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 句式变换、病句修改(知识盘点+试题)-2022-2023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 句式变换、病句修改
一、学问盘点。
(一)句式变换。
1.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句式特点】把字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的被执行者。
【方法解析】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如:小明做完了作业。
(1)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小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小明把作业做完了”。
(2)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小明)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作业被小明做完了”。
2.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句式特点】陈述句就是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不带有任何感情颜色。
而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
【方法解析】
1.把陈述句中表示确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确定的词。
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莫非”、“怎么”等语气助词。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确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确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莫非
..这不.是真理吗.?.(反问句)
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添加了语气助词“莫非”“吗”,加原句中需变换部分没有否定词,所以还添加了否定词“不”。
3.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
【句式特点】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如:陈果说:“我再也不要吃那么多了!”(直接叙述)
陈果说,他再也不要吃那么多了。
(间接叙述)
两种句式相比较,可以看出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所表达的内容完全相同。
只是用直接叙述的方式表达,更能彰现说话人当时的语感、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用间接叙述的方式来写,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读来不带有任何的感情颜色。
【方法解析】
1.标点变化。
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并把引号去掉。
2.人称变化。
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我们”改为“他们”),其次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
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八字口诀:“一去,二换,三改,四读”——去掉引号,冒号换逗号,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改完后读一读是否通顺。
4.确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方法解析】
(1)方法:双重否定句就是表示确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猛烈,那么改写就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就可以了。
(2)常用的双重否定词:没有……不;……不是没有;……无不……;非……不行……;……不曾不……;……不能不……;……不会不……;……不得不……;……不行能不……等。
(3)双重否定词替换方法:
①表示推断。
“是”“了”用“不能不说”等
这是宏大的奇观。
这不能不说
....是宏大的奇观。
②表示格外确定。
“肯定”“必需”用“非……不行”“不能不”“不行能不”他今日肯定来。
他今日不行能不来。
③表示不情愿、不得已。
“只能”“只好”“只得”用“不得不”
天太冷了,黑熊只好躲进洞里。
天太冷了,黑熊不得不
...躲进洞里。
④表示全部。
“全”“全都”“全部”用“没有……不”“无不”
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都兴奋得欢呼雀跃。
听到这个好消息,大家无不
..兴奋得欢呼雀跃。
⑤表示推想。
“会”“可能”“能”“应当”用“不行能不”“不会不”
都约好了,她应当会来。
都约好了,她不会不
...来。
⑥特殊状况
订购商品到货后才付款。
订购商品不.到货不.付款。
(二)病句修改。
【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份残缺: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是“枝叶”齐全,意思完整明确。
句子缺少不应当活力的主要成份(主、谓、宾),会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病。
例1:在老师的教育下,进步得很快。
(——缺主语)
例2: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下课格外钟不做作业。
(——缺宾语)
2.词类误用(用词不当):用词不当是指句中所用的词不符合语境,或用了词义相近,甚至相反的词。
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
例1:今日气候晴朗。
(——把“气候”与“天气”混淆了。
)
例2:爱迪生发觉了电灯。
(——把“发觉”和“创造”混淆了。
)
3.搭配不当:因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之间相互不能搭配而造成语病。
例1:我的家乡是乐山市人。
(——缩句变成“家乡是人”,主谓搭配不当。
)例2:我们在山坡上种满了果园。
(——动宾搭配不当。
)
4.语义重复:过多地运用修饰词反而显得多余,造成语病。
例:在班会上,张军首先第一个发言。
(——“首先”与“第一”重复了。
)5.词序颠倒:因词语排列次序颠倒而造成语病。
例: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考卷。
(——考卷没有厚薄之分,明显是把“一叠”与“厚厚的”词序颠倒了。
)
【修改病句强化练习】
1.在生活上,恩格斯吵闹地挂念马克思。
2.“马踏飞燕”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3.一进学校,我就观察一座教学楼,一阵阵读书声。
4、我们要正确运用和理解所学过的成语。
5、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行愤怒,二忌睡前不行饱食,三忌卧处不行当风。
二、实战演练。
(一)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不就是养花的乐趣吗?
2.怎么能说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同学的身上开花结果呢?
