作无修无证灿衣珠於性地光含十界,大雄大力大慈太悲谈妙法在西乾舌覆大千。
”善觉寺庙宇整洁,佛像庄严。
信教群众来此敬香礼佛,过正常宗教生活,终年不断。
寺周苍楠翠柏,古木参天,登高瞩远视野开阔,遥望峨眉小平原,田连阡陌,一览无遗。
寺后宋皇坪,相传轩辕问道於此,有授道台,为造家逸事遗迹。
善觉寺不仅是四众弟子向往之地,也是海内外游人登临览胜的好去处。
善觉寺现任监院宏智法师,号义慧,俗名黄玉珍,42岁原籍四川南充人,1983年於峨眉山纯阳殿出家,礼宽慈法师,1987年在新都宝光寺受具足戒。
1989年3月,由市佛教协会派住该寺至今。
在重修善觉寺的过程中,宏智法师不辞辛苦,带领僧职人员参加劳动,运送建筑村料,并种菜自养,节约开支,其德其识为当地群众和佛教界人士所一致称道。
宏智法师现兼任峨眉山佛教协会理事。
峨眉山景观之金顶华藏寺
华藏寺,全称为“永明华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主峰,海拔高度3077米。
金殿是华藏寺的其中
一殿,所处位置最高,与华藏寺合
二为一,统称华藏寺,俗称金顶。
明洪武初(约公元1377年)
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因山
高风大,云南总兵祁三升捐资,遂
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按察赵良壁增修,后被火焚。
明代万历辛丑29年(公元1601年),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行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渗金像以铜殿覆之名山,即募西蜀藩王潞安沈王朱模携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铸于明万历壬寅(公元1602年),历经数载,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二在五台
山,三在普陀山。
明万历乙卯(公元1615年)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尺四,深一丈三尺五。
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顶部通体敷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称“永明华藏寺”。
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该殿毁于一炬,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建约180平方米的砖木构造的殿堂,铜碑、铜门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
民国12年和20年(公元1923、1931年)又两次失火后重建。
1953年人民政府拔专款对华藏寺进行维修,“文革”(1970年)中被四川省广播事业管理局703电视台占用,作为电视发射机房,1972年4月8日上午9时30分,因该台工作人员在发电中操作不慎,引起火灾,迅速燎原,大火肆虐二日,使庞大的华藏寺木结构寺院荡然无存,大量珍贵佛教文物损失殆尽,成片冷杉及草甸被毁。
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至1972年,华藏寺历经几次大火,目前仅幸存明代“铜碑”、“铜门”和清代“铜象”,是峨眉山难得的佛教珍贵文物。
2002年,为了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设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规划并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方案。
本着宏扬峨眉山佛教,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振兴旅游的原则,做好科学规划,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搬迁“703电视台”,拆除原华藏寺前部,整治环境,由峨眉山佛教协会具体承担,建成了高48米(含法台须弥座)的“十方普贤”铜像,以恢复华藏寺(金顶)昔日之庄严。
建设工程已于2004年8月动工,2005年底竣工。
2006年6月18日,经政府批准,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峨眉山景观之万佛顶
万佛顶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绝壁凌空,平畴崛起,巍
峨屹立在“大光明山”之巅。
史载:清光绪年间,僧通慧率
徒修建清凉庵,初名极乐堂,不久
遂以“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
意,更名万佛庵,因天灾人祸,早
已不存。
现恢复的万佛阁,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既有寺院之庄严,又富胜景之壮观,给人以质朴、新奇而亲切的观感。
阁高21米,主体共四层,宛如普贤菩萨率众弟子传道行愿,俯视凡尘;悬于楼顶的“祝愿古钟”古朴庄严,善男信女敲钟许愿,钟声悠悠,不绝于耳,让人融身佛海,浮想联翩……
万佛顶景区植被丰茂、古树参天、野藤绕树、鸟兽众多,原始景观保存完好。
登顶远眺,天高云淡,群峰起伏,贡嘎雪山银锷刺天,大小瓦屋山横卧云端;回望金顶,峭拔雄峻,绝壁千仞,华藏寺金碧辉煌。
观日出、晚霞,看云海、佛光,体味人间胜境,梦幻无穷。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看杜鹃、夏闻鸟语、秋观红叶、冬赏玉树。
登峨眉绝顶,敲祝愿古钟,祈万佛祝福,观名山胜景!
峨眉山景观之灵秀温泉
紧邻峨眉山温泉饭店——灵秀温泉位于峨眉山麓报国寺左下侧灵秀湖畔,占地面积400亩,总投资1.6亿,第一期工程(温泉欢乐谷、别墅区)于2003年8月底建成投入营业,是西部最大的露天浴场。
温泉的氡水温泉源于峨眉山五显
岗风景区,深藏于地下3000
多米,每立方米氡含量为
191.66-321.53BR,堪称极品
氡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
管以及新陈代谢、运动系统、
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着特殊的疗
效。
灵秀温泉氡含量大于15
埃曼/升,属于高品质医用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