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
1.
请在下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商家宣称生病后不需要服药①_______________ 所以疾病是可以“扛过来”的对此
专家表示“人体免疫系统是长期进化形成的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也是不需要服药有些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之一但是②_______________ 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
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在这种情况下③_______________ ”
【答案】①因为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或免疫)致病菌, ②致病菌也是不断变异的, ③就需要服药来消灭致病菌(或病毒)
【解析】①处根据上下文“有商家宣称生病后不需要服药”“所以疾病是可以‘扛过来’的”可知空里应当填入的是人体不需服药治愈疾病的原理再结合下文“人体免疫系统是长
期进化形成的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也是不需要服药有些疾病能够自愈的原因之一” 则可以进一步推断①处应填入“因为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或免疫)致病菌”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上下文“但是”“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可知空里应当填入人体免疫系统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的理由再结合下文“举例而言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
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 则可以进一步推断②处应该填入“致病菌也是不断变异的”之类的内容
③处根据上文“人体免疫系统并不能免疫所有致病菌举例而言流感病毒和普通感冒病毒随时都在产生变异对于新型的变异病毒免疫系统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产生对应的抗体也就没有针对性的抵抗能力进而也就无法消灭这些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可知空里应填入当人体免疫系统无法产生对应抗体消灭病毒时的处理方法再结合开头“有商家宣称
生病后不需要服药”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部分致病菌”可以反推出在人体免疫系统无法消灭部分致病菌这一情况下人们生病后需要服药因此③处应该填入“就需要服药来消灭致病菌(或病毒)”之类的内容
注意字数要求表达简洁、连贯、自然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高祖本纪》)
2.(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答案】D
【解析】(1)“忠贤及魏广微”整体作“劾”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拟”意为“打算、准备” “十一月二日”作“上之”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答案】C
【解析】(2)C项“殿下”不能用于称呼丞相
【答案】A
【解析】(3)A项“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原文中说“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开始时只是拘捕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最终左光斗家破人亡文章并没有点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
【答案】(4)①杨涟等人最初都不认罪后来担心因为不认罪会被酷刑折磨致死他们希望能到执法机构能够稍微死的晚一些为后面的事情谋划
②(您)应当赶快派军队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渐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挡他们
【解析】(4)①为……所表被动冀希望少稍微
②内同“纳” 稍逐渐距同“拒”
【答案】(5)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
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
【解析】(5)阅读文本结合“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可知孙奇逢等救助左光斗是因为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结合“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可知孙奇逢等人最终救助失败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就已经被杀害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3.(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A.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西风实写景物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暗含年华流逝、青春不再之意
B.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 “放眼暮江千顷”一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离愁万斛”一句运用比喻、夸张写愁将愁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愁浓愁多
D.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两句既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又起到了收束上片开启下片的作用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
【答案】C
【解析】(1)C项“朦胧凄迷”错应是“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
【答案】(2)体现了词人归隐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①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然后用“谁是中州豪杰”发问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愤慨接着运用范蠡典故表示愿效法范蠡做高洁隐士归隐田园
②“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回首中原故土报国拳拳之心顿生执着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念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解析】(2)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
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总体来看体现出词人归隐田园与立志报国的矛盾心理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2)下列对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儿子吉先生读的信的内容看吉老太太非常关心儿子吉先生的婚姻大事但吉先生对此并不积极
B. 吉先生在信里借助“媳妇毫无音信孙子渺无消息”等略显俏皮的话语表现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成家的急切心情
C. 受吉先生表兄的委托吉老太太打算把余小姐介绍给吉先生当医生的表兄并且认为此番喜事十拿九稳
D. 吉老太太嘴上说“我一概不管” 但实际上却对儿子的婚事十分着急真与假的矛盾和谐统一于她的性格之中
【答案】C
【解析】(1)C项“并且认为此番喜事十拿九稳”的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B
【解析】(2)B项“表明她对自己受到吉老太太看重而开心”错误这里的“得意”是在向吉先生表明虽然自己答应了吉老太太但不必担心自己的父母也不会同意的
5.(1)下列有关“戏剧的文学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当代戏剧文学性缺失的原因是有的剧作家主观上不想为、无所为或是客观上不能为、无法为
B. 戏剧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剧作家能够借助情境、故事等元素发掘出独特的人性塑造出独特的戏剧文学形象
C. 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它同戏剧性一样都是戏剧必须拥有的艺术特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D. 戏剧的文学性是衡量戏剧品格和戏剧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决定着戏剧的健康发展事关戏剧的发展命运
【答案】C
【解析】(1)C项文学性“是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有误文中第五段只是说道“文学性是戏剧的灵魂而戏剧性则是戏剧自身的艺术特性是必须拥有的”
【答案】B
【解析】(2)A项“关注的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这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错误从文章中看出关注时代的主流价值并不是影响戏剧文学性提高的原因从文章第五段来看还至少包括文学艺术的灵魂性
C项从文章第四段来看“并不追求创意和立意的新颖独特”表述绝对化
D项“不能相提并论”的论断原文无根
故选B
【答案】A
【解析】(3)A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文学性”错误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当代戏剧空前多元化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舞台技术的加入丰富着戏剧这个艺术品种”
6.(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6.(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6.(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精神的一项是()
6.(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书院”下一个简要定义
6.(5)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
A. 岳麓书院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继续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B. 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因为先秦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经常辩论且到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
