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二章《平面向量》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平面向量复习课(2课时)
[第一部分:知识归纳]
1.知识结构
中的应用
中的应用
何中的应用
何中的应用
平面向量
2.重要公式、定理
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
e,
2
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1
e+λ2
2
e.
②. 向量共线的两种判定方法:a
∥b
(0
≠
b)0
1
2
2
1
=
-
=
⇔
y
x
y
x
b
aλ
③. a = (x, y) |a|2 = x2 + y2 |a| =
2
2y
x+
④.若A = (x1, y1),B = (x2, y2),则
−→
−
AB=2
2
1
2
2
1
)
(
)
(y
y
x
x-
+
-
⑤.cos =
|
|
|
|b
a
b
a
∙
∙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y
x
y
x
y
y
x
x
+
+
+
=
⑥.a b a•b = 0 即x1x2 + y1y2 = 0(注意与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3.学习本章应注意的问题及高考展望
①.在平面向量的应用中,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首先将几何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和几何关系用向量表示,然后选择适当的基底向量,将相关向量表示为基向量的线性组合,把问题转化为基向量的运算问题,最后将运算的结果再还原为几何关系,注意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和解决物理问题。
②.向量是数形结合的载体,在本章的学习中,一方面通过数形结合来研究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另一方面,我们又以向量为工具,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和物理的相关问题.同时向量的坐标表示为我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可能,丰富了我们研究问题的范围和手段。
③.以选择、填空题型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这类题一般难度不大,用以解决有关长度、夹角、垂直、判断多边形形状等问题。
④.以解答题出现的题目,一般结合其它数学知识,综合性较强,难度大,以解决几何问题为主.在学习本章时应立足于课本,掌握双基,精读课本是关键. [第二部分:基础测试](供选用) 教材P125—126第1、2、3题
[第三部分:应用举例](供选用)
例1.如图△ABC 中,−→
−AB = c ,−→−BC = a ,−→−CA = b ,则下列推导
不正确的是……………( )
A .若a •b < 0,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
B .若a •b = 0,则△AB
C 为直角三角形。
C .若a •b = b c ,则△ABC 为等腰三角形。
D .若c • (a + b + c) = 0,则△ABC 为正三角形。
解:A .a •b = |a||b|co s < 0,则cos < 0, 为钝角 B .显然成立
C .由题设:|a |cosC = |c|cosA ,即a 、c 在b 上的投影相等
D .∵a + b + c = 0, ∴上式必为0,∴不能说明△ABC 为正三角形 例2.设非零向量a 、b 、c 、d ,满足d = (a •c) b (a •b)c ,求证:a d 证:内积a •c 与a •b 均为实数,
∴a •d = a • [(a •c) b (a •b)c] = a • [(a •c) b] a • [(a •b)c] = (a •b)(a •c) (a •c)(a •b) = 0 ∴a d
例3.已知|a| = 3,b = (1,2),且a ∥b ,求a 的坐标。
解:设a = (x,y) ∵|a| = 3 ∴
3
22=+y x …①
又:∵a ∥b ∴1•y 2•x = 0 …②
解之:⎪⎪⎩⎪⎪⎨⎧==556553y x 或⎪⎪⎩
⎪⎪⎨
⎧-=-=556553y x 即:a = (556,553) 或a = (
556,553--) 例4.已知a 、b 都是非零向量, a + 3b 与7a 5b 垂直,且a 4b 与7a 2b 垂直,
A C a
c b
求a 与b 的夹角。
解:由(a + 3b)(7a 5b) = 0 7a2 + 16a •b 15b2 = 0 ① (a 4b)(7a 2b) = 0 7a2 30a •b + 8b2 = 0 ② 两式相减:2a b = b2 代入①或②得:a2 = b2
