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激活·内容深耕·价值传播——论电视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的创新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下
技术激活·内容深耕·价值传播
——
—论电视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的创新策略阴李楠
摘要:在新时代,作为理论解读和政策宣传的主要阵地,电视理论节目在理论电视化过程中要兼顾的越来越多,这既是网络时代的要求,也是电视媒体的使命。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深,理论类节目如何对理论内容进行通俗化、多元化、时代化的呈现,成为节目创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电视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从技术激活、内容深耕、价值传播等不同视角进行创新,打破了观众对电视理论节目的固有印象,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实现了节目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电视理论节目技术激活内容深耕价值传播
电视理论节目不仅承载着解读、宣传、普及党和国家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的功能,还肩负着理论引导和价值传播的重要责任,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挥教育功能,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
近年来,我国电视理论节目积极探索,推陈出新,打造出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作品,如《美术经典中的党史》(2021)、《党课开讲啦》(2021)等。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指导的重点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主题,发现故事、解读思想、阐释理论,其通俗化、大众化、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发展做出尝试。
本文将从技术激活、内容深耕、价值传播三个维度阐述该节目的创作新理路。
技术激活:构筑理论新课堂
如今,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广播电视本身就属于技术发展的产物,任何技术都在驱动媒体的更迭与演变,而在改革过程中,人工智能、5G 、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都会给电视节目的创新表达带来更多的技术赋能,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媒体注入了新活力,也为电视节目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多重可能。
在理论节目《思想耀江山》中,创作团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辅以深厚的电视艺术审美,积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构筑新时代理论新课堂。
数字科技绘就视听之美。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电视艺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借助视听形象的塑造给予观众一种生动可感、直观逼真的美感,但传统电视节目通常在演播室中录制,背景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对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影视、游戏、动画及电视节目等领域迸发出巨大活力,因此将数字技术应用在电视理论节目中是必然趋势,能为理论的电视化传播带来更多可能,给节目增添
更多审美元素。
《思想耀江山》将数字技术与视听技术进行糅合,使舞台艺术呈现出一种超越现实、无法比拟的震撼效果。
例如,在《思想耀江山·绿色篇》中,节目团队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的茶山移植到舞台周围,主持人及嘉宾置身其中,结合安吉县竹产业及黄杜村茶生态的发展成果对理论进行阐释。
视听形象与理论的互文式呈现让观众不再囿于文字的扁平化想象,充分展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型案例,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
技术支撑打破叙事空间。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多元化的审美取向,电视理论节目需要在表现形式、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理论节目要想助推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依赖理论的深度、故事的生动、视听的享受,更要倚重节目丰富生动的呈现形式。
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思想耀江山》中深邃的理论内容和新颖独特的叙事方式互为表里,成为节目形式创新的内驱动力。
该节目整体分为引出理论、实地考察、专家讲述等三个部分,在实地考察这个环节,节目摒弃了传统的连线方式,设置“采风调查员”这一角色,让其穿梭“时空之门”勾连场内与场外,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而“时空之门”的构建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巧妙运用,采风调查员步入“时空之门”的瞬间即被高耸于四周3D 立体书架环绕,两侧徐徐铺陈国家百年来的重大发展成果,体现了宏大叙事的功能。
充满科技色彩的“时空之门”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叙事空间,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进行多维度、广空间的叙事。
