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历史中考自测试题及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历史中考自测试题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蒸汽机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些发明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无关。

因此,选项D“蒸汽机”是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

2、北宋时期,哪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变法运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
A. 司马光
B. 王安石
C. 苏轼
D. 欧阳修
答案:B
解析:在北宋时期,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神宗皇帝的支
持下,于熙宁年间推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

这场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因此,选项B“王安石”是在变法运动中扮演核心角色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3、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以下关于科举考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最早起源于隋朝
B. 唐朝时期增加了武举
C. 宋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D. 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考试格式
答案:C
解析:科举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武则天时期增设了殿试和武举。

八股取士则始于明朝,明朝的科举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文成为应考的主要文体。

因此,宋朝时期并未实行八股取士,这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4、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统治达到了顶峰,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下列哪一项不是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
C. 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
D.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统治的强化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虽然达到了顶峰,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变化,它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然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主要是在清朝晚期才开始加剧,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这与明清时期的整体背景不完全吻合。

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主要是在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之后才开始出现的,也不属于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统治的强化则是明清时期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选项C“自然经济的缓慢解体”不是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都城汴京市井生活的长卷风俗画,此画属于哪种绘画风格?
A. 山水画
B. 花鸟画
C. 人物画
D. 宗教画
答案:C
解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
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此画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极富艺术表现力。

它属于风俗画中的“人物画”类型,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因此C项正确。

山水画强调自然景观的表现,花鸟画以花卉、鸟禽等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宗教画则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为题材的绘画,均与《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不符,故A、B、D 三项可一并排除。

6、明朝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行海禁和“朝贡”制度。

以下关于这一时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防御沿海倭寇的侵扰
B. “朝贡”制度体现了明朝的朝贡外交政策
C. 海禁政策完全禁止了民间海外贸易
D. “朝贡”制度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
答案:C
解析:明朝时期,为了防御沿海倭寇的侵扰,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实行了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海外贸易,但并未完全禁止。

政府仍然允许一些官方或特许的海外贸易活动存在,如郑和下西洋等。

因此,C项“海禁政策完全禁止了民间海外贸易”的说法是错误的。

A项描述了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正确的;B项“朝贡”制度体现了明朝的朝贡外交政策,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D项“朝贡”制度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同样是正确的描述。

7、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百家争鸣”的时期是()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朝时期
D. 汉朝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

选项A,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历史的重要阶段,但并未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故A错误。

选项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这些变化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B正确。

选项C,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思想文化进行严厉的控制,与“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氛围相悖,故C错误。

选项D,汉朝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术流派受到打压,与“百家争鸣”不符,故D错误。

8、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古典小说,其中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是()
A. 《西游记》
B. 《三国演义》
C. 《水浒传》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及其地位。

选项A,《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它并未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故A
错误。

选项B,《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情节,展现了那个时代英雄豪杰的风采,但它同样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故B错误。

选项C,《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通过塑造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反抗的精神,但它也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故C错误。

选项D,《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所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罪恶,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D正确。

9、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其深远历史意义在于( )
A.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 巩固了国家统一
C.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秦统一后“书同文”的深远历史意义。

选项A,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即统一文字,这一举措打破了各地因文字不同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使得各地的文化、经济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
A项正确。

选项B,虽然“书同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巩固国家统一并非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是其带来的一个积极效果,故B项错误。

选项C,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主要是郡县制等行政制度的作用,与“书同文”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

选项D,加强了思想控制主要是焚书坑儒等文化专制政策的作用,与“书同文”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10、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居于独尊地位,成为此后整个汉代以至两千年封建社会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学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
B. 儒学吸取了佛、道思想
C. 儒学是西汉最完备的思想
D. 儒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选项A,儒学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这是儒学被采纳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在儒学成为正统之前就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

选项B,儒学在汉代并未直接吸取佛、道思想,而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才开始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故B项错误。

选项C,儒学在汉代虽然得到了发展,但并不能说它是西汉最完备的思想,因为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故C项错误。

