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总复习测试题:辛亥革命和五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课后练习(2)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
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
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级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二的积极意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3.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幼。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4.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 )
A.中华民国成立
B.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C.辛亥革命胜利
D.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5.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 属国民全体”, 其本质意义是()
A.否定君主专制政体B.推翻清王朝统治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使人民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
7.以下有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C.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最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七、……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十、……司法之权,操诸君上,……附臣民权利义务(其细目当于宪法起草时酌定):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钦定宪法大纲》节录
材料二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
“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
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
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
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
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主旨,并说明它在中国近代宪政发展道路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客观环境及历史作用。
(4)通过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0.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1)宣统帝退位(2)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A.(1)(3)(4)(2) B.(2)(4)(3)(1)
C.(2)(1)(4)(3) D.(4)(3)(1)(2)
参考答案:
1.答案: (1)材料一、二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救国方案;材料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
材料二、三反映了时代潮流。
(2)材料一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材料二是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解析:
2.答案: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民族危机的加深。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不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解析:
3.答案: C
解析:考查近代民主政治。
本题解题入手应从材料中所体现的民主思想与民主原则开始,分析材料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体现了三权分立、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根据所学知识,可在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C正确;中华国正式成立,应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A项错误;伏尔泰的国家政体主张是君主立宪制,而材料应是民主共和,B项说法错误;从时间上看,《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颁布的时间早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错误。
4.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教材明确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5.答案: 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和把握题干“空壳”和“成果象征”等关键词.根据题意,辛亥革命的成果虽成“空壳”,但仍保留着象征意义的东西.从题干辛亥革命成果的角度判断,选项A、B、C 中的“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均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而是推动辛亥革命的政党组织和思想理论.只有D项的“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北洋军阀篡权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象征.
6.答案: A
解析:略
7.答案: C
解析:略
8.答案: D
9.答案:(1)主旨:维护皇权专制。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但它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代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2)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表现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
性质:资本主义民主宪法。
(3)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与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
历史作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
(4)国家独立强盛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
10.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