C. 古代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那样的会约或规约会详细地规定书院各种章程来保证书院的生活秩序
D. 古代书院不考试学问的修习全在内心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会隔些时间进行讲学并适时启发提点学生
【答案】C
【解析】(1)A项“人才选拔”说法有误材料一中说的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 所以书院只进行人才培养并不参与人才选拔人才选拔是科考的事情
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儒家师弟子之间辩论汉代讲经问难至书院的质疑精神是一个传承
D项“古代书院不考试”说法有误材料二中说的是“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 所以原文说的是“基本不考试” 而非“不考试”
故选C
【答案】D
【解析】(2)D项“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支持”说法有误材料一说的是“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
【答案】B
【解析】(3)B项曲阜的祭孔大典是在孔庙举行并不是在书院不属于“书院精神”
【答案】(4)书院是我国古代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的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并形成独特精神的民间教育机构 (或者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独特的教育机构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并形成独特精神)
【解析】(4)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材料中快捷、准确地界定答题的有效区间然后从相关有效区间(段或句等)中筛选、提取与“书院”定义有关的信息点加以整合按照定义的规范格式表述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分析可知书院在我国古代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根据材料一中“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分析可知书院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根据材料二中“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分析可知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独特的教育机构据此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答案】(5)①教育要追求真理着重培养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
②教育应该强调自学自律教师应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考试
③学校应该开放办学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④教育应该有适当的仪式感突出礼敬精神
【解析】(5)明确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中的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根据“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它”“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等语句分析可知教育要追求真理着重培养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根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等语句分析可知教育应该强调自学自律教师应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考试根据“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等语句分析可知学校应该开放办学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根据“最重要的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轰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等语句分析可知教育应该有适当的仪式感突出礼敬精神
7.(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3)小说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兵与新兵的问答?请简要分析
7.(4)小说以老兵写证明以及证明上所写的内容结尾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A. 小说开头一人易醒一人熟睡写出老兵与新兵的不同年龄特征一“重”一“轻” 写出新兵对老兵言行的不同感受
B. 总机的女兵“给他们留下一个又一个遗憾” 说明老兵与新兵经常与上级联系表现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C. 小说写老兵的同学开着皮卡来到农场老兵说自己的同学去别的地方路过农场这其实是老兵临退伍时特意安排的目的不纯
D. 小说中的一些数字值得品味 800亩农场与两个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100多公里山路说明该农场位置偏僻指明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答案】C
【解析】(1)C项“这其实是老兵临退伍时特意安排的目的不纯”理解错误属于脱离文本内容的臆测
【答案】A
【解析】(2)A项“反衬结尾新兵对老兵的冒犯”理解错误属于脱离文本内容的臆测【答案】(3)①表现两人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督促遵守条令条例
②侧面反映出平时两人的孤独寂寞生活单调
③为后面老兵想送几包化肥给同学和新兵开枪制止这两件事作铺垫反衬老兵在关键时刻没遵守条令条例正面衬托新兵敢于坚持原则
【解析】(3)阅读文本可知两人三次互相询问是不是“共产党员”“解放军” 结合“老兵是场长新兵是他唯一的部下”以及“热热闹闹几天他们就走了把寂寞和一杆枪留给老兵和新兵”“他们严格按照连队的一日生活制度作息每天老兵带着新兵出操巡逻晚上点名互相检查军容风纪晚上点名都程序化了”分析可知反复描写老兵与新兵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两人的生活单调孤独寂寞又表现出两人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督促遵守条令条例另外结合后文内容可知写老兵与新兵之间的问答为后文老兵搬出几袋化肥想送给同学和新兵开枪制止作了铺垫正面衬托了新兵遵守条令条例坚持原则反衬了老兵在关键时刻没遵守条令条例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4)①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结尾写到“野狼夜闯农场” 照应前文“野狼岗”地名以及“野狼岗传说有野狼”的内容故事情节发展符合事理逻辑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作为场长老兵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关爱新兵但因退伍而伤感、消沉差点犯了错误他最终清醒过来认识到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一只野狼夜闯农场”暗示老兵想用部队的化肥做人情郑义谐音“正义” 老兵证明上所写的内容表明他含蓄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也表达了对新兵的褒扬【解析】(4)解答此题可从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文章结构看小说结尾写到“一只野狼夜闯农场” 与前文中提到的“新兵来野狼岗团部农场一年有余了”以及“野狼岗传说有野狼”形成呼应使得故事情节发展符合逻辑文章结构完整、严谨从人物形象表现看老兵作为野狼岗团部农场的场长认真负责关心爱护新兵但后来因为即将退伍而“消沉起来” 并且因为想送几包化肥给同学而差点违反了条令条例但后来老兵省悟并写下证明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军人应当服从国家利益这样安排丰富了老兵的形象从主题表达看“一只野狼夜闯农场”暗示了老兵想用几包化肥做人情新兵郑义的名字与“正义”谐音深化了文章主题另外证明所写的内容也表明老兵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对新兵郑义敢于坚持原则的赞赏
8.(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史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 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世说新语》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认为是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 鲁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答案】A
【解析】(1)A项“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扩大范围根据第一段“《史略》还
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可知《史略》融合的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答案】A
【解析】(2)A项“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答案】D
【解析】(3)A项“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表述错误应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B项“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错将魏晋六朝小说视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期无中生有
C项文中并未提及“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无中生有文章第六段“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知仅为“做出了贡献”
故选D
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 属于“经国之大业” 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 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 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 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 2 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 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 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