3.还有什么别的什么话比这句最简洁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4.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二)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
1.我们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三亚落日,形气色眼,谁都说它美。
3.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
4.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行估量的损失。
5.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果。
(三)把下面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瓦尼亚结结巴巴地说:“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
2.乞丐对妇人说:“我不会遗忘你的。
”
3.蔺相如对秦王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改为转述句)
(四)把下面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爱好。
2.人们都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3.当我再拿起那首诗,必需承认父亲是对的。
(五)修改病句。
1.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改病句)
2.早晨,红色的阳光从地平线上升起。
(修改病句)
3.做笔记熬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加了我的理解力。
(六)单项选择题。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成果不是来自于刻苦有学习。
B.今日的活动是最开心的一天。
C.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D.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留意培育自己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
2.下面的问句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假如明天下雨,我们的运动会还会照常开吗?
B.莫非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C.我们怎么能遗忘老师对我们的教导?
D.这么宏伟的万里长城,不正是我们劳动人民勤劳和才智的结晶吗?
3..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总是虚心地挂念我。
B.打乒乓球对我是很感爱好的。
C.王东东光荣地被评为“雷锋式文明同学”的称号。
D.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屋子里外整理得干洁净净。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我的语文成果好,所以数学成果差。
B.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C.人人都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了。
D.任何一切困难都不能吓倒有坚强意志的少先队员。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B.牛郎观察笑声,就沿着湖边查找。
C.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供应了一个宽敞的沟通平台。
D.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清洁,讲卫生。
6.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才智。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进展进程。
C.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夫工,莫非就不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
7.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在王宇璇明白了事情真相以后,就始终被浓浓的暖意包裹着,促使她不断反思着自己的错误。
B.《范进中举》中有个市井人物胡屠户,此人在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共性鲜亮的语言和行动。
C.能否切实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省的风尚,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养。
D.为了避开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重视,另一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8.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生疏,由于我每期必看。
B.针对各种交通乱象,滨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平安隐患。
C.运动不但可以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进展,还能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力量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D.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简单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传统意象。
9.下列病句中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走进公园,我们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洪亮。
(修改:在“歌声洪亮”前加上“听到”。
)
B.这是一次竞争激烈的考试,只要加倍努力,才能战胜其他竞争者。
(修改:把“只要”改为“只有”。
)
C.学校里消灭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雷锋热潮。
(修改:将“热潮”改为“运动”。
)
D.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改:在“修车的”后面加上“师傅”。
)
(七)综合改错。
①他一身中有很多时间是在图书馆里渡过的。
②当他听说监狱里的图书馆可以借书,真是兴奋不已。
③列宁是擅长使用图书馆读书的典范。
④在彼得堡时,列宁成天呆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
⑤在监狱里,列宁被关了14个月,整整读了14个月的书。
⑥为了防止不错过读书的机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⑦后来列宁不辛被捕,但他竟然经长写信要家里人设法为他借书。
(1)用“”画出文中4个错别字,并依次改正过来:
(2)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病句并改正在横线上。
①
②
参考答案:
【修改病句强化练习】
1.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挂念马克思。
2.“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3.一进学校,我就观察一座教学楼,听见一阵阵读书声。
4.我们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过的成语。
5.睡眠三忌:一忌睡前愤怒,二忌睡前饱食,三忌卧处当风。
【实战演练】
(一)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
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我们播下的种子会在自已同学的身上开花结果。
3.没有什么别的什么话比这句最简洁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
4.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对不起它。
(二)把下面句子改为反问句。
1.莫非我们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吗?
2.三亚落日,形奇色艳,谁能说它不美呢?
3.莫非我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吗?
4.圆明园的毁灭莫非不是中国文化史上不行估量的损失吗?
5.不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果吗?
(三)把下面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1.瓦尼亚结结巴巴地说,他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2.乞丐对妇人说,他不会遗忘妇人的。
3.蔺相如对秦王说,请秦王为赵王击缶。
(四)把下面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1.《茶花女遗事》使我不得不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爱好。
2.没有人不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3.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五)修改病句。
1.我国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万里长城。
2.早晨,红色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3.做笔记熬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加了我的理解力。
(六)单项选择题。
D A D B C A D C C
(七)综合改错。
(1)身-生、渡-度、辛-幸、长-常
(2)画线句:为了防止不错过读书的机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①为了防止错过读书的机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画线句:后来列宁不幸被捕,但他竟然经写信要家里人设法为他借书。
②后来列宁不幸被捕,但他仍旧经长写信要家里人设法为他借书。