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自传读后感1000字五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
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
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
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
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
“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 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 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 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 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 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 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 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 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 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
第4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
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 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 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 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 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第3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 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 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 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 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 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 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 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 息尔。
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 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
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 “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 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 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 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 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 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 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 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 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 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 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
胡适自传读后感 1000 字 3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 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 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
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 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 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
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
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
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
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
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
本书走近胡适。
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
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
入。
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
时代。
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
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
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
本书走近胡适。
第5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贸然揣测一下年轻人读名人传记心理,恐怕只是单纯崇拜因素的 人少,多是想吸取一些精华,以期自己能追随其脚步。我就是抱着这 样功利的目的,经常“排查”哪个名人和我的起点相似。这样的心态 往往对名人小时候的经历不是太感兴趣,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不能效
第1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仿“砍樱桃树”壮举了。但是名人传记大抵都是从出生就写起的,从
是该读一点“胡适”了,把陌生变得熟悉。
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
胡适自传读后感 1000 字 2
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
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
政治归于政治,学术归于学术,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象征。坦率的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德刚的注释成了传记更为精妙的部分,以
讲,胡适在 30 年前的中国曾是一个禁忌,而如今,胡适慢慢的又回
至于有了“先看德刚,后看胡适”的言论。
来了,尘埃落定后的生活也许需要更多一点“循序渐进”的言论。对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
第6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
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
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
思想的毒瘤”。
于“五四”不同的看法,不应该阻挡胡适先生其他成就的“树叶”。
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
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
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
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熊培云语)。
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 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 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 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 时代。
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
无忧无虑的童年到青年勤学再到艰辛的中年以至功成名就,随便再推
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
介一下自己的家乡。《胡适口述自传》也是这样的一个叙述的方式,
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而且更侧重的是其学术的总结评价,耐不住冷板凳的我自然读不进去,
有胡适先生学术的著作,虽然海外已经蔚然成风;那时,少有胡适先 生的痕迹,虽然有人大呼北大应该有这位老校长的铜像,但沉默成了 最好的拒绝。这样那样的因素学术思想由于裹挟了政治而变得难以名 状。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 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 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 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 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胡适自传读后感 1000 字五篇
《胡适自传》是一本不错的书,能帮助我们了解胡适。下面是为 大家准备了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胡适自传读后感 1000 字 1 熟悉在左陌生在右 对我而言,胡适曾经那么的遥远,感触不到任何声息;忽然间, 他又那么近了,而又仿佛从未走远。就是这样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先生喜欢别人称其为胡适之先生,不过对于“胡适”这个称 谓也欣然接受。学术界关于胡适的各种论著汗牛充栋,我不敢对其评 头论足,也不奢望添一笔浓墨重彩的论调,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读完 胡适传记的一点感想。大抵是想说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还是那种 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陌生是很正常的。我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自然也接触不到太多 关于胡适先生的书籍,即使是书香门第怕也不是很多。那时,大陆少
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
第2页共9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 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 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 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 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 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 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 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 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 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 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 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 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 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
胡适自传读后感 1000 字 4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 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 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 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 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 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 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 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 了。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 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 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