选项D,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这些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11、商朝时期,人们将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选项A,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记录了商朝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故选项A正确。

选项B,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不符,故选项B错误。

选项C,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不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不符,故选项D错误。

12、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因边界纠纷发生战争,这场战争史称()
A. 牧野之战
B. 城濮之战
C. 桂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的著名战役。

选项A,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此战周武王联军以少胜多,纣王军队纷纷倒戈,纣王兵败自焚,商朝灭亡,与齐国和鲁国因边界纠纷发生战争不符,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最终晋胜楚败,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战争过程中,晋文公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与题干中齐国和鲁国因边界纠纷发生战争相符,故选项B正确。

选项C,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军队与魏国军队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带进行的一次著名截击战,与齐国和鲁国因边界纠纷发生战争不符,故选项C错误。

选项D,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前262年,当时秦国已逐步吞并了魏国、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的大部分地区,仅剩赵国与齐国没有遭受打击,秦国虽然国力强盛,但在吞并六国时却受到赵国的顽强抵抗,于是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名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双方僵持不下,后来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下了廉颇,结果赵括被白起围困在长平,赵军粮道被断,最终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故选项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材料: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

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引发了多场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亚洲,中国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但这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意识,推动了各种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问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答案: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一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瓜分世界的矛盾激化。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和地位,使得欧洲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国战败后,奥匈帝国瓦解,德意志帝国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英国虽然仍然是世界强国,但其全球地位开始下降。

这些变化都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动荡和重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它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文明的繁荣。

然而,科学技术也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破坏和毁灭。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既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又要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共同繁荣。

第二题
阅读材料:
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全球贸易的扩展,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通过改革或革命,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另一些国家则因种种原因,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以下是中国和日本在这一时期的不同历史轨迹。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19世纪中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抗争和探索,但直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才真正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篇章。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

但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功转型。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使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并在随后的甲午战争中战胜了中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地位。

问题:
1、简述中国近代史上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答案:主要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这些事件导致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答案: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了近代化军队;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

3、对比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变革,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两者不同的历史命运?
答案:中国和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变革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命运,这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两国在改革前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存在差异,日本封建制度相对薄弱,有利于改革的推行;而中国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改革阻力较大。

其次,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时的反应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中国则未能有效抵御外来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外,两国在改革过程中的领导力量、改革措施的实施力度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也对两国不同的历史命运产生了影响。

第三题
阅读材料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方式。

汉朝初期,面对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汉高祖刘邦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逐步恢复了社会经济,为后世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国力的增强,汉武帝时期,通过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改革,如“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使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问题
1、简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答案:
原因:秦朝末年,长期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

汉初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主要内容:减轻徭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释放奴婢为平民,让士兵复员回乡务农,并以“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答案: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主要措施,包括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中朝”制度,以加强皇权;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儒家人才,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汉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繁荣。

3、分析“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答案: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大一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通过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

这为汉武帝后来推行一系列改革和扩张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人才支持。

其次,“汉武帝大一统”是对“文景之治”的继承和发展。

汉武帝在继承前人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积极和有力的
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和巩固统一。

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文景之治”的成果,还进一步推动了汉朝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文景之治”与“汉武帝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汉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题
阅读材料:
在古老的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以来,历经千年,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不仅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同时,科举考试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科举制度也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导致选拔出的人才缺乏实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问题:
1、科举制度在何时创立?它的创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

其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了中央
集权,同时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主要考察哪些内容?这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主要考察儒家经典的学习情况,包括《四书》《五经》等。

这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
发展。

同时,也促使士人阶层重视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然而,
这也导致了考试内容的僵化和形式单一,对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所限制。

3、请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衰落的原因。

•答案: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考试内容僵化、形式单一,导致选拔出的人才缺乏实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二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科举制度已无法有效维护封建统治;三是新的社会思潮和制度的出现,如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对科举制度产生了冲击。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