另外,节目在拍摄过程中采用航拍、延时摄影、穿越机等技术,拍摄了祖国的壮美河山,与大家司空见惯的演播室内的舞台场景交相辉映,形成反差对比,给观众带来多样的审美体验,打造完整的叙事线索,也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电视理论节目得以开拓表达思路,摆脱创作
实践与创新
栏目透视
声屏世界2024/2
桎梏,为观众构建大众化、电视化、时代化的理论新课堂。
内容深耕:提炼理论精髓
对理论的解读及普及应贴合实际出发,扎根人民群众,真正提炼出理论精髓,方能实现有效传播,形成良性互动。
除在新颖的表达形式上下功夫外,《思想耀江山》在内容的深度挖掘上尝试突破,大胆探索,实现优化传播。
人物实例体现精准扶贫。
对理论进行大众化、通俗化解读是电视理论节目的主要任务,节目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从人民的真实生活出发,将人民的实践与具体理论有机结合,方能锤炼出深邃的节目内容,赋予节目深度与温度。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而由湖南卫视制作并播出的《思想耀江山·共享篇》即以人物实例为叙事基础来深度解读“精准扶贫”理论精髓。
在节目中,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返乡创业青年龙金彪,从“受困大山”到“走出大山”再到“回归大山”,和众多返乡年轻人一起创建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打造农家乐、研学基地、民宿等十八洞品牌,使原本想要逃离的家乡成为独一无二的创业平台。
“精准扶贫”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切忌空喊口号。
“扶贫先扶志”,所以首先要解放人的思想,构筑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理念。
龙金彪和龙先兰等创业青年的真实经历为“精准扶贫”理论的现实解读提供了有力支撑,扎根乡村的真实人物与专业嘉宾的深度解说相结合,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典型事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思想耀江山·共享篇》在时代坐标中找准自身定位,在内容上精心编排,在典型中提炼主题,为理论的感性化、通俗化表达提供了创新模板。
实物触发共享理念的具体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和谐,民族团结,人民幸福安康,因此共享理念要深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电视节目要想对理论进行抽丝剥茧式拆解,将政治化、理论化的话语转化为大众的话语,就需要依靠充实的现实内容作为支撑。
例如在《思想耀江山》中,“以物为线”交织历史与现实,为理论解读提供切实依据。
如“共享篇”第一集中,采风调查员跨越“时空之门”“寻宝”宁夏闽宁镇,在葡萄种植基地找到了用于酿造红酒的玻璃罩,引出带动当地千人就业的红酒产业链,平平无奇的玻璃罩对“产业兴”三个字作出了深刻阐释;随后在当地向导的指引下,采风调查员又找到了藏于居民家中的铃铛,从西海固到闽宁镇,从极度缺水到自来水贯通,铃铛的背后隐藏着“生活好”的美好蕴意;场景
转到文化大院内,村民们正在排练秦腔传统剧目,在紧锣密鼓中,枣木梆子既延续着文化血脉又体现了村民们闲暇之余的“精神富”。
节目聚焦真实案例,以玻璃罩、铃铛和枣木梆子三样寻常小物件为线索寻访闽宁镇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从过去的艰难贫瘠到如今的开花结果,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对共享理念的理论内涵做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嘉宾选择符合宣讲需求。
理论始终是电视理论节目的灵魂,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创新,都应以理论宣讲的准确度和触达力为重。
嘉宾是节目的核心智力资源,理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政治素养,善于讲故事、说道理,以增强理论的亲切感。
《思想耀江山》在嘉宾的选择上搭配合理,互动互补,凭借朴实深刻的语言营造出春风化雨的教育环境。
如“创新篇”中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董昀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学兰,嘉宾权威,领域广泛,互为补充。
又如“共享篇”邀请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张国祚教授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君,两位嘉宾具备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善于将党的理论政策与社会民情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剖析理论精髓。
《思想耀江山》的嘉宾队伍覆盖多层次、多领域,风格不同,各有侧重,能够形成有力互补,拓宽理论解读思路,增强文本表现力,满足电视理论节目教育普及的基本需求。
价值传播:彰显理论力量
扎根于现实的文本故事是理论载体,而不是目的。
电视理论节目要借助故事载体,达到正确宣传理论、深度解读政策、总结发展经验、增强理论自信的根本目的。
电视理论节目要增强理论对于观众的引导力,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借由故事中蕴含的理论精神激荡情感共振,彰显理论内核的强大力量,为新时代发展提供思想动力。
卫视联动壮大传播态势。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如何获取广泛认同,建立高度认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是节目制作的重中之重。
电视作为信息社会中有影响力的媒体,在传播公共政策、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思想价值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想耀江山》的媒介选择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思想耀江山》由北京、江苏、浙江、上海、湖南五家卫视联合制播,在国庆长假期间的重点时段播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积极转发相关消息,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引发了热烈讨论。
