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三“对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三“对接”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对接;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效果
把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接,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德育重在“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其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及成果转化上实现高度统一,取得“双赢”效果。

在教育目标任务上对接
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两驾马车”,两者虽各有侧重,但总的目的是一致的。

德育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良好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涵养的合格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对接点主要是搭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桥梁。

依托主要载体来对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载体就是学生,基本要求是“育人”,两者都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最终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依托主题教育来对接。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对接方法是主题班会和团会,通过开展诗歌美文、雅言经典、好书推荐、传承红歌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依托主体队伍来对接。

德育要以通俗易懂、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作为班主任、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在学校中处于特殊地位。

直接肩负着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使其成长为有用人才的重任。

以这支队伍为桥梁,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对接
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正逢90后中学生思想转型的特殊背景。

加强学生整体思想疏导与个体情感引导尤为重要。

德育主要采用说服教育、提供榜样、确立规范、实践锻炼等方法,是一个教育和引导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接纳和理解,它以人格尊重为基础,心灵沟通为前提,是一个思想交换中
助人与自助的过程。

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德育教育侧重于学生集体行为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行为的引导。

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

从表面上看,许多学生违反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某些做法,均属德育教育的范畴,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

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一些课外资料,笔者更注重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

比如有孩子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坦诚地写信告诉我,还有孩子因为同学关系处理不好,找我解决,甚至个别学生由于思想压抑在课间表现出的恶作剧等行为,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他们真诚地谈心,听他们倾诉,给他们建议,教他们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信任,绝大部分受教育的孩子都能主动以各种方式与我联系,从而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借助于学生情感交流搭建起的良好平台,因势利导,给孩子们经常推荐有关思维殿堂、智慧人生、情感空间、做人处世、成功之路等方面的导航知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成果转化上对接
实现教育成果的有效转化。

是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更注重两种教学方式成果的相互接纳和融合,将L,N健康教育渗透在德育教育管理活动中。

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力求找到加速教学成果转化的对接点,在塑造学生健康人生观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实效。

通过“双育”教学,受教育的孩子在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问题孩子,效果比较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