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三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三化”
作者:杨贞琴
来源:《当代教育》2012年第02期
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化、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民主化,是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了“三化”,良好的情感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使空洞乏味的单纯语文课堂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充满情趣与活力的新课堂,建立了语文教师的民主教学,实现开放性,体现创新性,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
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语文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化、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民主化,是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语文教师的情感化。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导因素的。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少年儿童,他们感情丰富多彩,容易变化,善于外露。
良好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兴趣盎然,对语文学习、语文课堂、语文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更加满怀激情地参与、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不断地升华情感,健康成长。
因此,情感因素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适时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最佳的融合境界,促成和谐的情感场,产生师生的情感共鸣,点燃情感的火花,做到在导入中激情,在训练中怡情,在活动中陶情。
只要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付诸真情,就能使学生的情感在乐学的氛围时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讲到小女孩为了生活在寒风中卖火柴而冻死街头的悲惨情景,如果教师讲课时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而波动,学生的情感也会产生共鸣。
(2)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单纯灌输知识的封闭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天地。
教师应立足人生,依托社会,构建开放的、鲜活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和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我们应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把语文学习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更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人文素养。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可让学生到实地观察落花生的生长情况,结合实际生活中对落花生的了解并和其他高挂枝头的果实作对比,进一步理解文中父亲说的深刻道理:“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从而使学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总之,从新的课程理念、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都要求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变空洞乏味的单纯语文课堂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充满情趣与活力的新课堂。
(3)语文教学的民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应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前提,谋求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并由此生发出实现开放性、体现创新性和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
这样的语文课堂只能建立
在语文教师的民主教学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依纲扣本,以标准答案为归结,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位置,只能以老师、以教材、以标准答案为准绳。
今天的课程新理念,教师角色则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因此,教师应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形成批判意识,从而引领学生不求唯一,力求多元,培养发散思维和丰富想象能力,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构建起新理念下的和谐融洽关系;还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学生自主探究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包容学生的多元感受和见解,做到不冷落、不嘲笑、不讽刺,时时勉励、赞赏每一位学生会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真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让语文教学民主化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求知、求真、求美的心田。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回答不十分正确,也不能直接否定,而应耐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