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一)
《山居秋暝》这首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夜优美的景色,清新幽丽,富于诗情画意,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枫桥夜泊》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
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长相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一、教学效果
依据每首诗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能力,我设计了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放的教学流程,收获还是蛮大的,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诗《山居秋暝》。
教学这首诗时我分三步走,一步一个台阶,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思维能力、吟诵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一步,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先交流对王维的认识,知道他被称为“诗佛”;接着交流题目,从题目中感受时间地点意境,整体上把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步感受意境的美。
第二步,自读自悟,标画描写了哪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创设班内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刻感受。
最后让学生画一画,并在背诵这首诗后,默写这首诗,使创新和内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2、聚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学习我是半扶半放,也用三步走的方法使学生学习逐步深入。
先引导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在试着交流对题目的理解,指导理解课题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每句话的意境,抓住关键词“愁”“寒冷”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歌的灵魂。
最后也是让生背诵并配画,将积累与创造有效融合。
3、聚焦第三首诗词《长相思》。
这首诗词学习时直接放给学生自学,以检查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并引向深入。
4、合作交流,探究共赢。
学完三首诗后,让他们观察:三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进一步去体会他们的性情,感悟他们的情怀。
二、成功之处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环节有效地为本文的学习降低了难度,自学能力提升明显,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不足之处
第三首诗词放手对优等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是中下等的学生则有点茫然。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程度,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充满活力,都能学有所获。
另外,我还会增加吟诵的环节,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再引导他们思考领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二)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描写景物的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动态美,有的是描写景物的静态美。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古诗虽然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但是故事的写作年代比较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与现代文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距离。
我感觉这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比如,我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的时候,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视频短片——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月光下,山间的小溪潺潺地流动着。
让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字变成了活动的影像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精心设计预习题目
在学习古诗之前,对诗人的相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
或者是鼓励学生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来查阅相关的资
料并进行整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加深了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边读古诗句边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味诗句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是这样来做的: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诗文,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诗中用‘’画出来。
学生读完,我先请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这是整体的描绘。
然后,我让学生按顺序说出诗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枫、渔火”,并思考“如果让你来画这些景物,你会选择什么色的画笔,怎样画”。
让学生想象作画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过程。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作上阕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阕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注重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我采用的是老师范读,学生默读,尝试着出声读,读出节奏感。
借此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朗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附《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本组课文为例告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品读并积累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①引导学生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②前两组中每一组中的两句话,边读边想象句子描写的场景,体会第二句话把场景描写具体的方法。
然后用这种方法完成下面三组练习题。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篇《渔歌子》。
在《语文园地》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
学生学习“交流平台”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这几段文字,然后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每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积累这些优美的语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①我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是什么样的,喜欢这种海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份自己最满意的图文并茂的“元旦联欢会”海报。
②引导学生比较前两组中的两句话在意思上有什么异同,再比较一下这两句话,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接下来体会第二句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最后用自己体会到的方法完成下面三个练习题。
这次的“日积月累”提供的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篇《渔歌子》。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
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设计有梯度性,先课本上,再课外和生活中。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会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