五家卫视对节目中的理论内容进行选择,风格多样又充分考虑各地的地域特色及理论转化的成效。
例如,“创新篇”选择沿海发达省份江苏,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人才体制创新三个方面
实践与创新
栏目透视
2024/2下
徐徐展开叙述。
“绿色篇”从浙江省安吉市出发寻找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开放篇”由东方卫视制作并播出,也是基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实力考虑,具备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节目表现力。
“共享篇”是湖南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的“精准扶贫”理念展开的实践表述,而“协调篇”由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斐然的北京卫视制作。
五家省级媒体精心组织与安排,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深厚基础,强化了节目传播态势,彰显了理论的强大实践力。
引发青年共鸣,重塑理论自信。
在新时代,新一代的青年人更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而理论节目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阵地,思想宣传、政策解读的前沿阵地,是强化青年思想的重要途径与理论阵地,是凝聚青年意识的有力手段。
与枯燥的理论内容相比,时代风浪中扬帆起航的真实故事更能激起青年人的情感动荡。
《思想耀江山》以理论为依托,精心挑选青年一代的拼搏故事以及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成果,并非一味展望未来,更多关注当下。
另外,每个篇章根据不同主题邀请专业嘉宾,再由采风调查员穿梭在全国各地深入寻找新时代的新故事,每期结尾设置“寄语未来”环节,让青年群体沉浸其中,深刻感受理论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节目中的文本故事生动还原了青年群体的奋斗历程,极具感染性,在有苦有乐的故事中引发群体共鸣,重塑青年一代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在仪式感中强化理论记忆。
詹姆斯·凯瑞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仪式可以共同的身份和团体的归属把人们聚集在一起,而电视节目营造出来的仪式感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理论节目中的仪式感还可以强化观众故事中的理论记忆。
在理论节目中,仪式感的应用也比较常见,如《思想的田野》中“大篷车”的整体贯穿,而《思想耀江山》的创作者也在仪式感的营造中创新表达,给予观众深度的体验参与感,邀请众多参与者共同奔赴这场理论盛宴。
具体表现为在节目中设置“点亮金句”的整体仪式,如“绿色篇”中演播室的背景图上依次出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兴则文明兴”等字幕,既是对节目内容的深度概括,又是对理论内容的总结凝练,有效串联起整期节目内容。
在采风调查员带领走访各地和专业嘉宾结合实际对理论的生动讲解后,观众对于理论已有了基础性的理解与体会。
节目创作者通过这一方式带领观众在理论的海洋中畅游,强化了观众对理论内涵的深度记忆。
特殊仪式感的建立极大激发了观众的内在情感,在理论与实际的循环往复中赋予特殊时刻与众不同的特殊意义,容易让观众在整体性的活动中产生认同感,与
节目嘉宾共同完成节目仪式的构建,更高效率地挖掘与传播理论思想。
结语
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理论节目扶持力度的加大,可以预见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此类节目的创新传播。
如何把理论节目做得出彩,跳出“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桎梏,不断突破、改革创新是电视理论节目创作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在电视理论节目的生态丛林中,《思想耀江山》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其在技术融合、内容深耕和价值传播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有益尝试,为理论节目带来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更高效的传播样态,为理论的解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运作模式,让创作者对奏响理论新旋律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栏目责编:杨刚
参考文献:
[1]赵红勋,王飞.新时代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策略———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例[J].电视研究,2021(09):73-75.
[2]谢群.景观呈现文化书写价值导向———对新时代扶贫题材电视剧的三重解读[J].当代电视,2022(11):44-48.
[3]陈殿林,黄栋雯.融媒体时代电视理论节目智力资源的挖掘研究[J].当代电视,2022(04):74-77.
[4]董宏然.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以《思想的田野》为例[J].传媒,2020(07):37-3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刘丹.电视理论节目《新青年新思想》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1(06):73-75.
[7]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实践与创新
栏目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