设a 、b 的夹角为 ,则cos =
21
||2||||2
2==∙b b b a b a ∴ = 60 例5.已知:|a| =2,|b| = 3,a 与b 夹角为45 ,求使a+λb 与λa+b 夹角为锐角的λ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设:a •b = |a||b|cos = 3×2×22
= 3
(a+λb) (λa+b) =λ|a|2 +λ|b|2 + (λ2 + 1)a •b = 3λ2 + 11λ + 3 ∵夹角为锐角 ∴必得3λ2 + 11λ + 3 > 0
∴
68511--<
λ或685
11+->
λ
例6.a 、b 为非零向量,当a + tb(t R)的模取最小值时,①求t 的值;②求证:b 与a +
tb 垂直
解:① |a + tb|2 = |a|2 + t2|b|2 + 2t|a||b|
∴当t =
||||222
b b
a b b a ⋅-=∙-
时, |a + tb|最小 ② ∵b • (a + tb) = a •b
||||2
b b
a b ∙= 0 ∴b 与a + tb 垂直
例7.证明:三角形重心与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两倍。
证:设−→
−AC = b ,−→
−CB = a ,则−→
−AD =−→−AC +−→
−CD = b+21a, −→
−−→−−→−+=CB EC EB =a +21b
∵A, G, D 共线,B, G, E 共线 ∴可设−→
−AG =λ−→
−AD ,−→−EG = μ−→
−EB ,
则−→
−AG =λ−→
−AD =λ(b+21a)=λb+21
λa,
−→
−EG = μ−→
−EB = μ(21b+a)=21
μb+μ
a,
C
∵−→
−−→
−−→
−=+AG EG AE 即:21b + (21μb+μa) =λb+21
λa
∴(μ 21λ)a + (21μ λ+21
)b = 0 ∵a, b 不平行,
∴⇒⎪⎩⎪⎨⎧==⇒⎪⎩⎪⎨⎧
=+-=-31320212
1021μλλμλμ −→−AG =32−→
−AD 例8.设−→
−AB =22(a+5b),−→−BC = 2a + 8b ,−→
−CD =3(a b),求证:A,B,D 三点共线。
证:−→
−AD =−→
−AB +−→−BC +−→
−CD =22
(a+5b) + ( 2a + 8b) + 3(a b)
= (1+22)a + (5 + 522)b = (1+22
)(a + 5b) 而−→
−AB =22
(a+5b) ∴−→
−AD = (2+ 1)
又∵−→−AD , −→
−AB 有公共点 ∴A,B,D 三点共线
例9.已知:A(1, 2),B(2,1),C(3,2),D( 2,3),①求证:A ,B ,C 三点不共线 ②以−→
−AB 、−→−AC 为一组基底来表示−→−AD +−→−BD +−→
−CD
解:①∵−→
−AB =(1,3), −→−AC =(2,4) ∵1×4 3×2 0 ∴−→−AB −→
−AC ∴A ,B ,C 三点不共线
②−→
−AD +−→−BD +−→
−CD =( 3,5)+( 4,2)+( 5,1) = ( 12,8) 设:−→
−AD +−→
−BD +−→
−CD = m + n 即:( 12,8) = (m + 2n, 3m + 4n)
∴⎩⎨⎧-==⇒⎩⎨
⎧+=+=-2232
438212n m n m n m ∴−→−AD +−→−BD +−→−CD = 32−→−AB 22−→−AC
例10.求证:|a + b |≤|a| + |b|
证:|a + b |2 = (a + b)2 = |a|2 + |b|2 + 2a •b = |a|2 + |b|2 + 2|a||b|cos ≤ |a|2 + |b|2 + 2|a||b| = ( |a| + |b| )2 即:|a + b |≤|a| + |b|
例11.设作用于同一点O 的三个力F1、F2、F3处于平衡状态,如果| F1|=1,|F2|=2,F1
与F2的夹角为32π
.求①.F3的大小;②.∠F3OF2的大小.
解:①F1、F2、F3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故F1+F2+F3=0,即F3= -(F1+F2) ∴| F3|=| F1+F2|=
2
12
2212212)(F F F F F F ∙++=+
332cos
21241=⨯⨯++=π
②如图:以F2所在直线为x 轴,合力作用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将向量F1、F3正交分解,设∠F3OM=θ 由受力平衡知
⎪⎩⎪⎨⎧
-==-+)
232cos(||sin ||||)3
2cos(||cos ||13213
ππθππθF F F F F
解之得
6π
θ=
于是
∠F3OF2
656
ππ
π=
-
=
作业设计:
1、写出你学习本章的复习小结或心得体会以及对今后的学习有何计划.
2、完成教材P126---127中A 组习题第4---14题.
3、(选做)复习题2的B 、C 组试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