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3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2掌握文言断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有说话者,
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五处,再结合其他方法断句。
断句参考: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 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典例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考向(五) 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 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如教材示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技 法 演 示 : 文 段 中 , “ 吾 尝 …… 矣 , 不 如 …… 也 ” 和 “…… 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 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 句的关键点。
考向(三) 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
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
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关注虚词就
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意变得一目了然。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发语词 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话是贾谊对国家形势的判断。针 对有人向皇帝进言说天下已经安宁,贾谊用打比方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明确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分析文段,找出其中的标志性虚词, 如“也”“者”“者也”,将其中的一些明显的地方进行断句。)
【答案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 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 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 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 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全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夫、盖、维、且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时间词 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斯须、既而、俄而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句末 其后一般断开
语气词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 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其后一般构成
疑问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疑问句,其前
语气词
何如、奈何
一般断开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复句关 其前一般断开
联词语
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
虚词 不能点断
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 特殊词
断开
类别 特殊词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
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
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二 掌握文言断句
逐点突破 • 建知识之架构
【链接教材】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要想提高文言 文阅读水平,除了平常多阅读一些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外,还需掌握一些 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韩愈《师说》中“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可以用在句 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可以用在句末,表示陈述、判断等语 气,明白了“也”的这些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 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考向(一) 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 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 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 (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 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 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 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 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教材示例:
典例1 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
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 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室既 A 衰 B 诸侯 C 恣行 D 仲尼 E 悼礼废乐 F 崩 G 追修 H 经术
典例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臣独以 A 为未也 B 曰安 C 且治者 D 非愚 E 则谀 F 皆非事实知 G 治乱 之体者也
【答案】 BDG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 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 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 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考向(二) 察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 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 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 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教材示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 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 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参考: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 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话是司马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写 《孔子世家》,先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再指出孔子的做法,最后 再说为其著书立传的原因。画线句意思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 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 学 说 。 对 所 给 文 段 进 行 分 析 , 找 出 其 中 的 名 词 , 比 如 “ 周 室 ”“ 诸 侯”“仲尼”等,根据语法中主谓句的形式,可以断开其中的部分语 句。再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即可。)
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应在其后点断;
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
种情况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如教材示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一个用于句首的介词“及”,两个用在句首 的关联词“而”,两个舒缓语气的句中语气词“也”,还有句末语气词 “也哉”。因此,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 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 独伶人也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 “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断句参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 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惠子谓 A 庄子 B 曰 C 魏王贻我 D 大瓠之种 E 我树之 F 成而 G 实五石
H 以盛水浆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所给内容是惠施和庄子的一段富有智 慧的对话,惠子认为葫芦大了一无所用,但庄子一眼就看透了他做法的 荒谬,指出其执着于“用大”却忽略事物本身的特点。其中的对话标志 “曰”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比如“惠子谓庄子曰”,其后就可以断 开。)
【答案】 CEH
【参考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 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不 够坚固,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它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 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 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 啊!”
