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卧薪尝胆》(第1课时)苏教版-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卧薪尝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正确朗读,提高学生学生朗读能力。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卧薪尝胆”、“舂米推磨”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提问等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卧薪尝胆”、“舂米推磨”等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示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想看吗?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关于这幅图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呢!知道它的名字吗?
看老师板书:卧薪尝胆
2.根据图,猜猜这个成语的意思?
3. “卧薪尝胆”,就是指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故事真实地发生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这卧薪尝胆的还是一位国王呢?听到这里,你忍不住想问?
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呢?
导:让我们赶快走进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你想提醒大家?
A.“会稽”:一个地方的名字,谁来读?放到句子中谁来读?
B.“夫差”学习多音字:你还知道它的其他读音吗?越国的国王叫什么?勾践
放到句子中你会读正确吗?
(出示句子)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奴仆是什么人?看看“仆”怎么写,你就明白了。
【示图】到今天为了书写方便,就简化成——,奴仆就是什么样的人?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谁给谁当奴仆?他愿意吗?所以课文中说“万般无奈”。
导:这么长的句子同学们都能读好了,相信这小节你一定能读好。
C.舂米推磨:“磨”表示加工粮食时读第四声,磨什么?加工粮食的工具有?
它还有一个读音?
相机理解:舂米推磨(出示图片)舂米推磨,你见过吗?(图片)你看,舂米就是在石臼里捣稻谷,使稻谷去壳,成米。
舂米非常的辛苦,一般让囚犯去干。
推磨,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就让驴来拉。
这样又累有苦的活,吴王让谁干?
“夫妇”就是?(夫妻)“妇”你什么时候遇到过它?是对已婚女子的统称。
谁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受尽屈辱)
3.我们刚才读好难读的词,读起句子就不难了。
现在,我们要来读课文了。
逐段指名朗读。
A.生读第一小节。
你知道了什么?“征服”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真棒。
导:正因为他们都想征服对方,才有了下面的故事,这就是故事的背景。
B.第二小节谁来读?
C.越王如何做奴仆的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受尽屈辱)
D.指名读第四小节:回国以后——
读着这一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渗透:题目的解释)
“薪”在这里是“柴草”的意思。
柴,你会写吗?仔细观察,看在写时应注意什么?(上下结构,各部分要压扁些;此,左低右高;木,撇捺舒展)再读第四小节
耻辱的近义词?(侮辱、羞辱、欺辱。
)
E.指名读第五小节。
越王通过努力,打败了吴国。
你什么时候,努力做过些什么?
“努力”做一件事可真好。
你记住“努”这个字了吗?
三、了解大意
1.读到这儿,你知道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了吗?结果呢?(板书:兵败会稽)(板书:转弱为强)这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每件事都必然有着它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能用黑板上的词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五、总结延伸
越国为什么能在二十年后灭了吴国,转弱为强?越王受到了怎样的屈辱,又是怎样卧薪尝胆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六、作业
课后查找阅读《卧薪尝胆》前后的故事,如关于会稽一战等。
查找不到的同学读《同步阅读》P49《“卧薪尝胆”故事后传》。
【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苏教版第五册第12课《卧薪尝胆》第一课时,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不长,但值得反思的东西却很多。
一、充分利用课题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像人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到文章的核心。
《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课题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蕴含着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题:首先看图揭示课题,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其次围绕课题质疑,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然后围绕课题解疑,理清文章脉络;最后利用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将课文题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
二、关注学生需求
这篇课文对于刚刚升上三年级学生而言,朗读的难度很大。
在备课过程中,力求从多方面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首先,由学生提出难读的字词,有的放矢,加强训练。
其次,针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降低难度,逐步帮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当然课堂上的不足处也很明显,教师对学生的钻研还不够深入,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预设不足,面对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不能有效、巧妙地引导,显得过于急躁。
运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值得深入地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