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星星变奏曲-课件人教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 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 否定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2、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 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 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意象,构 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驱,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第一涌,谁二出不次金喜反黄欢问的飘(八星动行星的),旗写子出,现喜实欢的火寒冷和苦难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第三次反问,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 二、诗人对黑暗冰冷的严酷现实的否定, 表达为追求光明而 献身的决心。
诵读诗歌
标示节奏、重音, 体会语气、语调。
欣赏课文《星星变奏曲》
学生活动 根据意境朗读好前一诗节
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示怎样的 意境或情境?
(前一诗节中的意象:诗—诗意; 蜜蜂 ——甜美;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 虫 、春天、鸟、白丁香等-----宁静柔和 温馨自由)
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首诗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
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都相同或相近,也具有相同的韵律.但上下
两节在情境、意味上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就像音乐一样既有原来的轮
廓而又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叫“星
1、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 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呢? 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2、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 怎么做?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敢
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
对过去时代的沉痛反思,有着厚厚的历史感。
民族进步,避免少走弯路,尚且要如此,何
2、都用假设句 “如果-----谁还需要---还会--” 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 和“谁愿意”。
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 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 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星变奏曲”。
赏析角度
意象、意境、情感、写法、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 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 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 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 联想与类比,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 和美感,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探究学习 1、“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 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2、“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 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 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 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 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 异同点?
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 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 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 “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 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 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 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 人和现实的表现。
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 丁香等。
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学生活动: 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来学习第二节,有哪些意象?
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 夜晚、僵硬的土地 ——表示现实的寒冷 与苦难、瘦小的星星 ——微茫的希望 ——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况是我们个人呢?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时刻
提醒自己“不要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里”。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
9年7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艺术特点?
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温
星星变奏曲
寒
馨
冷
美
严
好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酷
星星变奏曲
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第二节:对现实的否定。
(肯定)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体验与反思: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 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 音?
通感: 又叫“移觉”,“通喻” ,修辞方式之一,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是视 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
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
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
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 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 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 约约的真切感觉。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第三次反问,构成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的理想世界
一、诗人对光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反面表达,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 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江河(1949—),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原
名于友泽,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工人。主要作品有《纪 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 它的反光》。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 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星星变 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处女作,它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火 把,发出对光明的呼唤。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 历史的沉思。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 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 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 “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 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主题?
表达作者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 对理想(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 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星星变奏曲-课件人
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 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 现上的重要特征。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Thank you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