G 岂不痛哉!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文字是谈立节的。“……之……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因主语较长,应在“者”后停顿;“不以立节 行谊”与“而以妄死非名”结构一致,独立成句,分别断开;“岂…… 哉”为固定句式,“岂”为疑问副词,用于句首,其前停顿。)
【答案】 CEG
【参考译文】 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 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 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气节义理不顾死在哪 里,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 到。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 “ 不 亦 …… 乎 ”“ 孰 与 …… 乎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 ; 被 动 句 式 , 如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 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 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典例4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
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
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选自《说苑·立节》)
士君子之 A 有勇而果 B 于行者 C 不以立 D 节行谊 E 而以妄死非 F 名
考向分析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 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 文、误解原意。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是语意完整的 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 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 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 “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 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 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有说话者,
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五处,再结合其他方法断句。
断句参考: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 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 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典例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考向(五) 看结构,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 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如教材示例: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选自《劝学》)
技 法 演 示 : 文 段 中 , “ 吾 尝 …… 矣 , 不 如 …… 也 ” 和 “…… 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 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断 句的关键点。
考向(三) 看虚词,找位置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
们的前或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
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关注虚词就
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意变得一目了然。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发语词 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话是贾谊对国家形势的判断。针 对有人向皇帝进言说天下已经安宁,贾谊用打比方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 看法,明确指出这种说法的错误。分析文段,找出其中的标志性虚词, 如“也”“者”“者也”,将其中的一些明显的地方进行断句。)
【答案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 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 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 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 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全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夫、盖、维、且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时间词 常居于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斯须、既而、俄而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句末 其后一般断开
语气词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 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其后一般构成
疑问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疑问句,其前
语气词
何如、奈何
一般断开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
复句关 其前一般断开
联词语
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
虚词 不能点断
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 特殊词
断开
类别 特殊词
断句技巧
常见虚词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
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
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
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二 掌握文言断句
逐点突破 • 建知识之架构
【链接教材】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要想提高文言 文阅读水平,除了平常多阅读一些难易适中的文言文外,还需掌握一些 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韩愈《师说》中“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也”可以用在句 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可以用在句末,表示陈述、判断等语 气,明白了“也”的这些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 成为文言文阅读测试中较重要的命题形式。
考向(一) 标词性,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 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也可 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 (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 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 开。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作谓语,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 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 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教材示例:
典例1 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
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 第十七。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周室既 A 衰 B 诸侯 C 恣行 D 仲尼 E 悼礼废乐 F 崩 G 追修 H 经术
典例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 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臣独以 A 为未也 B 曰安 C 且治者 D 非愚 E 则谀 F 皆非事实知 G 治乱 之体者也
【答案】 BDG
【参考译文】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 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之术,匡救混乱之 世以返回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替天下订立礼法制度,留 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我因此)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
考向(二) 察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 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 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 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 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教材示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 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 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 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断句参考: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 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话是司马迁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写 《孔子世家》,先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再指出孔子的做法,最后 再说为其著书立传的原因。画线句意思是: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诸侯 任意横行霸道。孔仲尼为礼崩乐坏而哀伤,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 学 说 。 对 所 给 文 段 进 行 分 析 , 找 出 其 中 的 名 词 , 比 如 “ 周 室 ”“ 诸 侯”“仲尼”等,根据语法中主谓句的形式,可以断开其中的部分语 句。再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断句即可。)
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应在其后点断;
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
种情况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如教材示例: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 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技法演示:本语段有一个用于句首的介词“及”,两个用在句首 的关联词“而”,两个舒缓语气的句中语气词“也”,还有句末语气词 “也哉”。因此,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断句参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 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 独伶人也哉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 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 “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完全可断开。 断句参考: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 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 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惠子谓 A 庄子 B 曰 C 魏王贻我 D 大瓠之种 E 我树之 F 成而 G 实五石
H 以盛水浆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所给内容是惠施和庄子的一段富有智 慧的对话,惠子认为葫芦大了一无所用,但庄子一眼就看透了他做法的 荒谬,指出其执着于“用大”却忽略事物本身的特点。其中的对话标志 “曰”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比如“惠子谓庄子曰”,其后就可以断 开。)
【答案】 CEH
【参考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 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不 够坚固,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它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 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 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 啊!”
G 岂不痛哉!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这段文字是谈立节的。“……之…… 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因主语较长,应在“者”后停顿;“不以立节 行谊”与“而以妄死非名”结构一致,独立成句,分别断开;“岂…… 哉”为固定句式,“岂”为疑问副词,用于句首,其前停顿。)
【答案】 CEG
【参考译文】 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 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 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气节义理不顾死在哪 里,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 到。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 “ 不 亦 …… 乎 ”“ 孰 与 …… 乎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 ; 被 动 句 式 , 如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 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 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典例4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
号。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
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
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选自《说苑·立节》)
士君子之 A 有勇而果 B 于行者 C 不以立 D 节行谊 E 而以妄死非 F 名
考向分析 古文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 字经》中就对学生有此明确要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也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子。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原 文、误解原意。
句读(jù dòu),也称句逗,是句号和逗号的合称。句是语意完整的 一小段,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 句号;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更小的段落,以读号表示,相 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 “断句”,又被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 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也可显现 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